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學佛Q&A:「法喜充滿」 與 「快樂」 的差別?

問:常聽到佛教徒祝福人家「法喜充滿」,或說自己「法喜充滿」。什麼是「法喜充滿」?這和「快樂」有何差別?

答:「法喜」又稱「法悅」,簡單來講就是聽聞佛陀的教法後,因對佛法有所瞭解、領悟而心生喜悅。舊譯《華嚴經》卷二:「佛音能起歡悅心,普令眾生得法喜。」,這兩句對「法喜」二字作了精闢的詮釋。

而所謂「法喜充滿」,是指藉由佛法讓人的內心淨化,進而產生心境上的愉悅。

至於法喜和快樂的不同何在?可分為下列三個面向來探討:

一、 就成因而言,法喜是透過對佛法的理性認知,在內心產生喜悅的覺受;快樂屬於情緒的一種,基於人類「避苦求樂」的天性,當人們在欲望獲得滿足後,心裡便自然形成快樂的情緒狀態。因此,法喜是發源於理智,快樂則由情感作用而來。

二、 就本質而言,理性的法喜是經由心靈淨化而來,其中較少、甚至於沒有絲毫雜染的成分,是精神層次上輕安、純淨的喜悅。感性的快樂,依佛教的觀點,它是苦的一種,名為「壞苦」(又稱「變異苦」)。由於快樂是建立在欲望的滿足,是故當快樂所執著、依附的東西改變後,例如深愛的情人變了心、或者喜歡的物品遭損毀,快樂的感覺便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所愛的人事物依戀不捨的痛苦。擁有的時候快樂,失去則感到痛苦,這就證明快樂是無法恆久存在,所以佛教認為快樂乃是「壞苦」。

三、 就作用而言,法喜能夠提昇心靈成長,加強個人對佛法的信心,同時激發修行的動力,進而達到斷除煩惱的效果。快樂雖然是正面的情緒,但未必有助於對心靈的淨化與成長,況且當快樂消失或逐漸轉變成痛苦時,只會滋長更多的煩惱,而不是斷除煩惱,這一點和法喜的功用大相逕庭。

事實上對於法喜的感受,乃因每個人修行體驗的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差異。然而儘管在體會方面有所差別,但佛教徒總是期許自己和祝福別人能夠時時「法喜充滿」。

◎文:轉載至《人生雜誌》246期、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圖:李文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