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寶雲寺】有備無懼迎面生死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左二)、吳怡昌(右二)、張寶方(左一)對談善生好死的智慧。右一為主持人果賢法師。(梁忠楠 攝) 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左二)、吳怡昌(右二)、張寶方(左一)對談善生好死的智慧。右一為主持人果賢法師。(梁忠楠 攝)

善生好死是人們對生命的基本期待,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災難與疫疾,當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準備?九月十二日上午,寶雲寺邀請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員榮醫院副總院長吳怡昌、臺中榮民總醫院志工隊隊長張寶方,對談「有備無懼迎面生死──傳統智慧的生死關懷」,與二百二十五位聽眾一起關注及省思生死大事。

對於死亡,三位與談人都有深刻的體驗。出家後,長年擔任助念團輔導法師的退居方丈分享,想超越生死,需有佛法的因緣因果觀,「活著時候盡責活,走時才能灑脫道別。」退居方丈表示,很多年紀大或生重病的人,都會希望趕快離世,他都會給予「珍惜每一口氣,活在當下」的祝福勉勵。二○○七年擔任方丈和尚時,見聖嚴師父日益衰弱,他以多年投入大事關壞的經驗,明白師父雖然已立下遺言,仍必須及早準備,於是帶領僧團著手「圓滿專案」的規畫。他表示,由於平日累積的資糧,讓他在面對俗家父母往生、師父捨報時,仍能安心去執行法務。

吳怡昌分享醫學院二年級時,第一次面對大體老師,當時感覺只是獲得知識,直到二○○七年參加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三,親近許多善知識,面對親人往生時,才感到生命無常。他談到醫學是講求實證的科學,習醫時被訓練「斷念」,以避免影響下一位病患。學佛後的他,了解佛法以三世因果觀看待生命,「對於前世,要滿懷感恩及懺悔;今生是來還願和負責;面對未來,則是在今世培福種福,累積資糧,才能無懼。」他體會醫生無法掌握生死,只能盡己所能,學習更謙卑地面對生命。

張寶方談到年輕時,一百多天內失去了雙親,又很快走入婚姻、生下女兒,短短時間裡經歷人生大事,看見自己失落的同時,還是要對生命負責。後來有因緣走入安寧病房當志工,也在法鼓山接受大事關懷培訓,並參與助念,「幫助別人的時候,有正向的思惟、盡心投入,自己才會有力量。」她分享許多個案在面對死亡時,都會對許多事深感遺憾,所以最好在往生前,做好交代及和解。

七十多歲的聽眾趙文財於講座後分享,自己十多年前生病,走過了生死關頭,來法鼓山學佛、當義工,建立正知正見,讓他努力活下去,更懂得培福修慧,為未來儲存資糧。

◎文:陳逸慧 20201005
◎圖:梁忠楠 20201005
◎轉載自法鼓雜誌第370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