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影音】以關懷超越苦痛 悟吧營隊磨礪生命光輝

面對生命曾有的苦痛、挫折、低潮、苦悶或無以言說的情緒,法鼓山「悟吧!二日營」帶領70位青年,3/23清晨對海天一色盡情吶喊,釋放心中情緒與悲傷,透過3天2夜的活動,帶領學員探索自我、練習告別,點亮生命熱情的光火,讓心自在飛翔。

「關懷建立在相互信任。」在法鼓文理學院大慧館第一堂課,長期投入安寧療護的張寶方老師表示,幫助他人「盡心第一,利他為上」,但也要避免弱化受助者的能力,造成過度依賴;還指出藥物能治療很多症狀,但無法取代身心的脆弱,強調病患的意志與接受關懷,往往能超越肉體帶來的苦痛。

張老師從一位92歲長者阿嬤故事,分享一般人習慣用「不要哭」、「不要亂想」安撫他人,但其實要鼓勵病患多說話、抒發情緒,了解對方哭泣的原因,像阿嬤是捨不得家人,就能引導她做生命回顧,並給予正面回饋。老師同時帶領學員進行同理心練習,包含肢體互動、蒙眼引導,從病患與照護者的角色切換中,學習慈悲同理他人,從陌生中建立信任。

「當我有一天走到生命的盡頭,要不要急救?」、「當我有一天無法由口進食,要不要放鼻胃管?」身兼醫師與作家身份的朱為民醫師,藉由七道人生最後的期末考題,從康寧病房服務的個案與經驗,介紹病人自主權利法與預立醫療決定的重要性。朱醫師妙語如珠,學員發言熱烈,醫師並強調如果沒有為死亡做準備,可能因不滿醫療照顧的期望而失去尊嚴、造成家庭經濟負擔與失和、醫療糾紛與浪費醫療資源等等問題。

那麼預立醫療要注意些什麼?朱醫師提供五個步驟:思考、選擇、溝通、寫下、修改,除了要與家人做好溝通,最重要的是練習好好道別;並以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的四它做總結:面對家人有一天要離去,接受自己有一天也要離開,處理盡早溝通與預立醫療的決定,最後學會放下,圓滿自己的生命。

「因為之後必須長時間離開臺灣,如果有一天父母走了,我不在,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與規畫。」透過探討生死主題的營隊,林立婷表示有助於她釐清觀念、解答疑惑,例如什麼是急救、什麼樣的狀態是生命的盡頭、原來可以哭泣表達悲傷。而因不捨與父母分別、即將展開異地生活,林立婷心中累積的情緒在今天得到了抒發,她說課程搭起了一座橋樑,回家後能跟父母多些對話。

「佛教講的生命與死亡其實是同一件事情。」法鼓山僧團常導法師表示,本次營隊課程還有模擬臨終死亡體驗、參訪生命園區、觀摩植存儀式,以及佛教的生命觀,期盼透過生老病死循環的過程,乃至身後事的處理,帶領學員思考生命的本質與問題,從佛教慈悲的精神與解脫的智慧中,學習幫助他人與自己超越肉體的苦痛,磨礪出生命的光輝。

◎圖文:林雅櫻 20190324
◎影音:林雅櫻、謝佳吟201903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