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20期 2016.08.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本屆研討會以跨界、多元的專題演講、論壇,讓聖嚴思想與現代社會有了更多互動與對話。圖為學者陳金華演講。(吳嘉峯 攝)

回應當代 持續對話

2016第六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史想像與現代語境下之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

2006年開始舉辦的「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年已邁入第一個十年,

而2010年開辦的「法鼓山信眾論壇」也已是第四屆。

本屆研討會有哪些特色?僧俗四眾對傳承與當代的反思為何?邀您深入了解。

 

【專題演講 】

歷史想像 形塑現代生活

◎許翠谷

▲麥克馬漢應邀演講「世界格局之下的佛教,世俗主義和現代化」。 (吳嘉峯 攝)

▲來自各國的學者,透過跨領域的對談與交流,對論文提出回應。(吳嘉峯 攝)

「什麼是歷史想像?什麼又是現代性語境?」當聖嚴思想研討會的海報一張貼出來,讓大眾最好奇的,便是這個充滿想像的主題了,究竟學者們想探討些什麼?這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學術研討會中,「專題演講」通常扮演著關鍵性角色,不僅為整場會議討論的方向定調,某些程度上,也代表了研討會的核心論述。有別以往單一場次專題演講,今年的研討會一連三天提出六篇專題演講,包括史學家杜贊奇(P. Duara)、佛教現代主義學者麥克馬漢(D. McMahan),以及長期研究聖嚴師父如來藏思想的杜正民教授等,每一篇都是國際級呈現。

六場專題演講探討的時空,橫跨了千餘年,佛教從印度到中國、再到西方的軌跡,演講間彼此相互呼應、對話,令人驚豔。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陳金華以〈中國聖地的建立與重建〉,從南北朝石城大佛的建造,談聖地的形成與轉變,勾勒宗教神聖性的建構;麥克馬漢進一步從現代性談佛教傳入西方社會時,在神聖與世俗之間,不斷揀擇、揉合,開演出當代繁花盛開的樣貌。

「然而隨著宗教性的淡化,佛教的內涵是否悄然轉變?維持正統佛教的團體又如何在西方生根?」杜贊奇接著再從西方文明影響中國社會切入,關注佛教團體如何回應當代社會,引起現場熱烈討論。

聖嚴師父曾說,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主軸。為什麼如來藏值得被探討?它對當代佛教的重要性何在?法鼓文理學院教授杜正民重新爬梳師父的著作,為如來藏思想分期,也讓人更加了解師父思想的前瞻性。同時引領大眾深入師父生命的,還有洪振洲、林其賢及越建東的專題演講,透過《聖嚴法師年譜》和數位典藏系統,帶我們深入歷史想像的空間,同時也建構了一個歷史想像的過程。

「學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來面對現代性,而我們則是從生活中經歷了現代性。」執行長楊蓓在閉幕式時表示,經過三天的討論,原來「石城大佛」僅僅是一個探索的媒介,藉由學術的探討、系統性的結構,從石城大佛到聖嚴法師數位典藏專案,學者們從中抽絲剝繭,讓我們看見佛教的神聖性與世俗性互動交織,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宗教生活。

.............................................................................................................................................................................................

【論壇分享1】

醫學有佛法 身心療護全方位

◎黃佳卿

▲陳秀丹醫師 (左)分享佛法在臨終照護上的運用。 (王育發 攝)

如何將佛法運用在醫學上,令醫者、病者、家屬,甚至一般社會大眾都能受惠?七月一日首場醫學與佛學論壇,醫師林明慧介紹歐美的正念減壓療法(MBSR)、正念認知治療(MBCT),結合佛教禪修與身心治療技術,成效卓著。但林明慧也坦言,西方「正念療法」講求身心安適,與佛法的解脫智慧仍有一大段差距。

臨床心理師石世明認為,為了將「正念」納入主流醫療而去宗教化,並非試圖捨棄佛法義理,未來終究還是要回到佛法脈絡下,可喜的是,已有許多人正朝這個方向努力。

第二場論壇,探討佛法在失智症與臨終照護上的運用。精神科醫師黃宗正指出,一旦自己或家人罹患失智,各階段病程應先擬出計畫,而不是只管延長壽命,忽略提昇生命品質,「念佛就是最好的方法,不需很強的記憶力,專念一句佛號即可。」

臨終前的「無效醫療」,常讓許多生命無法善終。醫師陳秀丹表示,醫生若有佛法的觀念與素養,就會以「有效醫療」、協助善終為前提,適時放手,讓生死兩相安。

現代醫學已逐步趨向「全人照護」發展,而佛法注重整體性的生命觀,正可作為指引明燈,有待積極從經典中萃取更多方法與智慧,廣為應用推廣。

.............................................................................................................................................................................................

【論壇分享2】

經濟發展 結合利他更幸福

◎林何臻

▲如何運用佛法發展經濟?學者從社會責任、心五四等層面探討。(王育發 攝)

面對經濟市場失衡、生活品質懸殊等社會現象,七月三日進行的佛教經濟學論壇,成功大學教授許永河、東海大學助理教授謝俊魁、臺北大學教授池祥麟、副教授詹場等學者,共同探討如何以佛法觀念,平衡主流經濟學的偏失。

許永河從因果和因緣觀,分析主流經濟學因為過度注重資源利用最佳化、滿足最大化等,種下了市場亂象的惡因;謝俊魁在研究中發現,懂得「四要」的消費者,需求不會受到景氣影響,也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購買真正需要的商品,帶來良善的供需循環。

詹場指出金融市場是反映貪瞋癡的明鏡,所以心安才是穩健市場的關鍵;池祥麟則將佛法利他的觀念融入財務金融學,強調企業若能悲智雙運,就是專業結合利他的動機,不僅能達成資源分配最佳化,企業本身也會因此穩定獲利。

「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不丹,卻不是所得最高的國家,答案就在佛法裡。」東華大學教授高長回應時表示,佛法能夠導正世間以苦為樂的行為準則;與會的富邦證券董事長許仁壽則分享回饋,佛法可讓業界生起「自覺」,從而有修正進步的機會,若能如此,理財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

【論壇分享3】

近現代佛教 因應社會需要

◎黃佳卿

▲多元的論壇、論文發表、專題演講,在佛學盛會中,聽眾踴躍發言提問。(吳嘉 峯 攝)

漢傳佛教與現代社會的連結,是聖嚴師父關注的議題。七月二日登場的近現代佛教論壇,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龔雋研究古代維摩經疏、近代太虛大師《維摩經》講錄、聖嚴師父《維摩經六講》,以「心淨國土淨」為中心,闡明如何將傳統內在心性的修行方法,轉為社會實踐的人間淨土思想。

以《牛的印跡》為文本,中山大學副教授越建東從個人禪修體驗出發,層層分析次第漸修與頓悟禪法的結合過程,對照當代禪修走向世俗化、淺薄化,更加確定推動中華禪法鼓宗的重要。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向平從社會學理論出發,以師父對戒律與制度建設的思想為中心,提出佛教信仰須透過修練,社會互動如同共修道場,因此,現代佛教弘法利生,既是神聖建構,也有世俗關懷。

政治大學副教授李玉珍以人類學調查方法,觀察法鼓山教團在美國的發展。除了指導西方眾禪修,並進入美國大學講說佛法,更透過英文著作、禪修與國際法脈,在美國開展出漢傳佛教新天地。

師父曾說以佛法眼光來看,世間法即是佛法,端視本身的發心與知見的正確性,唯有摒除分別、成見,提供漢傳佛教深具涵容性的智慧,始能因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

【第四屆信眾論壇——心靈環保•光明遠大】

你我續寫法鼓山

◎邱惠敏

▲面對當代的挑戰,僧團法師說明在跨宗教、青年、環保、和平等領域,如何發揚聖嚴師父的悲願。(李東陽 攝)

誰,續寫法鼓山?今年第四屆法鼓山信眾論壇,以「心靈環保?光明遠大」為主軸,深入聖嚴師父禪修理念的傳承與當代挑戰、心靈環保的推廣、國際發展,以及漢傳禪法的國際傳播。除了與社會大眾分享法鼓山的發展,也鼓勵四眾弟子一起發願,接續師父腳步,共同續寫法鼓山的歷史。

論壇首先登場「誰,續寫法鼓山」,由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敘說今年《聖嚴法師年譜》出版,深富啟迪後人、傳承師願的意義。編撰者林其賢以「這個人、這些事、那些人」交織出的紀事,闡述年譜呈現師父平凡一生的不平凡人生;此外,常寬法師分享擔任師父侍者期間領受的身教、言教與悲願,念念心繫眾生的悲心,讓許多人動容落淚。

一直以來,法鼓山在海內外積極推廣漢傳禪法,並因應現代人需求,發展出多樣性禪修。禪堂堂主果元法師與傳燈院法師們舉例分享,全民禪修活動的推廣,以及海外固定至墨西哥、印尼、波蘭等地指導禪修的經驗,此外,美國、加拿大、香港、馬來西亞等各道場也積極舉辦禪修、禪藝課程,接引年輕世代。

近年來,禪修活動在東南亞蓬勃發展,常藻法師與阿格斯(Mr. Agus Santoso)分別介紹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禪修狀況,以及因應當地文化背景,發展出活潑、多元的禪修內容,例如:阿格斯在印尼,以師父的修心七層次為核心,視禪眾需求,搭配動禪、瑜伽等舒展活動,讓人放鬆專注,不少南傳佛教僧侶,以及不同宗教徒都來參加。

果禪法師、常濟法師,以及曾擔任師父翻譯的李世娟教授,則分享跟隨師父參與各種國際會議的所見所聞,感受到師父無私分享漢傳佛教的智慧,至今仍令國際人士感念不已。

來自香港的米可(Miko),覺得法鼓山的禪修很貼近現代社會,適合年輕人修習。資深信眾林淑華表示,在宗教素質良莠不齊的時代,僧團努力弘揚正信佛教,堅持師父的禪修理念與漢傳禪佛教,令人感動和欣慰。

.............................................................................................................................................................................................

【回應當代 持續對話】
2016第六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歷史想像與現代語境下之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

【專題演講 】歷史想像 形塑現代生活

【論壇分享1 】醫學有佛法 身心療護全方位

【論壇分享2】經濟發展 結合利他更幸福

【論壇分享3】近現代佛教 因應社會需要

【第四屆信眾論壇——心靈環保•光明遠大】你我續寫法鼓山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