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大悲心

▎慈心為根,大悲為莖

柔軟慈心根,無上大悲莖,功德葉智華,持戒為妙香。
——六十華嚴經卷四十三.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八

以大慈為根,以大悲為莖,以功德為葉,以智慧為花,持戒則發出微妙的香氣。《華嚴經》以植物來比喻菩薩,具體而生動,一般人也都可以自我期許的。

這個偈子是用蓮花做比喻。佛經中說,諸佛菩薩的世界叫蓮池,並且形容諸佛菩薩的出生是蓮花化生。一般凡夫是父母所生,是血肉之軀。這四句偈,也是形容佛和菩薩的心境、智慧及其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力,給人美好、可親的感受。

什麼樣的人會受到眾生熱誠的歡迎呢?是佛與菩薩。人間有沒有這種人呢?有!有的在片段的時間會表現出來,有的在一生之中一直默默奉獻而未張揚。有的名氣大,有的籍籍無名,直到他做完了、離開了或過世了,影響力依然存在,才讓人發現他的偉大。這些人,都可以被看成是佛菩薩的化身,或者在學習佛菩薩的精神。

「柔軟慈心根」,柔軟與剛強相反,佛法說柔軟比剛強好,慈悲比憤怒好。柔軟能動人、感化人,而且本身不會受傷;剛強的人一時可能占到便宜,但時間一久必傷己傷人。我們學習佛菩薩,以柔軟態度、慈悲的心腸做為處世待人的根本,必能廣結人緣,博得社會的依賴。

「無上大悲莖」,莖是蓮花從根部到花葉之間的幹部。根在水底泥下,不顯現於外;莖則在泥上,從水中伸出水面,也就是形容菩薩的慈心蘊於內而悲心現於外,故以大悲來稱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功德葉智華」,這裡講的功德,主要是做布施,即是以慈悲心結眾生緣、幫眾生忙,做一切對眾人有益的事。好比紅花當以綠葉相配,蓮葉出了水面,是為了與蓮花相配;慈悲功德,是從無我的智慧產生,智慧燦爛鮮美,功德莊嚴殊勝。蓮花不能離開根、莖、葉而單獨存在,象徵著悲智必然是相輔相成。

「持戒為妙香」,蓮華代表佛菩薩利益眾生的功德莊嚴,那就是慈悲及智慧的功能,對於他人的影響,就像是蓮花的芳香。而此微妙的芳香,是從諸佛菩薩的威儀戒行中表達出來。菩薩持戒有兩層意思:1.應該做的一定做,2.不該做的絕對不做。這種人是大善知識,是人間的善友,為大眾所喜親近。

一般人雖不是大菩薩,但是這種悲智及持戒的心行,是可以學習的。

◎資料來源:《智慧一○○》蓮華功德

▎什麼是慈悲心?

如果站在地球的立場來講,便是愛護這塊土地,並不是口說空話,而是實際保護土地不受破壞,能做到這點,自然災害就可少一些,這便是環保。還有,人與人之間,多些慈悲心,也是環保。人的社會環境也需要保護,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安定,而說要發慈悲心,去愛土地、愛人,乃至於愛所有族群,是很難的,所以要自己的心先安定。

人的心怎麼安定?面對逆境,要用正面解讀;處於順境,要逆向思考,這樣我們的心就會安定。如果實在沒辦法定下心來,可以借助自己信仰宗教的祈禱方式,例如佛教徒持念「觀世音菩薩」或〈大悲咒〉,以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為我們全人類祝福。

◎資料來源:《致詞》大悲心起

▎用慈悲心拯救世界

用你們的慈悲心來拯救世界、用和平非暴力的方式來拯救世界、用內心的和平來促進世界和平,以及,讓我們的內心不貧窮,從而使得這個世界不貧窮。這些都是諸位可以做得到的。

請你們大家都發願,二十一世紀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不要小看自己,以為這世界有六十多億人口,而你們七十幾人的力量太小、太卑微!實際上,只要我們的心靈不貧窮,我們的內心平和安定,我們就可以影響周遭的人,而漸漸接近世界和平的目標。

◎資料來源:《致詞》用慈悲心拯救世界

▎何為菩提心?

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為菩提心?利他為第一。

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

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菩薩最勝行,悲智度眾生。

如何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一般人不知道何為菩提心,以為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求得解脫,自己求成佛道,就是菩提心。其實不是,菩提心是以利他為先,不是以利己為重。我們中國人都說自己是大乘佛教,在三藩市還有一個維護大乘傳統的基金會。但是,許多人連小乘都不是,沒有菩提心,只有自私自利,自求解脫。真正的菩提心是為眾生能夠捨一切,受一切;捨一切自己的利樂,受一切眾生的苦難,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資料來源:《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成佛的法門

▎如何發起菩提心

聖嚴師父常教導大眾,要成佛,必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然而菩提心究竟為何?又該如何做呢?這個為歷代祖師所重視,且不斷強調修持的學佛關鍵,看似深奧難懂,實則有落實的步驟與方法。

◎資料來源: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善德白佛言:「……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菩薩品〉第四

修福修慧的輕重

這是以有相心,修財物施,為有漏福行;若以法施而入「空」、「無相」、「無作」的三解脫門,是無漏的福慧雙修。

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中,有位長者子名叫善德,是位年輕的在家居士,他曾經在他父親的家裡設大施會,用財物、食物、日常用品等對一切的人做布施,包括出家人、外教的宗教師,還有窮人、社會地位低賤的人、無人照顧孤獨的人,以及乞丐等等。這樣的布施大會,滿了七天之後,維摩詰居士來到布施大會中對長者子說:「你用財物、食物、衣物等等來布施,尚不夠好,你應該還有更好的東西用來布施,是什麼呢?是用佛法來布施。像你已懂得佛法,也在修行佛法,應該不用財施而用法施,因為法施是無有前後的、是無限的,一時之中可以供養一切眾生;財施則非常有限,在七天之中只有來到此處的人才能得到,而且前面已得過的後面就無法再得到了,用完之後就沒有了;若用佛法布施他們,則是永遠用不完的。」

法施是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是佛、大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歡喜心、大平等心,用五戒十善為基礎,四聖諦八正道為原則,六度四攝為方便,攝化一切眾生。

雖然用佛法布施眾生,自己卻不執著於有眾生被布施;雖然有攝化眾生之事實與現象,但在自己心中卻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雖然度了眾生而在心中實無一眾生被度,這叫無相。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意思是自己為了度眾生而在眾生之中出生入死,也如眾生一樣從母胎受生,到最後,肉體亦會死亡,但內心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生死之中受苦受難,從眾生立場看他,現有生死相,他自己心中則是自由自在地在眾生之中出生入死,等於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生死相,對他來講並不妨礙涅槃境,無造作故,這叫無作。

若把布施的觀念更深入地解釋:一般把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的三類;另外還可加上隨喜功德的心布施。財布施大家都曉得是用錢財、物品來幫助貧窮、疾病、急難、災害等的人。這雖不容易,但尚可以多多少少,人人有力。

心布施是什麼?心布施是我雖無力布施,但能隨喜讚歎;我的心中祈願眾生皆離苦。一般宗教徒大都有這種心願。譬如現在臺灣鬧水荒,大家都希望求雨,但這雨是為自己而求,不算是心布施;如果是非洲地區鬧饑荒,我們在此祈禱願他們那邊不要鬧乾旱,能夠五穀豐登,希望他們能得到足夠的糧食,遠離饑荒的災難,不是為己求是為了眾生祈求,這才是心布施。

心的力量有大有小,修行工夫愈深的人,心的力量愈強,修行工夫愈淺的人,心的力量愈小。但如果我們發了大願心,祈願一切眾生都能永遠離苦得樂;則因一切眾生是無限的,永遠的時間也是無限的,因此雖只是一個普通人,在一個時間能發這樣的心,其願心卻是無限的。

用財物布施的數量、時間、範圍,都極其有限,用佛法布施則可在時間上能夠有永續的作用,可在空間上能有無限的伸展。例如今晚諸位聽了佛法,回去以後身體力行,不論會不會用嘴巴說,你的行為和人格必能自然地影響到他人,不論你有沒有說法,別人也會認為你聽了《維摩經》,畢竟是不同。

當你的觀念、態度、行為,由於聞法而改變了,與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或多或少無形中會受你影響,受了影響之後,可能對聽聞佛法產生興趣;一個人影響多人,多人影響,輾轉影響,範圍愈來愈廣,人數愈來愈多。時間上不論個人自己的一生又一生,以及人類延續的一代又一代,影響下去,也是無限的。所以法布施是大布施。不過也請不要以為只要法布施,不需財布施。只是於財布施之外,更要用法布施,才是真正的福慧雙修。

給人糧食固能救一時之飢,教人耕種方法則能助其自力更生,轉而濟助他人,因此,救濟很有功德;教育的功德,猶重於物質的救濟。

這是說明給人物質的財物,固然能夠解救一時的貧窮困境,終非根本之道,如能訓練他們的頭腦和雙手,則能助其自力更生,甚且還能轉助他人,此乃我一向所強調的:以教育達成關懷的目的,才是福慧雙修的佛法。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六日講於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資料來源:《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影片名稱種善根 結善緣 有我的地方 就有佛法影片說明他們總是默默忙著手邊的事,
還常常跟別人說,
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這裡讓我來吧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 https://shuilu.ddm.org.tw/
雲端祈福 https://compassion.ddm.org.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