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下棋樂

老大小時候有陣子突然對西洋棋產生狂熱興趣,一天到晚找我們陪他下棋,為了培養他的嗜好兼且訓練他的專注思考能力,我開始留意起棋藝課的資訊,只是打聽了半天,連老美朋友都說只有在中學時期參加過學校的棋社,除此之外沒聽說過什麼棋藝班之類的東西。

後來上網去搜尋,發現在我們居住的小城居然還有一個西洋棋社,每個星期五晚上聚會切磋彼此棋藝。就是在這裡,認識了兒子的第一個西洋棋老師馬修先生。

馬修蓄了一臉絡腮鬍,長得高頭馬大,年紀很輕的時候便拿到「西洋棋大師」(chess master)的頭銜,頗有少年得志的自負味道。每個星期一堂一對一的教學就此展開。

剛開始,兒子的下棋技巧突飛猛進,幾個月之間已顯露出大將之風,只是漸漸地,發現原本他那股對下棋的狂熱已不復見,棋藝毫無進展,面對按部就班的棋課及作業,顯得意興闌珊甚至排拒起來,下棋對他來說似乎不再是一件好玩的事,而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門功課。

為了激發他的興趣,之間還安排了幾個孩子一同學習,希望能藉由與同儕友伴的互動對弈,增進上課的趣味性。又過了數個月,因為暑假緣故大家的時間配合不易,決定暫且休兵,歷時年餘大師指導的chess lesson便暫告一段落。後來經由朋友介紹,轉到另一個西洋棋社的棋藝班,教授的老師並非大師級人物,因此收費大幅縮水,負擔減輕了,也沒有作業的壓力,下棋又恢復到原先純粹好玩、有趣的東西。雖然在這裡短期間內好像看不出什麼成果,兒子的下棋技巧原地踏步,粗心大意輕易失子的毛病依舊,然至少他能夠重拾下棋的樂趣,並且慢慢懂得了輸贏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不會再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每一次的勝負,同時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小朋友,達到「以棋會友」的目的。

有一次棋社舉辦春季西洋棋公開賽,依照程度分組進行比賽,經過十個禮拜數輪循環賽程的廝殺,老大竟然捧回來一座冠軍獎盃,讓我們瞠目結舌,他對自己的棋藝信心大增,兩個星期後再接再厲參加另一項小學者棋賽(Scholastic Chess Tournament)。這次比賽只有一天時間,五場賽程定江山,早上將他送去賽場,參賽的小朋友有如聯合國各種族裔皆有,老美、老中、印度裔、西班牙裔……,旁邊的父母神色嚴肅如臨大敵,看來比孩子還緊張。

到了傍晚成績揭曉,兒子以勝三場、平一場、輸一場的比數拿到了分組的第二名,這個表現已出乎我們意料,平日跟他下棋總是吊兒郎當,有時簡直毫無章法可言,錯誤漏洞百出,實在也沒抱什麼希望會捧回任何獎座,只當去觀摩棋藝增加臨場經驗,可能就因為在沒有心理負擔下反而能盡情發揮,激發出超水準演出。

記得在棋賽中場休息時,一位棋社的朋友為了孩子表現不如預期,臉色凝重訓斥他所犯下的錯誤,那個孩子哭喪著臉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樣讓人不忍,為了緩和氣氛我安慰那位父親:「別那樣認真,只不過是一場棋賽嘛……。」誰知旁邊一位媽媽聽了立刻反駁:「不不不,這絕對不只是一場棋賽,這牽涉到孩子的紀律問題,是否認真學習全力以赴,父母絕對要嚴格要求他們,否則你一不在乎,他們更加無所謂……。」她洋洋灑灑足足講了五分鐘之久,大意是說孩子的表現來自於父母的緊迫盯人,在高標準下才能有滿意的成績。問題是,如此一來小孩的動機模糊了,參加比賽求取勝利只為滿足父母的期待與要求,在缺乏學習動能情形下,下棋是否能延續及還能否帶來樂趣,成了很大問號。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德威克(Dr. Dweck)分析,學習動機有兩種: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與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前者是打從心裡要讓自己更棒而產生學習動機,後者則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好,怕無法符合他人期待而學習。

在人生長跑競賽中,「學習目標導向」的人永遠較「表現目標導向」的人更清楚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會為了有興趣的事物投入全副心力且不害怕挑戰;不像「表現目標導向」的人因為太在乎他人看法,往往為了別人奮鬥,一旦失去掌聲與焦點目光便喪失了學習動機,在也後繼無力。

為了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走得長遠,一時的威逼利誘只是揠苗助長,唯有真正培養他們的興趣及對自我的要求,是發自內心對知識的渴望、為了自我實現去努力、摸索,如此的學習態度才是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藏,學習也才能永續不斷。

◎本文摘自「親子快樂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