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05期 2015.05.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林雅櫻 攝)

以戒為本,走上菩薩道

法鼓山傳授在家菩薩戒,今年屆滿二十年。

三月份,求受菩薩戒的戒子分兩梯次在法鼓山上受戒,

共同聆聽聖嚴師父說戒、演禮、懺摩,殷重地發起菩提心,願盡未來際,常行菩薩道。

這份脫胎換骨的感動與法喜,願與大眾一同分享。

重回無上菩提本

◎莊雪君(美國•西雅圖)

菩薩戒第二十屆,我學佛也二十年了。直到今年才來受戒,心裡很慚愧,卻也很踏實。

這幾年旅居西雅圖的我生活安逸,覺得在家誦經、鈔經、打坐就是學佛修行,早已忘記當初想斷煩惱、求解脫的初發心。直到這一、二年生活上起了變化,才讓我有機會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學佛呢?

聖嚴師父說過,學佛仍然起煩惱,不是佛法不靈,而是自己修行不力,我想一定是自己的修行方式出問題了,於是回到西雅圖分會打算重新開始。西雅圖分會雖小,但福報很好,禮請常延法師連續開了許多課程,常延法師一再強調聖嚴師父的教法:學佛一開始就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又說戒為無上菩提本。熏習了這樣的觀念之後,心中的菩提種子漸漸發芽。

我提前從西雅圖飛回臺灣,先回農禪寺受八關戒齋,然後每天做定課。上山後,雖然因為時差的緣故,身體有些疲累,然而在義工、法師們的照顧下,心情非常愉快。

聖嚴師父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以四不壞信法、三聚淨戒、十善戒、十無盡戒為核心的菩薩戒,是給我們安全的保護。受菩薩衣那一刻,感動從心滿溢而出,那是一種發自內心體會到佛陀、歷代祖師大德、師父的慈悲與愛的感動,每每回想起,仍讓我流淚。

感謝聖嚴師父建立法鼓山利益四眾,感恩法鼓山方丈和尚及所有法師們承師大願,任重道遠。感謝大寮菩薩、內外護菩薩成就這麼好的因緣。師父說,我們過去有同行菩薩道的因緣,今生才能在他的門下皈依、學習、受戒,我的體會很深。願一切眾生得佛法真實利益,早日共成佛道。

體會發願的力量

◎林錫綢(臺灣•臺南)

▲圓滿四天三夜的菩薩戒會,戒子們搭起菩薩衣,發願學做菩薩。(盧羽妍 攝)

臺南分院的菩薩們知道我要去受菩薩戒,都熱心地交代要多拜佛,但我認為學佛、做義工,是要學會用佛法的觀念安定自己,不是為了求功德、求諸佛保佑,所以對這些真誠懇切的叮嚀沒放在心上。

沒想到報到安單,進入大殿後,在蒲團上才坐不到二十分鐘,我的腰就痛得好像上、下半身要分離似的,幾乎沒辦法安住。總護法師也提醒我們,最好多拜佛、多自我反省懺悔,以減少受戒的障礙,當時我仍不以為意,心想休息就好了。怎知竟然一夜輾轉難眠,實在是受不了,乾脆起床去大殿,試試拜佛的方法。

才清晨三點多,法師們已經在大殿準備了,當下既感動又慚愧,昨晚我們就寢時,法師們還在開會呢。又看著法師們專注地唱誦、虔敬地禮佛,我更慚愧得無地自容。原本不相信護法龍天會來護佑的我,此刻卻亟需諸佛菩薩和龍天護法的加持,我用懺悔、懇切、祈求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拜著,在法師的梵唄聲陪伴下,完成這一生當中第一次的兩百拜。我眼睛泛著淚水,雙頰流下汗水,好深的感動與感受。

我發願戒期每天都要拜佛兩百拜,總護法師提醒我們問訊時要彎下腰,當彎下腰的時候,我感覺自我縮小而內心虔敬,這使我領悟了發願與願心的涵義。雖然到最後一天,我的手臂已經痠痛不已,還是堅持完成兩百拜,體驗到願心不受動搖的力量。

這次受戒之行,我深深地感動與感恩。凌晨起床時,義工菩薩已經在忙碌了,我們吃飽,他們才吃;我們就寢,他們才能休息。我們何德何能接受這些服務呢?當下發願,明年也要來護戒。

菩薩衣,禮懺衣

◎李翠麗(加拿大•溫哥華)

在溫哥華道場學佛以來,我按部就班地參加了禪坐、念佛共修,也藉由每月一次的菩薩戒誦戒會,初步認識了菩薩戒,心裡雖然也想去受戒,但想到自己視力有障礙,無法獨立行動,要怎麼去受戒呢?幸好有位菩薩邀我一起回臺受戒,我告訴自己,如果錯失了這次的機會,更待何時?

自從下定決心受戒後,每次念佛、做完定課後,總是衷心發願迴向,祈求消除戒障,讓我受戒無礙圓滿,即使回到了總本山,仍然不敢放鬆。直到法師帶領著大家灑淨之後,我知道諸天護法在身邊,受戒的路不遠了。

正受典禮與幽冥戒儀式前的「懺摩」,當維那法師唱誦出「往昔所造諸惡業」時,腦中浮現翻騰的是:對父母的忤逆不孝、對弟妹的粗暴不友愛、對朋友的傲慢不珍惜、對兒子的嚴厲不慈……繼而感受到宿世累劫以來,無量無數的有情,因為自己的無明愚癡而受苦。當唱誦到「今對佛前皆懺悔」時,早已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在一起一跪之間,誠實、勇敢地面對自我,懇切地在佛前懺悔,願學佛的慈悲與智慧,永不再犯。直到正授典禮時,搭上菩薩衣,唱誦〈搭衣偈〉時,我才體會到,菩薩衣的功能,是時時守護、審視自己的清淨戒體,如有任何的缺犯,就由這件禮懺衣來帶領自心,禮佛求懺悔。

菩薩戒可以算是學佛路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成佛之道上的指標。經過這四天的洗禮,雖不敢說脫胎換骨,但是心中很明白,自己不一樣了。以前向菩薩求福慧平安,而今自己如聖嚴師父所說,是初發心的嬰兒菩薩,行菩薩道才是要努力的方向。感恩義工與法師們的護持,點滴在心頭,阿彌陀佛!

..............................................................................................................................................................................................

【方丈和尚會客室】

如何找到相應的經典

◎果東法師

有些人平時讀《金剛經》,某些時候則誦《阿彌陀經》、〈普門品〉,便有人問我,讀誦不同經典,會不會產生衝突?這就要從相應與修行的意涵說起。

所謂相應,有和合、不相離的意思,如心與境和合,身心與佛法不相離,或是大眾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響應,都是相應。至於修行,則是把握佛法的緣起法則,修正我們心行、身行及言語行為的偏差。統合來講,身心行為與無我的悲智不相離,即是相應,便是修行,此為一切法門共同的教導。

剛接觸佛法,特別是從佛陀的言教(佛經)入門的初學者,建議可掌握二個原則:第一,從少向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文句篇幅較短的經典入門,比如《心經》、《金剛經》。剛開始可能無法體解經文意涵,只要一字一句專注誦讀,即可幫助身心安定,漸漸也能生起不同層次的體會。第二、把自己覺得受用的部分,就是一句話也好,經常提起在日常生活中體用,幫助我們減少煩惱。透過讀經,並且於生活中體驗,才能從佛法得到益處。

比如常有人講,讀聖嚴師父的書,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收穫。其實書中文字並沒有改變,只因心路歷程不同,因此閱讀的關注點與收穫處都是新鮮的。讀經也讀心,漸漸可從攝心、安心,修正自己偏差的觀念與行為,再循序漸入無常、無我的修證,放下執著。如此對自己與三寶的信心,更能相契、相應。

至於現實生活中,有時為了所要祝福的對象,例如為往生者誦《阿彌陀經》,或為生病的親人誦《藥師經》、《地藏經》,出發點都是祈願祝福;然而攝心與安心的功能仍是相同,內心愈安定、清淨,產生的祝福迴向力量愈廣大。

從閱讀經典提起受用的一、兩句話,是觀念的相應。生活中無論面對各種順逆境界,不斷提起佛法,消融自我中心的執著,是身心與佛法的相應。當佛法思惟與平日行為和合、不相違背,則是體證生命與佛法相應的真實信心。建議初學者可從少向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深入法義。

..............................................................................................................................................................................................

緬懷斯人

怡琪老師,菩薩道上後會有期

▲黃怡琪菩薩長年於僧伽大學教授太極拳與書法,多年來為新皈依弟子及新戒菩薩,謄寫皈依證及菩薩戒證書,廣結無量善緣。(本刊資料)

◎釋淨虛

法鼓山有一種特殊卻又平常的風景──十分資深的護持義工,以及如義工般的資深專職,因為感念聖嚴師父曾以佛法點亮了他們的心燈,於是堅持一直默默地奉獻,無論走在法鼓山體系的哪一個地方,總會與他們不期而遇,積極卻又低調地付出,用生命在生活中實踐師父的禪法,黃怡琪老師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之一。

每一個進僧伽大學或行者班的女眾學僧,都有這樣的福分,領略怡琪老師少年老成,始終不疾不徐、怡然自得的風采──因為出家後唯一的體育課是太極拳;陶冶心性的藝術教育,則是書法課,而老師兼具這二項專長,成為授課的不二人選。曾私下請教老師,為什麼能將書法與拳術練得這麼好?老師回答:「不敢說工夫很好,只是當初開始學習時曾經發過願,學了書法與太極拳,無論任何人來要求指導或授課,即便只有一個人,都須傾囊相授,不能拒絕。」

而老師也確實地實踐著這樣的承諾,除了授課的邀請之外,幾乎歷屆法鼓山菩薩戒傳戒會、皈依大典等榜單與證書上工整端正的字跡,皆出自老師之手,真是做到來者不拒,盡心盡力。

怡琪老師驟然於四月十五日因病往生,彌留之際,在助念聲中張開眼環視大家之後,呼出最後一口氣,安詳而去。信佛學法敬僧的老師,待人謙沖溫和,就像是法鼓山的清新空氣、淡淡花香,身影中體現了法鼓山的美。

..............................................................................................................................................................................................

【以戒為本,走上菩薩道】重回無上菩提本

以戒為本,走上菩薩道】體會發願的力量

以戒為本,走上菩薩道】菩薩衣,禮懺衣

【方丈和尚會客室】如何找到相應的經典

【緬懷斯人】怡琪老師,菩薩道上後會有期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