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學佛Q&A : 經典是如何成立的?

答:釋尊的說法,最初並未記錄成文,而是由長老比丘,記憶背誦,以口傳口地傳授給弟子們。這不僅是佛教的現象,在古代印度,如《吠陀》,為了傳持偉大的法,口誦傳承,是唯一的手段,佛教也沒有例外。在釋尊滅後,諸弟子集合起來,將各自傳持的教法,唱誦出來,由大家訂正各自的傳持和佛陀所說的異同,蒐集教法,以防止遺教的散佚,這就稱為「結集」。但是,由於歲月的累積,連帶著教法分量的增加,造成了背誦的困難。同時僅靠背誦,也不免要產生異說異義,很容易就引起教團的混亂。於是,就產生以文字保存聖法的動向,佛教的經典,便在如此事實的要求之下成立。這是在西曆紀元初的事,佛教傳入中國,恰巧就在這一時期。

中國人早先知道有佛教,雖是楚王英所信奉的那個佛教為始,中國佛教基礎之鞏固,則待後漢末葉,有了漢譯的佛典為始。後漢末葉,在桓帝(西元一四六─一六七年)在位之時,到中國的僧人之中,有安世高及支婁迦讖(Lokaṣema)兩人。
安世高為安息國王子,父王去世,他便趁機出家,及長,學習阿毘曇並通禪經。在桓帝及靈帝(西元一六八─一八九年在位)時代來華,約二十年間,專心從事於經典的漢譯,譯出有《四諦經》、《轉法輪經》、《八正道經》、《安般守意經》等經典,達三十四部四十卷。這些都是小乘經典。安世高因避後漢末的騷亂,而至南方,據說寂於浙江會稽,細節則不得而知。

支婁迦讖則稍後於安世高而到中國,他出身於月氏,在桓帝之末,到達洛陽,於靈帝時代,譯出《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首楞嚴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計十三部二十七卷。這些都屬於大乘經典。
以上二人,同於後漢末或西元第二世紀中葉,在帝都洛陽,個別譯出小乘及大乘經典,其原因是兩人出身地域所行佛教系統之不同。然而,將如此的經典提供給中國人的,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原始思想形態的小乘經典,以及具有顯著發達的教義思想之大乘經典,無非是容受了同為釋尊一人所說的教法而來。在當時也沒有對於大小二乘經典的成立,抱有疑問,也沒有考慮其間歷史發展的過程。由開始以來,已將流行於西域的大小二乘的經典,全部視為佛陀親口所說而被接受,中國佛教的特殊性,事實上即從此時開始。

---本文摘自《中國佛教史概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