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日期
~
關鍵字

2020-04-29
答:「不管是佛法或是網路,對人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助益,只是運用的人方法不當,比如你兒子可能上網玩遊戲、逛聊天室,被網路深深吸引,而使得生活不正常,你認為不妥。 ⠀ 至於孩子反駁你的話語,讓你不知如何回答,其實孩子處於青春期,多少有點叛逆,當然你也可利用此時反思一下,為何你的信仰讓孩子有這種感覺?是不是因為常把道場的法事擺第一,而忽略了與家人的互動。或許你因佛法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改變了生活方式,孩子卻感到你的轉變是一種疏離,也是另一種沉迷;對於你而言,孩子上網時間太多,這種改變是一種沉迷,這都是彼此感受不同所致。 ⠀ 學佛是要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之中,而不是限於佛堂或是道場裡,試著與孩子分享彼此的興趣,試著結合網路與佛法的話題,讓他曉得佛法不是虛幻的,你也可由網路學到佛法的新視野。青少年是需要有人引導的,如果能用佛法接引當然是最好的,一點一滴灌輸他,如果有一天他發現網路不再吸引他,那時回首沉迷的那段時間,變成了一個最有效的醒悟過程。」
2020-04-29
答:「古德教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信、願、行。信就是相信有淨土,比如相信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彌勒菩薩兜率天彌勒內院淨土……等,相信淨土的殊勝、依報莊嚴,相信淨土的修行法門。願是發願往生該淨土,願修行成佛,廣度眾生。行是: ⠀ 1、發菩提心──願修學菩薩道、自利利他,最後修行成佛、廣度眾生。 ⠀ 2、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敦倫盡分、孝敬父母、師長、友愛兄弟…。 ⠀ 3、時時繫念該淨土佛菩薩的聖號,比如繫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 ⠀ 4、讀誦大乘經典,主要是與該淨土相關的經典,比如西方淨土法門的三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往生論》;以及其他大乘經典,如《金剛經》、《維摩詰經》等。此外,對初學者而言,聖嚴法師的著作《念佛生淨土》,是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 5、普皆迴向,願將學佛心得與眾生分享,接引眾生都能學佛,同享學佛的好處。 ⠀ 另外,提到修行過程中,會起起落落,且有時又會生起疑惑心。這對初學者而言,這是正常的現象,需要修行到不退轉地才不會再退步。只要透過上述信、願、行的修行,修得越好、越深,就會越有信心,越能使得上力。為了走穩腳步,建議除了閱讀經
2020-04-24
答:「學會安定自心的修行方法,再加上平常多拜佛、拜懺、誦經、看佛書、參加共修,並於日常生活中多應用,如此時間久了自然會知道如何保持身心的平安。」
2020-04-24
答:佛法是「即知即行」,知道多少就實踐多少,盡心盡力就好,無須計較多少。只要是該做而能做的就盡力去做,如果不該做或是不能做就不做。另外,平時要保持平靜的心情,不要慌亂,心慌亂就會有手足無措的情形。
2020-04-01
念佛的方法,有稱名、觀像、觀想、實相念佛四種。其中,觀想念佛是憶念佛的功德。以阿彌陀佛來說,佛的功德就是由四十八願所成就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無量壽經》中所教導的十六種觀法,從觀日、觀水、觀地、觀樹、觀池,及至觀菩薩與佛的悲智解脫,就是用全身心,念念心向佛國淨土。 一般來說,觀想念佛必須要有禪定的基礎,才能夠一心不亂,念念念佛名號、念念念佛相好、念念念佛的功德。如果身心尚未安定,對於觀境不熟、理路不清,這時刻意觀想,反而會妄念紛飛,導致頭部脹痛或產生幻覺。因此淨土宗大師如蕅益智旭、印光大師等人,多勸人稱念一句阿彌陀佛,因為這四個方法當中,稱名念佛最容易入手,接受度也最廣。 不過,在精進念佛的過程中,為什麼又會提醒我們要觀想自己坐在蓮花上,或是踩著蓮花念佛? 其實這類的提醒,是幫助我們將念頭單純化的一種輔助。由於行住坐臥中,我們的念頭很容易被外境牽引,口中念佛,腦中的妄念卻像瀑布一樣,川流不息,所以,除了不管妄念,回到佛號之外,坐念時,就練習觀想身體輕柔地坐在蓮花上,不去管身體的痠、痛、癢、麻;經行念佛時,觀想腳底走在金沙上,每一步踏出就是一
2020-04-01
臨終見瑞相,不是出於想像,而是自然感得,非常好;相反地,臨終現惡相,不一定證明就是往生惡道。例如目犍連、優陀夷、蓮華色等大阿羅漢,臨命終時是被人打死,或棄於糞坑,這是他們往昔的業報所致,與此生的解脫無關。 聖嚴法師曾經開示,其實死亡就是死亡,本質上完全相同,不需要過度去區分死相好壞,或是在意是否有瑞相,否則都會變成煩惱執著,徒增心中的負擔,雖然不希望自己不得善終,但是佛教徒看待死亡是平等的。 ◎摘錄自第406期《人生雜誌》
2020-04-01
煩惱消歸自心 諸位必須多多學習向心內觀照,平時尤應注意心念的活動,是否與貪瞋癡慢疑等相應,即使不能在當下覺知,也須於事後加以疏導;其中,癡心是較不易被察覺的,更應細心觀照。 這可分成三個步驟來練習: (一)不要以貪瞋癡慢疑來對待自己,如怨恨自己的障重無福、懷疑自己樣樣不如人。 (二)對事情不要用貪瞋癡慢疑來處理,如對環境的種種現象的疑慮、不安。 (三)待人不能用貪瞋癡慢疑來應對,如怨恨他人、懷疑他人,這一點也是最難做到的。 如果我們處處與貪瞋癡慢疑相應,就會經常掉進煩惱堆裡,既不能安心,也不能安人。 --本文摘自《法鼓晨音》
2020-03-24
答:兩者對臨終的人都會有幫助,兩者會有差別,主要是因行者對哪一種修行的方式較相應而言。至於佛教徒會到哪裡去?主要是願力與業力的關係,不會因修行的方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學禪的人如果發願往生西方,同樣會往生西方的。
2020-03-16
當然可以。就像許多咒語一樣,我們持咒,不一定知道咒語的內容,也不一定知道出處,例如人們最常持誦的〈大悲咒〉,有許多人不清楚咒語的意思,而且又有多少人知道〈大悲咒〉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呢?但這都無損持咒的安定。我們可以先持〈楞嚴咒〉,再嘗試去了解內容、出處,了解咒語的意思,可以幫助我們記憶。 二十多年前,我剛開始持〈楞嚴咒〉時,也不懂《楞嚴經》,但知道〈楞嚴咒〉是出自《楞嚴經》,就嘗試去了解此經,從卷一到卷四,先講授佛法的教理,建立觀念;卷五、卷六則是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卷七是佛陀對於仍無法領略本經義理者,教授〈楞嚴咒〉與如法建立壇場,幫助修行者順利排除修行障礙,進而了解此經的義理。卷八到卷十為修行境界的描述與解釋。因此,修持〈楞嚴咒〉,可說是修學《楞嚴經》的輔助之一。 持咒,不僅是修定,還能繼而發慧。一般人不懂咒語的意思,反而可以更專注於持誦上,不因熟稔咒文,而容易妄念紛飛。我聽聖嚴師父持〈楞嚴咒〉,是全身放鬆,加上用丹田發聲,再配合呼吸,音聲流暢、呼吸順暢,進入很安定的狀態,讓聽者也同樣很安定,這就是所謂「攝受」。當人處於很安定的狀態時,心是清明的,智慧就容易顯
2020-03-09
A: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其中以天眾及龍眾為上首,故稱為天龍八部,或名為八部眾。這是佛教攝化了印度原有宗教所信的群神,予以整合歸類,成為八大類的護法群神,稱為護法諸天的八部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