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法會Q&A:為何要參加大悲懺法會?

《大悲懺》是深受華人社會歡迎的一部懺法,幾乎每個海內外的寺院道場都會定期舉辦「大悲懺法會」。

緣起

這部懺法最初是由宋代的四明知禮法師根據唐朝伽梵達摩法師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編寫而成。《千手經》中的〈大悲咒〉,從唐朝以來普遍為社會大眾所稱念禮拜;而知禮法師在懺儀序文也說,雖然從小就會背〈大悲咒〉,但一直不了解其修持方式,出家從修習天台教觀,綜覽經典時,發現《千手經》既可以修觀,還能滿足舉辦儀式的需求,因而創制《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即現行《大悲懺》的底本。

儀軌內容

知禮法師保留經中的〈大悲咒〉和觀音十大願文,加入發露懺悔、禪觀等儀 軌,依《法華三昧懺》的架構發展為「嚴道場、淨三業、結界、修供養、請三寶諸天、讚歎申誠、作禮、發願持咒、懺悔、修觀行」等十科,整個行儀如要完備進行需要二十一天。

我們現在所沿用的《大悲懺儀》,則是根據清代的懺本而來。元朝以降,佛教教理研究式微,明末律宗大師見月讀體律師為了適應時代需求及眾生的不同根器,將知禮法師的版本簡化,重新命名為《大悲懺儀》,即今日通稱的懺名。其後,清代僧人寂暹法師再次修纂,制定嚴室淨業、如法供養、至心禮敬、發願持名、披誠懺悔、旋繞歸向等六大儀軌,便成了現今廣為流通的懺儀。

相較於知禮法師的原作,現行的懺本較為簡化且偏重事儀價值,但仍以觀音十大願文和持誦《大悲咒》核心,並依此開展出懺悔發願的內容,根據《大悲懺儀》,如法供養。至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之後,並未直接入懺,反而先 「發願持明」。而這也正是《大悲懺》的精華所在。

因此,禮拜一部《大悲懺》,不是單純地誦念(大悲咒》,也不僅止於披誠懺悔。而是通過自我的覺證,生起與觀音慈悲相契相應的菩提心;雖然我們沒有 千手千,但還過禮懺,觀想自身與觀音菩薩合而為一,學習觀音菩薩婆慈悲柔忍的心行。並將懺悔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則能利益眾生,隨時隨地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本文摘自《法會50問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