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學班的課後思考:我「願」成為怎樣的修行人?

曾經有人問聖嚴法師:「心目中最敬佩的近代人物是誰?」聖嚴法師說是太虛大師。在抗戰兵荒馬亂的年代裡辦教育、培育僧材、建立僧伽制度,不但保護佛教並且振興佛教。「救人、救世、救佛教,育僧、護僧與建僧」,「太虛大師對於我們的時代以及我們這一時代中的人們,確是功德無量,恩惠無量的。」崇仰太虛大師的精神,聖嚴法師後來建立法鼓山僧團。

2017年佛學班「高僧行誼」系列最後一堂課主題是太虛大師,由法鼓山舊金山道場監院常惺法師講授。課中針對僧教育主題分組討論,法師收集了臺灣、大陸五所佛學院的課程內容,小組討論「各佛學院會培養出怎樣的僧材」,並做大堂分享。

學員頗感興味地推敲預測,因為參考資料中並沒有註明佛學院的名稱。有的佛學院似乎旨在培養「文化的出家人」,加強文史哲和藝術修養;有的培養專科人才,例如專攻寺院行政、或者專攻經論教理;有的著重南傳佛教和梵語巴利語的修學;有的分設佛學系、禪學系,而且強調解行並重等,合理推測不同的課程設計,假以時日將會培養出很不一樣的僧材。

講究別人的修學討論很熱烈,不久法師再給大家出一個題目:「我的修行面面觀」,討論並畫圖分析「禪修、念佛、聽經聞法、持咒、抄經、培福(當義工)、慈善等」,在個人生命中各占多少比例?法師說明「信願、慈悲、智慧」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三大心要,初學佛者有的是因為喜歡幫助人從「慈悲門入」,有的因為接觸經典從「智慧門入」,有的因為信仰三寶從「信願門入」。

常惺法師並說:「不妨猜猜看彼此是從哪個門入的?」一般而言,貪行人從慈悲門入,瞋行人從智慧門入,癡行人從信願門入,所以學佛日久必須檢視「信願、慈悲、智慧」三要是否齊備並做適當的調整,否則無法進步。

因為不需要做大堂分享,學員一邊輕鬆猜測彼此的從入之道,一邊檢視個人的修行現況。我將前後兩個問題合併起來思考:在修行現況不變的情形下,我「會」成為怎樣的修行人?

回想當初從慈悲門入,在不同團體擔任義工;後來因為參加法鼓山舉辦的福田班、佛學班,開始有系統地接觸經典,2016年起加入法鼓山心靈環保讀書會,透過共學圓滿《法華經》28品,第二輪重讀也在2017年年底圓滿。捫心自問,我在「慈悲」、「智慧」上修學,但是在「信願」上明顯不足。記得女兒十幾歲開始在佛教團體當兒童班義工,當年她說:「我還沒有決定宗教信仰喔。」我還回答說:「幫助人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

佛教經典的智慧對解決人生問題很有用,禪修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參加法會隨文入觀雖然有感受,但是為親友消災祈福隱隱覺得有些功利,後來想到一個祝禱方法突破了障礙:「當願眾生,離苦得樂,共成佛道」。

大乘經典中敘述許多不可思議境,例如放光、三昧、神通、燃身供佛等,有的只能想像,有的完全無從想像。過去幾年自修日文,每年年底參加日語檢定考,讀《法華經》妙音菩薩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我只一日文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是何等的境界?而這還是妙音菩薩「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的其中之一,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11月佛學班結束後,「我會成為怎樣的修行人」的問題一直纏繞著我,除了每日繼續持誦〈大悲咒〉之外,閱讀聖嚴師父《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記》,準備12月讀書會即將討論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和〈陀羅尼品〉第二十六。某日,讀到〈普門品〉偈言:「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找到了答案!

「念念勿生疑」,我是念念生疑啊!佛陀入滅前講《法華經》幫助眾生成佛,那麼我是否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佛是不妄語者、相「信」法是苦海航舟、相「信」僧能住持正法?如果從一開始就對自己沒有信心,如「法華七喻」裡不知道「衣裡繫有明珠」而流浪的乞丐,如「窮子喻」中不知道自己父親就是大富長者的窮子,「心」沒有回家,談不上堅信三寶,即使發願也肯定脆弱,如此修行怎麼可能有進步?說不定將慈悲修成人天乘果報,將智慧修成二乘的好樂寂靜,偏離大乘的成佛之道而不自知,「會」成為這樣的修行人,實在「不妙」!「不妙」!

讀書會時我說出這段時間的心境轉折,一念之間、一念信解、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必須常常練習將修行回歸觀照自心的每一念,念念與佛陀所開示的佛知佛見相應;從內心的理觀帶動生活中「禪修、念佛、聽經聞法、持咒、抄經、培福(當義工)、慈善等」的事修,並且繼續反觀、自省、應用、修正。

表面上一切修習如常,內心世界裡一切皆「妙」!我「願」成為這樣的修行人。

文:劉演伃 20180313
圖:舊金山道場提供 2018031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