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一根拐杖

《雜阿含經》中有一則行乞老人的故事 :老人年輕時,歡喜迎接兒子的誕生,辛苦攢錢,養兒、育兒,並為兒子完成婚事。沒想到,兒子成家後,卻把老父掃地出門。無依無靠的老人,從此以行乞為生,唯一的財產是一根拐杖。

有一天,老人見了佛陀,忍不住傷心抱怨。佛陀則告訴他,擁有一根拐杖的種種好處。例如拐杖可防身,避免惡牛、野狗的侵犯;拐杖可輔助行走,山路崎嶇,有了拐杖,不致摔跤、受傷;有了拐杖,也可避開深坑、空井,乃至穿越草木、荊棘 ∙•∙•∙•。最後,佛陀告訴長者:「與您最親近的,不是您的兒子,而是這根拐杖啊!」

佛陀以「枴杖」為喻,勸勉為人父母者,一切皆不足以憑恃,同時委婉點出不孝的兒女,還不如一根拐杖。

面對當下的現實

在華人社會,佛陀所譬喻的老人與拐杖,可能多數人會感到於心不忍,指責子女不盡孝道。畢竟孝道是中華文化傳統之一,直到現代,孝的觀念,仍根植於多數華人心中。

中文的「孝」字,由老、子二字組合,寓有生命傳承及推己及人之意。傳統農業社會以家族為基石,教養子女與奉侍長者,皆由家族共同承擔。隨著社會遷演及生活型態改變,現代人結婚後,多半無法與父母同住。另一方面,出生率的降低,以及近年經濟景氣低迷,以至於許多長者獨居,也是社會變遷的事實。然而,現代社會的多數長者,均能以慈悲心體諒子女無法同住的處境,子女更須感恩、報恩。而無法與父母同住,仍可透過其他方式表達,重要的是心意。有空常回家陪伴,給予父母溫暖、關心,也是孝親。從佛法來看,運用父母給予的生命,從事對他人有意義、對社會有利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報恩。

儒家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也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均強調從自身做起,推己及人,達成善的循環。在現今社會,也須從人人敬老、愛護長者的行動,來體現孝的精神。

對老人來講,年紀大不是問題,不一定成為子女的負擔,反而是子女堅實的後盾。不過,長者的老年生活仍須重視。目前台灣有老人年金、老人福利法,以及相關的社會福利,為老年人的生活及安全,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若是面臨困頓,而家人無法照應,仍可向相關單位申請援助。

做個無憂的智慧老人

此外,年長者的心靈生活也應有所寄託。例如宗教信仰,或是專為銀髮族開辦的活動課程,都可以嘗試接觸。以法鼓山各地道場開辦的長青班來講,老菩薩參與地非常歡喜,他們所回饋的人生智慧,也常常讓講師非常感動。假使年長者行動仍能自如,建議也可至公益團體當義工,培福、種福,廣結善緣,讓生命更充實,更有意義。

老年人的生活規畫,不僅攸關銀髮族,也是一個邁向高齡化,甚至超高齡化社會共同的課題。因此,佛陀所說的「拐杖」,可以是老本,可以是老伴、老友,也可以是興趣、信仰、健康等,都需要未雨綢繆,提早準備,才能做個無憂的智慧老人。

◎文:釋果東

◎本文摘自「原諒,好緣亮!」

http://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42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