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有願,有幸福

願,成就幸福的藍圖,發願,讓自己重新定位生命的方向,行願,則是落實自己對人生的承諾, 過程中雖不免遭遇挫折,但只要回到發願的初發心, 本著利益眾人的願心,就會產生無比的信心與力量,
進而影響他人、改變世界,看見幸福的曙光。

2010年,在台東賣菜的陳樹菊阿嬤,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富比士》年度慈善英雄。

這位賣菜的平凡阿嬤,因為小時候母親生病,經由學校發起募款才有機會就醫,雖然母親最後往生,她也因此失學,但仍十分感恩幫助過她的人,更同理和自己處境相同的人,因此發願要捐款助人。她所捐的善款累積超過千萬,幫助了許多孤兒院,也協助母校籌建圖書館。

這個小小的善願,散發出無限的光與熱,帶給許多人溫暖與幸福。

發願,激發無窮潛力

有願,讓人生充滿希望,也激發出生命無窮的潛力。聖嚴法師的一生就是一段發願、還願的歷程,從法師還是小沙彌的時候,就感受到:「佛法的道理那麼好,可惜知道的人是那麼少,誤解的人又是那麼多。」眼見佛法被解釋成一種玄理或迷信,淪為高談闊論或是一般的民間信仰,失去了佛法原有的價值。於是,法師發願: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將佛法的好告訴大家。

這個最初的小「願」,成為聖嚴法師生命的指引,並隨著時空因緣變化,法師不只被動地等待因緣,也主動促成因緣,隨順因緣隨時發願。有感於教育的重要,法師以四十歲的年紀赴日攻讀博士、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法鼓大學,乃至推動「心靈環保」、「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一生致力於「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都是從最初的小願開展出來。

聖嚴法師也經常鼓勵弟子:「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要發願,願是人生的大方向。」人生在世該滿懷理想壯志,期許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格局、大視野,所以要發大願,實踐人生的價值。

發願,是一種生命的目標,也是為自己人生的重新定位。藝術家盧銘世因為歐洲藝術家的種樹計畫激起反思,發願在北迴歸線種樹,希望在家鄉嘉義拉出一條綠色絲帶,他以太保市為種樹基地,展開各種行動計畫,獲得了許多社區的認同和參與,慢慢地將「友善環境」的生活態度,播灑在嘉南平原的土地上。


還願,堅持發願的初衷

發願看起來容易,人人都會發願,更重要的是如何實踐所發的願,這需要決心與魄力,提起自覺,逐步落實對生命的承諾,也就是對自己發的願「負責任」。過程中難免遭遇許許多多困境,卻都是考驗著自己對「願」的堅持與耐力,以及負責任的態度,否則將成空願。

就像籌辦大悲心水陸法會的法鼓山弘化院監院果慨法師,雖然一度遭遇許多質疑和障礙,仍能堅持發願的初衷──籌辦一場具有佛教教育意義的水陸法會,而能逐年圓滿水陸法會的改革。

發願用鏡頭為台灣生態留下紀錄的生態導演陳進發,起初飽受專家學者的質疑,拍攝期間還曾遭遇土石流意外,甚至妻子流產、失去孩子的打擊……但當他看到鏡頭下守護孩子的山椒魚母親,收到孩子用滿分的考卷背後畫著的健康綠蠵龜,在在引導他回到發願的初心,在實踐理想的道路上堅持不輟。


對佛教徒而言,發願並非成佛成菩薩,而是以佛法來奉獻自己,成就他人。佛教歷代有許多祖師大德,本著弘法利生的願心,不畏險阻地完成艱鉅的願行,如法顯大師、玄奘大師赴印度取經、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法,近代太虛大師改革佛教,虛雲和尚發願重修禪宗祖庭,他們的願心願行,都是為了眾生、為了佛教的未來,不僅改變了佛教的歷史,也利益了後世無數的大眾。

新年伊始,正是重新為人生定位的好時機,透過「發願」,為自己的生命注入一股提昇的力量。不必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事實上,願不分大小,任何一個小願都是大願的基礎,也是菩薩行的基礎,因此,從小處著手,從近願開始,再慢慢擴大到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隨著願力一點一滴累積、擴大、向前。更重要的是,要不斷「以願導行,以行踐願」,在生活中築夢踏實,幸福滿願!

◎文:邱惠敏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330期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