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傳承佛國的滋味 做香積成就大家好修行

今天11月25日是國際素食日,不食葷腥是漢傳佛教特有的飲食習慣,在《維摩詰經》中,記載在娑婆世界的上方有尊香積佛,其國飯香無比、功德具足;所以香積就代表著「佛國的烹調」,演變至今,「香積」義工便以色香味俱足的美食,供養十方法界眾生成就佛法。

「我們提倡天然、健康和永續性的飲食理念,以當季當令、沒有加工的食材為主。」在法鼓山社大香積義工養成班授課的張翡珊老師,以少油、少鹽、少糖為特色,教導學員如何品嚐食物的原味;而且學習運用剩餘食材、變換菜色,一起實踐生活環保。

學員班長王香芸說,大家來學素食料理後,才知道從產地、採購、烹飪到餐桌,除了不殺生,更有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等益處。每每與學員們合作完成供養大眾的齋飯時,「看到大家吃得很高興又讚不絕口,那種成就感與歡喜心,真的無法形容」。

在張翡珊和同學們的身上,可以看到兩種疼惜心:第一是疼惜他人,許多人最初發願當香積義工,就是希望寺院所關懷的對象,都能吃得健康;第二個是疼惜食物,由於不忍食材被浪費,所以致力推廣惜食教育,從自身做起,讓餐桌不再有剩食。

「聖嚴法師說過,法鼓山的素食不取葷食名,不做葷食形,也沒有葷食的味道,飲食要符合簡單、衛生、營養。」在法鼓山投入27年蔬食推廣的主廚義工王惠淑說,最初從一個普通家庭主婦到農禪寺學煮大眾菜,接著考素食證照,擔任過法鼓山宴客主廚、水陸法會梅花餐主廚,同時在社大授課、拍片推廣蔬食等等,學習佛國的烹調之旅,讓她生命也變得豐盛。

「到石門戶外教室上課時,在農地裡也能用一台卡式瓦斯爐,煮出簡單好吃的料理。」王惠淑說器材即使再簡陋,但好的味道不會因此改變,她曾經花了4年跟著社大到新北市多所國小開辦「幸福廚房」課程,傳授來自越南、印尼、大陸等地的新住民家長烹飪素食,她開懷的說「連學員婆婆、土耳其女婿都來跟我學,真的很感動」。

「為了慈悲所有的眾生,漢傳佛教的寺院很重視素食,茹素可以不傷害眾生、不惱害眾生,是慈悲與智慧俱足的做法。」長年推廣心靈環保自然農法的副住持果祥法師指出,慈悲護生應從農地開始,農夫以友善農耕保護環境、落實淨零排放;而民眾在農地生產、通路採購、飲食觀念、消費意識上,都能重視環保永續,才能保護所有的生命。

果祥法師表示,從事友善農耕是一條艱困的道路,很難期盼一開始投入,就會有非常好的收成;法師也建議,農友之間可以多多參訪彼此的農場,透過觀摩、交流,相互關懷,就會產生很大的鼓舞作用,對於整個農業環境、民眾飲食都會有極大的助益。

目前法鼓山在推行環保蔬食方面,也正嘗試跟社區結合,開辦香草、咖啡、茶葉、蔬菜等等班級,讓學員在農事和飲食製作上親自體驗;近兩年疫情期間,還將實體活動拓展到數位網路,由社大老師線上授課,帶動更多網友居家時,體驗烹飪蔬食的樂趣。

法鼓山表示,吃蔬食可以護生、培福,每天從實際的三餐做起,學習淨化自己、淨化世界;歡迎對烹飪素食料理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加入香積義工的行列,將佛國烹調的慈悲與智慧,藉由寺院齋食的精神文化,香氣騰騰的傳播出去。

◎文:林雅櫻
◎圖:林雅櫻、法鼓山社會大學提供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