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以四它預習人生期末考 齋明別苑心光講堂談安寧療護

人生生老病死四大階段,「生」往往是花最多時間鑽營努力的,而「死」卻少人思考,甚至因逃避觸及死亡議題產生更多煩惱與悲傷。究竟人要如何面對生命這最終的期末考,法鼓山齋明別苑心光講堂今日(5/6)邀請安寧緩和照護醫師朱為民前來分享,朱醫師以五個問題貫穿主題,讓全場座無虛席、近350位聽眾仔細深思究竟要如何善終,並希望將觀念帶回家傳達給親友,讓人生最後這一哩路真正圓滿。

人口老化加上醫療科技進步,許多人都曾面臨家屬生病需急救的狀況,究竟如何做才能不需忍受死亡前這些額外的痛苦,早已是社會正熱議之題。而今日朱為民在演講中以帶動方式讓聽眾形成小組進行討論,而他依序丟出「當我走到生命盡頭要不要急救?」、「何謂生命的盡頭?」、「當我有天無法以口進食要不要插鼻胃管?」、「我有沒有將上述的決定(指預立醫療決定)寫下來?」、「我有沒有將這樣的決定告訴別人?」五個問題,引發現場聽眾彼此間熱烈討論並積極分享各自面對的難題。

聽眾章復華就分享自己因父親癌症過世,以同理心情進入安寧病房做義工,看到許多沒有做預立醫療決定的病人,並引起家庭糾紛的景況,而另一位聽眾楊雅雲也表示,自己的父母雖然有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放棄急救不必要等醫療行為,但後來還是不免俗地得進入急救過程,而這些你我身邊都不斷發生的例子,也讓人更想探究要如何做才能善終,以不痛苦的方式走完人生歷程。

也因此,朱醫師在演講中特別介紹預立醫療決定,其中包括急救意願的表達、維生醫療的抉擇、醫療委任代理以及書寫預立醫囑,而明年一月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對生命盡頭的條件有更進一步的規範,而朱醫師也建議大家在做預立醫療決定前,要先思考、選擇所想要的照護,同時,最重要的是,還要與親人溝通好,並寫下自己的預立安寧意願,必要時再進行修改,而朱醫師也說,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聖嚴法師所提出的「四它」,「面對」、「接受」、「處理」及「放下」,如實圓滿走向生命盡頭。

或許因在場人或多或少都有面對死亡的經驗,今日心光講堂大眾討論極為踴躍,平時就有參加助念活動的聽眾薛雅琴表示,雖然因工作關係早已聽聞相關內容,並也簽好預立醫療決定,但這次的分享讓她體會到個人因緣不同,臨終前還是有可能無法依照自己的意願往生,因此她也會從身邊家人開始溝通,先和孩子溝通自己的善終意願,同時也將這樣的觀念分享給姊妹了解,希望未來父母人生的最後一哩路走得更圓滿。

在演講尾聲,齋明別苑副寺常雲法師也分享,生老病死是生命自然的過程,每個人都要如實面對,而佛法說無常,我們想要善終就應該在我們還能清楚自主時,做好規劃與溝通,雖然這關乎個人福報,但也期許大眾多培福,讓未來臨終無障礙。

「這是人生最後的期末考,也希望每個人找出自己的答案為何,並將答案帶回家和家人討論,才是真正的生命圓滿。」這段朱為民醫師在分享最後與大家共勉之的話,也在參與講堂的每個人心中種下一個種籽,期待一個最適合的善終規劃以了解生命真實的價值。

◎文:江欣怡 20180507
◎圖:曹靜茹 201805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