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天天與阿彌陀佛相遇

圖/江思賢,轉載自第392期《人生雜誌》「念佛有方法 佛七好修行」圖/江思賢,轉載自第392期《人生雜誌》「念佛有方法 佛七好修行」

一、阿彌陀佛是誰?

阿彌陀佛的意思

許多中國佛教徒,在每天早晚課誦的時候,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對於〈讚佛偈〉中「四十八願度眾生」的句子,都能朗朗上口,但卻不知道是出於《無量壽經》。「阿彌陀佛」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無量壽佛」,指壽命是無量的。

阿彌陀佛之所以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在修行菩薩道的階段,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最後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救濟一切眾生。而敘述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以及發願的願文,就是《無量壽經》的主要內容。

◎資料來源:《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 《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

佛教徒為何以阿彌陀佛為問候語?

不論是見面或告別,佛教徒都以一聲「阿彌陀佛」開始與結束。阿彌陀佛既是問候語,也是祝福語,很適合在各種場合表達親切的問候與關懷的心意。以「阿彌陀佛」來問候彼此,不僅僅是問候生活是否過得愉快,也是祝福對方能健康長壽,充滿無限的光明希望。

佛教徒隨時隨地口稱「阿彌陀佛」的習慣,起源於唐末的永明延壽禪師。他不但勉勵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更身體力行一天念佛十萬聲,時時刻刻都在用心念佛,不管呼喚他或請教佛法,所說的皆不離一句「阿彌陀佛」。「念念念佛」的方法,被廣為流傳後,融入了平民百姓的大眾生活,形成漢傳佛教的獨特問候語。

◎資料來源:《阿彌陀佛50問》

二、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在哪裡?


「成熟眾生,莊嚴國土」的彌陀本願

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修行階段,當時叫作法藏比丘,曾經發了四十八個大願,雖然有部分經典說是二十四願,譬如《平等覺經》,但二十四願其實是四十八願的濃縮,而且不論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都只是一個名稱或數字,凡是有益於眾生往生淨土,能夠幫助眾生在淨土之中成就道業、成就果位的都是阿彌陀佛的願,所以應該是「無量願」。

阿彌陀佛願願都是為了成熟眾生、莊嚴國土,所謂成熟眾生就是讓發願往生彌陀佛國者都得以往生,而為了讓發願往生者有地方安住,所以成就了一個極樂世界,這就是莊嚴國土。一般佛國淨土都是由佛與眾生共同的願力所成就,因為眾生希望有這樣的地方可以去,所以那個世界就完成了;但是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本願所完成,是為了成熟眾生而莊嚴的國土。

西方淨土的依正莊嚴,所謂「依」是指依報,也就是我們身體所處的環境;而「正」是指正報,說的是我們的身心。在極樂世界裡,無論環境或往生的眾生都是清淨莊嚴的。

極樂世界裡的環境,有七重行樹、七寶蓮池,蓮池裡是金沙鋪地,還有許多美麗的宮殿。微風吹過七重行樹時,會奏出裊繞的音樂,與飛鳥念佛法僧三寶的聲音相和,使人忘卻種種煩惱。因此,即使凡夫到了西方淨土之後還是凡夫——上品上生也一樣,不過還是比在娑婆世界好。在娑婆世界,身口意三業無法清淨,而西方極樂世界裡所有的一切都能漸漸使你從凡夫成為聖人。不僅能夠親近諸佛菩薩,而且聽到的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與貪瞋癡等煩惱完全不相應。當中也沒有鈔票、財產,或是權位名勢、男女關係等問題,比人間清淨萬分,身口意三業沒有機會不清淨,所以不會有煩惱。

地球上雖然有些地方也很美,但是再美都需要有人照顧,像花園、公園都是人工種植,如果乏人照顧整理,很快就會枯萎,變成荒煙蔓草、荊棘叢生,接著就會有垃圾、蚊蟲,產生不好的物質。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由福德所感應,不會有蟲或垃圾這類東西,也沒有人間種種的災難,譬如地震、水災、火災、風災等。

而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是由蓮花化生的功德福報身,不像我們是由父母所生。父母所生的身體並沒有不好,但是會害病、會肚子餓、會怕熱怕冷,只要幾天不洗澡就會癢、不舒服。另一方面,因為身體的生理反應,人們會保護個人生存的條件,譬如安全、健康、地位、名望或財富,於是與人相處時,總免不了你爭我奪,你嫉妒我、我猜忌你,彼此矛盾衝突。此外,還有心理的關係,心理問題往往與自己的成長過程有關,我們帶著過去世的種種福報和罪報來到世上,然後在成長過程中,互相地感染、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我們環境的實況,所以稱為五濁惡世。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因為是蓮花化生,所以不會有上述種種反應,也沒有什麼需要跟人鬥爭的,大家都是同心同願往生的。而且每個人到了那裡,都有自己的蓮花座,心裡想要到哪裡,它就托著你去,完全隨心所欲、飛翔自在,就像《天方夜譚》裡的魔毯。也不需要空中塔台指揮,完全不會互相衝突。吃穿用度也都是現成的,不需要耕種、勞動、經商、生產,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如意。有的只是蓮花等級的差別,即所謂九品。品位愈小的蓮花愈小、身體愈小,品位愈高的蓮花愈大、身體也愈高大。下品下生的蓮花雖然還沒有開,但過了一段時間也能花開見佛,而且花開了之後,也是自由自在。

◎資料來源:《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三、如何與阿彌陀佛相遇

四、念佛持戒到淨土

什麼是八關戒齋

戒,在佛教,從大體上分,共有兩大類別:一是漸次戒,一是頓立戒。

所謂漸次戒,是指在家的三皈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受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尼進入比丘尼的過程中,尚有式叉摩尼的六法,因其需要逐次上升,級級增加,故稱漸次戒。在家二眾,加上出家的五眾,共為七眾佛弟子,均以漸次戒而得名分序次。

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又稱《瓔珞經》)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眾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為佛戒,但是不受三皈五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論》菩薩戒則仍為漸次戒)。

那麼,我們現在所講的八戒,既非七眾的漸次戒之一,為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後來講呢?因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攝入了沙彌十戒的大部,為了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後,沙彌戒之前。

◎摘錄自《戒律學綱要》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