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大家來拜《梁皇寶懺》~天臺教觀 讓禮懺回歸修行本懷

編按:
身體力行《法華三昧懺》長達二十多年的印隆法師,對於懺悔法門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而《梁皇寶懺》是法師初出家時參與的第一場法會,至今仍每年修持《梁皇寶懺》。本刊特別邀請印隆法師分享如何將天臺懺法融入《梁皇寶懺》及日常生活,帶我們認識懺悔法門的本來面目。

◎文:釋印隆

懺悔法門是漢傳佛教中重要的修行方法,不過長久以來,大眾對正信佛法的錯解,尤其自元代起,至明、清以來,中國佛教懺儀的「形式化」傾向日趨嚴重,更甚之因應現實的需求而變得「世俗化」,使得具有一千多年歷史、具有中國佛教修行特色的「經懺佛事」被流俗濫用的結果,被認為造成佛教衰頹的主要影響因素,其教化作用不但幾乎消失殆盡,也因為具有消災植福、超薦幽冥的方便,甚至於讓漢傳佛教蒙上了迷信的陰影,使得「拜懺」流於追求消災、祈福、超薦等功德,而忽略了大乘懺法以禪觀為基礎的修行本質,失去其原本莊嚴的教化意義與修行內涵。

當代盛行的各種懺法,不論組織架構、形式內容、修懺精神等,皆根植於隋代智者大師(西元538~597年)所制定的《法華三昧懺》。智者大師將止觀與戒律、懺悔並行實踐,並以悟入《法華經》中道實相為目標,如此一來,修懺不僅止於懺滅罪業,更能證得三昧開顯智慧得到解脫。

智者大師認為,一念心便具足諸法,心若一念無明妄執,便生起煩惱;心若清淨自在,便能與三昧相應。如果我們懂得對「心」起觀行,了知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皆從心起、皆由因緣所生,便能破除一切的生死顛倒、煩惱惡業,得到真正的清淨。因此智者大師提出事懺之外,更要修「一心三觀」之理觀(理懺) ,也就是在一心之中圓修空、假、中三觀。

例如:禮佛時,知道身心是因緣和合而沒有一個永恆禮佛的實體,這是「空」觀;身心雖然如幻不實,但借「假」修真,呈現一一禮拜之相皆周遍於法界。若能明白性空之體不離緣起之相,則「一一佛前悉有此身,頭面頂禮」,彰顯「中道」真諦,如此便是具足一心三觀的實相禮佛。

在《梁皇寶懺》中,不論是香、花、燈等十供養、誦念懺文、拜佛等一切行法,也可如此運心觀想,讓懺悔法門不再停留於事相上的儀式,而能真正起到「即空即假即中」的實相正觀,生重慚愧、起大懺悔,不再造作生死之業,真正離苦得樂,圓證菩提。除了在壇場修持需一心精進之外,智者大師也提醒我們,應時時心起觀照,要在一切時中,無論行、住、坐、臥,大小便利、掃灑洗浣、出堂入堂,乃至飲食起居等一切威儀,都能安住於正道,一心精進,才是真正的修行。

◎本文摘自人生360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26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