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集兩岸學者專家參與討論的「社會企業與創新」研討會,十月三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行,探討當前熱門的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議題。(李東陽 攝)
|
探索社會企業與創新
法鼓文理學院、北京清華大學 合辦「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研討會
▲十月四日下午展開「宗教與慈善事業工作坊」,邀請宗教與慈善團體,交流從事公益工作的內容與心得。(吳嘉峯 攝)
|
【黃佳卿/臺北報導】「義」與「利」是企業經營的兩難嗎?社福團體如何跳脫依賴募款的困境?許多人已開始從「社會企業」尋找答案。由法鼓文理學院、北京清華大學主辦的「社會企業與創新」研討會,十月三、四日分別在國家圖書館、法鼓山園區舉行,邀請兩岸近二百位學者、專家、政府部門、第三部門人士參與,探討全球新興議題「社會企業」的發展與創新趨勢。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開幕致詞時,表達法鼓山長期透過跨領域資源整合的方式,回應社會議題、落實社會整體關懷,自一九九九年起,就由聖嚴師父提出以「人文關懷」、「社會實踐」為主題,展開一系列學術研討會,提出種種前瞻理念。方丈和尚表示,「明年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招生前,先舉辦研討會,等於再次提醒重回法鼓山辦學的初發心。」
研討會共發表十二篇論文、二場主題演講、一場綜合座談、二場工作坊,從「社會企業」、「社會創新」、「跨域治理」三方向切入。研討會主任委員曾濟群教授認為,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未來足可做為「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發展方向。
企業與社會站在對立面嗎?「臺灣管理教育之父」許士軍教授在主題演講中,提出「由投資者支持社會企業、由創新化解企業與社會責任間的衝突」,解決二者間的矛盾,期盼法鼓文理學院做教育先驅,培養社企人才,開創新機制。
行政院今年啟動「社會企業元年」,對此,政治大學江明修教授回應,「社會企業是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聖嚴師父規畫法鼓大學時,便指示一定要成立公益學位學程,經過二十年努力,終有所成。」北京大學袁瑞軍教授則表示,社會企業在中國的發展腳步,雖晚於臺灣與香港,從大量湧現的服務需求來看,可知應著力於培育符合需求的組織與人才,預見未來將有更多創新與發展空間。
四日下午展開「宗教與慈善事業工作坊」、「社會企業與創新工作坊」,由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法鼓山慈基會祕書長果器法師、法鼓山人基會主任張麗君、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等,交換宗教團體慈善工作的內容與心得。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為例,拋出「宗教團體是否適合經營社會企業?如何轉型?在華人社會如何面對挑戰?」等問題,留予大眾繼續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