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學佛Q&A:人生可以改運嗎?

世界上不幸的人相當多,所以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問題。
其實,所謂「幸」與「不幸」,主要是看我們自己以什麼樣的觀念界定它。

如果自己的想法錯誤,即使你再幸運、再幸福,你還是會覺得自己很悲哀,甚至覺得自己生不如死。但是如果我們的觀念轉變,即使遇到很悲哀的事,也能化腐朽為神奇,使它變成幸運和令人歡喜的事。所以「幸」與「不幸」,端看我們以什麼樣的想法對待自己的遭遇。

曾經有許多人找我,希望我為他們解決困難,他們當中不乏事業、家庭、社會地位都很不錯,身體也很健康的人,為什麼他們的環境那麼好還會這樣苦惱?佛法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種 如是因 得 如是果,這是從因推演到果,也就是說,「現在」是果而不是因。

但是因果並不是那麼單純的事情,佛法也講:「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我們接受果報的同時,本身即是因。將「過去」當因,視「現在」為無可改變的果,是宿命論,不是佛法。佛法講因緣、果報,而緣有主動、被動之分。例如我欠別人錢,別人拚命追逼我,「上窮碧落下黃泉」,跑都跑不掉,非還錢不可,這是被動的緣。反之,如果是為了要成就某一件事,幫助某些人而行布施,則是主動的緣。

佛法真正積極的精神,在於能夠轉被動為主動。

《法華經》中有則譬喻說:一位大富長者的獨生子從小走失,和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多年以後,長者輾轉得知兒子的去處,為了不造成兒子在心理上產生太大的懷疑與恐懼,他派了一位隨從,化裝成歪嘴瞎眼的乞丐混入乞丐群中,接近這位小乞丐。

初時,小乞丐對這位大乞丐沒有好感,漸漸地,在大乞丐細心呵護照顧下,終於贏得小乞丐的信任和好感。大乞丐即領著小乞丐到大富長者的家裡,兩人先是住在牛棚、羊欄,吃著剩菜、剩飯。而後兩人的生活逐日得到改善。待小乞丐熟悉一切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很自然接受事實,繼承長者的遺產。那位化裝成歪嘴膳眼的人,他不是受報,是為達成助人的目的才這樣做,這是把「現在」當因,轉被動為主動的例子。

《大悲心大陀羅尼經》中,敘述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所謂「千手千眼」,指觀音菩薩能隨類化生、因材施教的意思。菩薩為了要利益眾生,可以上天下地、無一處不去,經百千萬劫。到地獄現地獄身、在人間現人身等。眾生需要以何種菩薩身度化,菩薩便以他們需要之身化現。

菩薩以眾多身顯現的時候,自己知道嗎?

經典上說「菩薩有隔陰之迷」,陰即五蘊。菩薩受五蘊身,自己已不知道自己是誰。因此,從「主動」的觀點看,任何人、事、物都可能是菩薩的變化(以神通力而化),或菩薩所托化(依慈悲願力而化)。
我有個女皈依弟子,未學佛前,夫妻不合,生活糜爛,直到生了個兒子是殘障,夫妻兩人開始接觸佛法,家庭氣氛於是整個改善。她跟我說:「師父!我很感謝這孩子!因為他的降臨,我們的性格都改變了。我想這孩子是菩薩所化生。」

另外,有位比丘尼,他的母親從十一年前開始生病,到今年已經八十六歲,病絲毫沒有好轉,他覺得自己的負擔很重。我對他說:「恭喜你!」他楞了一下。我接著說:「你有母親可以孝順,替你自己消業障,這是你的福報。」他聽了以後很高興,說:「希望我母親能再活百歲,讓我多消消業。」

所以,論因果要看情況。如果我們有慈悲、有願心和願力,何必非要將現在當「果」看?我們也可以從因、從主動的角度設想,或許我們是發願生生世世要在世間度眾生的初發心菩薩,有時以殘障身,有時以比丘、官僚等身來示現。

從「果」看,也許你上一世曾經做了些什麼,對於現在的果報,你歡欣也好,搥胸亦罷,都已於事無補。戒律、經典都提到:「少欲、知足、知慚愧、行懺悔,懺悔則安樂。」佛經裡講懺悔業障,是教我們要擔當自己的問題,甚至人家的問題我們也能擔當;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承認自己有錯,在基督教稱「原罪」,在佛教則是「無明」。一個人不可能從來沒有做過壞事、沒有說過壞話、沒有存過壞的念頭。當發覺自己做錯事、說錯話時,應立即懺悔,懺悔相當於反省。若一時改變不了,沒關係,慢慢改,總有一天會改變的。因為我們還是凡夫,一生改變不了,還有第二生、第三生。但是,在改變過程中,我們不要哀怨、不要失望。

能發願,願自己一世就能改變、一世就能成佛,當然很好。但是「即身成佛」是很不容易、很少見的。儒家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雖不能至」,為什麼不能至?因為是「高山」,哪裡可能一下子就攀上巔峰?於是以「嚮往」的心態鼓勵自己往上攀登,由於有嚮往,因此以發願及實修來漸漸完成,所以這不是消極的態度!

◎摘錄自《聖嚴法師心靈環保•讓殘障者生活得更好》/《好願在人間》

🍀好願籤🍀 如果我們的觀念轉變,即使遇到很悲哀的事,也能化腐朽為神奇,使它變成幸運和令人歡喜的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