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法鼓山社大公益講座 從減法發現心的幸福

從「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鍛鍊「心」的成長。法鼓山社會大學於4/7下午在雲來寺舉辦「斷捨離-心幸福」講座,特別邀請作家林惠蘭,與現場130多位民眾分享斷捨離的「減法」生活,藉由對環境的整理來整頓內心、放下執著、了解自己,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狀態活在每一個當下,為幸福加分。

幸福是什麼?林惠蘭分享,每一個人對幸福的定義或許不同,但卻可以從心裡感受到,是一種讓人溫暖、舒適的存在。外在環境往往是心情的呈現,「心」若缺乏整理,環境可能也是紊亂的,為什麼不捨棄掉那些不需要的東西?是每一件物品背後的故事,還是棄置物品的不安?重要的是,要釐清我們內心真正的需要,究竟是被物品佔據,還是受情感所佔據。

無法整理、丟棄的原因,是因為物品裡常住著的是「心情」,林惠蘭以一個人「背包的大小」為例,認為背包的大小,可能也代表對未知的恐懼。她並列舉三種「捨不得丟」的類型: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生活中占了近八成是過去和未來的物品,而壓迫了現有的居住空間。

斷捨離和整理收納不同,將物品塞進儲藏室只算是「移動」,並沒有對物品的斷捨,斷捨離的機制是選擇「適合現在的我」的物品,時間軸是現在,主體是自己而不是物品,從「擁有」意念中獲得解放,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將自己不需要的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物品在每個當下適得其所,才能讓物品物盡其用發揮最大的功效。

林惠蘭引用心理專家Shashi Chamling的說法:「生活可以美麗或醜陋,無論你想要什麼,選擇都在自己心中,也許太過複雜的人生讓你難受,那就試著簡化一點,其實事情根本沒有那麼無奈。」面對物品就是面對自己,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她提醒「我們是誰」比「我們擁有什麼」更重要,讓自己保持最好的狀態活在每一個當下,為自己的幸福加分,學習珍惜每一個今天。


◎文:江典育 201804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