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1992年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希望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品質,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只要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對自己、對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存有一份關心,存有一份對未來的關懷和希望。


四種環保—

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全面推廣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成為四環運動,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以促進人間社會的平安快樂。 心靈環保 保持我們心靈的平靜與明淨, 法鼓山行動總綱,主要在於保持心靈純淨與安定。 禮儀環保 保護人類社會的尊嚴與謙和,以心儀、口儀、身儀的淨化,促進人我和諧。 生活環保 保障我們生活的整潔與儉樸,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自然環保 保全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知福惜福、感恩大地,保護自然環境免受污染、破壞。


心五四—

心五四運動,是為實踐四種環保而陸續提倡推動的心法,基本精神是把佛法普遍地運用在生活中,以實用為先,是人間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法,不只是法鼓山的行動方針,更是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總計五大項,每一大項有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因此稱為「心」五四。

四安─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心靈中少欲知足。
安身:在生活上勤勞簡樸。
安家:在家庭中相愛相助。
安業:在身、口、意上清淨精進。

四要─自在人生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四它─解決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難存在,不自欺欺人。
接受它:接受困難事實,不怨天尤人。
處理它: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對待他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一切順逆因緣。
感謝:給我們奉獻、服務的機會。
感化:用佛法感化自己,知慚愧、常懺悔,以佛法的悲智感化自己。
感動:用行為感動他人,從自己做起,以學佛的悲智行願感動他人。

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樂。
惜福:珍惜擁有、感恩圖報。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種福:成長自己、廣種福田、人人有福。


心六倫—

聖嚴法師提出「心六倫」,希望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心六倫,就是誠心誠意地用心實踐倫理的觀念和道德,於2007年由聖嚴法師所發起,將傳統的五倫觀念,延伸為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和族群等「心六倫」,可說是對當前臺灣社會及國際情勢的回應與契應。透過這項新倫理運動,期許幫助社會與人心能夠淨化,學習以服務奉獻的精神,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從貫徹倫理價值之中,找到人生的真義。

家庭倫理: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家庭中的每一成員,不論輩分,都應該思考如何為家人奉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長輩感恩孝敬,對平輩及晚輩關心照顧。

生活倫理:
生活倫理的落實,除了人人從自己開始,珍惜善用生活中各種資源,對環境也要給予愛護與尊重,除了自己方便,同時也能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權益。

校園倫理:
學生、老師與家長是校園倫理的三大主體,學生與家長要能尊敬、感恩老師,老師要能尊重家長、關愛學生,彼此能夠互敬、支持與和諧互動,就是健康溫馨的校園倫理。

自然倫理:
關懷自然生態,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與環境,就是自然倫理,對於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塊石頭,都跟人類的生存有關,除了直接保護,也包括間接保持各資源之間的永續平衡。

職場倫理:
凡是有人際互動的工作環境,就存在著職場倫理,在職場上應守分盡責,熱心為工作、同事、上級、下屬,以及工作單位奉獻,不論職位高低,都應以平等心態視彼此為生命共同體,互相成就。

族群倫理:
面對多元各種的族群現況,應能敞開胸懷去接觸、認識,相互尊重與包容,相互學習與奉獻,才能展現多元社會的豐富與可貴的價值。


三大教育

法鼓山以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完成「推動全面教育」的使命,透過三大教育,從學術研究、海內外禪修、弘法,到針對安頓人心所設計的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指導啟蒙心靈的方法,接引大眾在學佛路上歡喜同行。

大學院教育—

培養建設人間淨土的高級專業人才。以務實、奉獻為本懷,透過正規教 育的養成,培養在研究、教學、弘法、服務領域裡,引導大眾、啟迪觀念的各種專門人才。

大普化教育—

推廣各項提昇人類品德的活動。以法鼓山僧團為核心,引領大眾從自心清淨做起,傳播淨化人心的理念,提供現代人實用可行的安心之道。

大關懷教育—

普及各項溫暖人間環境的服務。圓滿每個人生命各個階段的需求,可說是法鼓山入世化世、菩薩願行的具體實踐。

命名‧山徽‧宗風

命名—

「法鼓」一詞,佛典中有多處提及。如《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正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

山徽—
法鼓山山徽

法鼓山山徽整幅圖形的構思,係出自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印,名為「說法印」。佛陀以說法為眾生解開心中煩惱,而以此一手印,示意諸般纏縛已獲消解;法鼓山山徽所寄寓的,便是以佛法的精神,傳達對世間的關懷。再者,山徽左側看似山形,代表法鼓山,右側似一僧人打坐,面壁沉思,寧靜攝受;三個山尖的另一個意涵,也象徵著佛法僧三寶,帶給人間智慧的啟迪,慈悲的護佑。

宗風—

同時承繼曹洞與臨濟兩大禪宗法脈的聖嚴法師,於曹洞宗師承東初老人,法名慧空,法號聖嚴,為禪法傳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宗風為「放鬆身心,活在當下」;臨濟宗法脈傳自靈源老和尚,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禪法傳承第67代,臨濟正宗第57代,宗風為「隨時提起,隨時放下」。

聖嚴法師以個人的創見與詮釋,不但復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禪,更將臨濟宗的話頭禪內涵實質化,知見與實證並重,開創出獨特而現代的禪風,是為「中華禪」;又因繼承兩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

中華禪法鼓宗,承接印度佛教根本思想,肯定藏傳佛教優良面,但以漢傳佛教為立足點,具消融性、包容性、適應性、人間的普及性、以及社會接納性等符合時代需求之特性;亦即將印度佛教(包括巴利語系)乃至藏傳佛教,引為源頭活水,滋潤、助成漢傳佛教發揚光大於現今及未來的世界。

聖嚴法師提出「法鼓宗」的目的,是為期勉法鼓山僧俗四眾,以復興「漢傳禪佛教」為己任,擔負起承先啟後的使命和責任,以利益普世的人間大眾。


四眾佛子共勉語

聖嚴法師於1990年提出「四眾佛子共勉語」,不僅是法鼓山信眾學佛與修行的指南,更被譽為普世和平共修的方法,如能熟讀共二十句的共勉語,並了解其中涵義,不但可自勉自勵,也可勉勵他人,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四眾佛子共勉語四眾佛子共勉語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