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靈做環保 苦水變活水

不抱怨基本功,先接納自己

適度的抱怨,在某些情況下是宣洩壓力的出口,日本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對於抱怨,就以寬容的眼光看待。他認為不抱怨的第一個涵義,是遇到所有事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真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強大的精神力量。勉強自己壓抑不滿的情緒,比起經常發牢騷的人,心理狀態更不健康。

抱怨雖然有某種程度的正面功能,卻要避免無限度擴大抱怨。河合隼雄提出不抱怨的第二層涵義,是從自己身上找出想抱怨的原因,即遇到不順意的事,先不要「外歸因」怪罪他人與環境,而是進行「內歸因」,先內省自己,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國防大學心理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曾麗娟也認為:「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錯,卻很少想到自己要不要負責。如果能把眼光向自己觀照,抱怨自然減少。」然而,凡事都要向內歸因,會不會變成自責性的抱怨自己?曾麗娟認為:「如果較能自我接納,反而不容易自責。以往我們被他人稱讚,總會礙於『謙虛的美德』而批評自己幾句。其實,無法接納自己的優點,也就很難欣賞別人。」

抱怨是內心存有負向的看法,如何改變用負面眼光觀看世界?聖嚴法師提出的修行四層次: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銷融自我,就提醒我們從自己的內心觀照起,才能確實認識自我,明白自己的優、缺點,看清自己的不足,經過透徹地認識自我,進而悅納自己,達到自我肯定。

而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就會努力提昇自己,並改正自己的缺點,來成長自我。如此,對人對事能以正向眼光解讀,才不會用批評、驗收的角度對待別人。

有效抱怨,改說建議與感受

在必要的時候,抱怨的話不是不能說,但說得不好,就變成是對人的指責,嚴重到足以挑戰他人的自尊和自主性。正因為我們不會抱怨,便害怕抱怨,累積久了、多了,更容易爆發成不理性的情緒。曾麗娟就認為,我們可以學著不抱怨,在需要抱怨時,也要轉為有建設性的回饋。

試想一個情境,當我們和朋友或家人在餐廳裡用餐,對方卻抓著電話講不停,這時候我們會如何反應?曾麗娟提供「抱怨三明治」的說法,先說出自己的理解與體諒,再說自己的困擾,最後給予建議,把一段話說得沒有威脅性,也沒有咄咄逼人的訊息。

用負面的、抱怨的話語表達需求,往往無助於解決問題。鮑溫牧師(Will Bowen)在《不抱怨的關係》一書中就舉出,當一段話以「你」為主詞時,表示我們是受害者,正在責怪對方;相反的,以「我」當主詞,就只是純粹表達一次經驗而已,所以把「不要這樣做」換成「請你這樣做」,把「你老是這樣」換成「我希望能這樣」。運用適當的措詞,抱怨也就變成有效的建議。

所以,我們可以練習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忙,你有好多電話需要聯絡,工作壓力很大(說出自己的理解與體諒)。可是我們兩個今天在這裡吃飯,手機一直響,讓我沒有辦法享受和你的相處(說出自己的困擾)。所以我想,你是不是可以在我們吃飯的這段時間,暫時把手機收起來(給予建議)。」

照著「抱怨三明治」的步驟,說出既關心又尊重的話,也將自己的正向思考與正向表達,帶到說話的內容裡,當下就把抱怨轉成關懷,也在練習著說柔軟語。

◎本文摘錄自《人生》367期
◎文、圖:黃佳卿、菊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