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21期 2016.09.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溫哥華道場首次都市禪三,禪眾跟隨果暉法師練習數息觀。(溫哥華道場 提供)

盛夏溫哥華 體驗禪的清涼

從《圓覺經》到「數息觀」禪三 果暉法師帶領信眾完整修學禪法

▲果暉法師於溫哥華弘講《圓覺經》的智慧、次第禪觀與默照、話頭。(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盛夏七月的溫哥華,充滿清涼的禪悅法喜。副住持果暉法師於七月二十三至三十一日在溫哥華道場弘法,講授《圓覺經》的智慧、次第禪觀與默照、話頭,並帶領「數息觀」禪三。

從正確的佛法觀念入門,輔以次第清楚的修行方法,再實地進入禪堂用功,溫哥華信眾把握難得因緣,跟隨法師展開一趟完整的禪修體驗。

二十三、二十四日兩天,果暉法師從《圓覺經》開始,藉由簡要的圖解和巧妙的譬喻,將佛陀和十二位大菩薩之間的問答,轉化為生活中隨處可用的智慧,幫助大眾認識這部深受禪宗重視的經典。

二十六、二十七日,法師進一步說明如何在禪修上用方法。法師以圖像分析數息時,數字應放在什麼位置,搭配呼吸長短,才能省力放鬆、清楚專注在方法上,不讓妄念有機可乘,也不讓自己因緊張而去控制呼吸。從數息、隨息,再銜接默照和話頭的方法,為大眾建構了止觀同時、默照同時、定慧等持的基本觀念和方法。

▲聽眾聆聽果暉法師演講,認識禪宗經典,了解禪修的基本觀念和方法。(溫哥華道場 提供)

二十九日起一連三天,八十七位禪眾進入禪堂參加「數息觀」禪三,實際體驗解行並重的修行。禪三期間,果暉法師以長蘆宗賾禪師的〈坐禪儀〉為主,對於禪修者容易忽略的細節和常見的錯誤,每天開示提點。法師強調禪修重點在於調心、開啟智慧,如果只專注深入定境、盤腿時間長短,或汲汲尋求開悟,就偏離正確的禪修心態和方法了。

這場不須掛單的都市禪三,為溫哥華道場首度舉辦,開放禪眾隨喜參加一天、二天或全程,每天精進用功十二個小時,回家後持續保持攝心,共有四十七人圓滿全程。

大堂分享時刻,禪眾紛紛表示收穫良多,一位由中國大陸前來探視女兒的李菩薩,因緣具足上了初級禪訓班、聽聞果暉法師演講,並全程參加禪三。她感動地表示,感恩女兒接引她接觸法鼓山,禪三的過程,讓她感受未曾有過的安定和放鬆。眾人將修行功德迴向十方法界,並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慈悲智慧的人間淨土。

........................................................................................................................................................................................

馬來西亞道場 舉辦漢傳佛教講座 年譜分享會

▲林其賢教授於馬來西亞道場講授「漢傳佛教的起源與開展」課程,帶領聽眾了解漢傳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楊培福 攝)

【本刊訊】弘揚漢傳佛教是聖嚴師父畢生的願心,八月三日至五日,馬來西亞道場舉辦「漢傳佛教的起源與開展」系列課程,邀請《聖嚴法師年譜》編著者林其賢教授主講;八月六日則於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精武華文小學,舉行《聖嚴法師年譜》新書分享會,期許海內外弟子接續師父的腳步,續寫弘揚漢傳佛教的歷史。

一連三天的「漢傳佛教的起源與開展」課程中,林其賢教授從歷史發展和宗教信仰二個層面,帶領聽眾掌握佛教史,了解漢傳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林教授表示,佛教於漢魏時期傳入中國,唐宋臻至顛峰,禪宗更結合諸家精華,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表徵,到了明清時,卻因政治等諸多因素,逐漸式微。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倡議『人生佛教』,為當時中國佛教帶來蓬勃生機,影響力至今猶存。」林教授透過圖表,說明後繼者印順導師提出「人間佛教」,以及聖嚴師父「人間淨土」思想。「人生佛教」以中國佛教為本位,「人間淨土」則有消融性、包容性、適應性、普及性等特質,深具開展佛教未來的潛能。

六日《聖嚴法師年譜》新書分享會上,林教授特別分享師父和馬來西亞結緣的故事。其中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師父於南洋《無盡燈》雙月刊發表一篇有關戒律的文章,引起竺摩長老的注意,寄給尚在閉關的師父十塊美金,希望師父繼續書寫相關文章,並將贊助印刷費用,因而後來有《戒律學綱要》一書出版。

分享會現場,同時展出師父生平、於馬來西亞弘法的因緣、法鼓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簡史,並播放繼程法師、前召委林忠彪分享師徒因緣的影片,資深義工也現身說法,法青則以手語表演創作歌曲〈世界公民〉,象徵推廣漢傳佛教,以及心靈環保的年輕生命力。

新加坡護法會緊接著於八月七日舉行年譜分享會,林其賢教授前往分享如何深入體會師父的思想行誼,學習師父在實踐佛法的過程中,所發揮利人利己的力量。

.......................................................................................................................................................................................

「四安」走進香港書展

▲香港道場以「四安」為主題,參加二○一六年的香港國際書展,與民眾分享安心的力量。(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七月二十至二十六日,香港道場以「四安」為主題,參加二○一六年香港國際書展。「安心在於少欲、安身在於勤儉、安家在於敬愛、安業在於廉正」,副住持果品法師於開幕當天到場關懷,勉勵眾人運用「四安」與看展民眾結緣。

書展第六天,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前來主講「安心的力量」,分享只要心安,生活便能不受影響;如果能用因緣及因果理解,從中看見希望、創造快樂、擁抱幸福,心就會有力量。

今年書展的重點之一,是向讀者介紹《聖嚴法師年譜》,書展第五天的新書推介會,由資深悅眾郭永安,與霍詠妍、呂文琪二位香港法青,一同推介詳述師父一生的年譜。

這次攤位特別設立「心靈處方籤」,每張載有一句中英對照的「一○八自在語」,許多民眾跟隨義工引導,走進攤位前先閉眼靜下心,不少人選取一張後,立即法喜地與身邊朋友分享師父的智慧法語。

除了在書展會場的講座,果賢法師二十四日在香港道場九龍會址,以「風雪足跡痕猶在」為題,與上百位聽眾分享師父實踐佛法的生命歷程,並從年譜當中,看見成就法鼓山、護持法鼓山的法師、義工及一切有緣眾生,共願同行建設人間淨土,為世界注入安心與平安的力量。

........................................................................................................................................................................................

觀生觀死觀自在 安和分院講座圓滿

▲常綽法師於「觀生觀死觀自在」系列講座中,勉勵聽眾努力學習做一位善知識,成為臨終者的正向指引。(安和分院 提供)

【臺北訊】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學習?臺北安和分院於六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十九日,舉辦七場「觀生觀死觀自在」系列講座,先後邀請法鼓山僧團常延法師、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張寶方、臺大醫學院家醫科副教授蔡兆勳、關懷院監院常綽法師等人,從佛法、心理學、臨床醫學等面向,探討臨終時心靈轉化的歷程,以及關懷慰問家屬的觀念與方法,引導民眾以慈悲和智慧的態度面對生死。

「學會死亡,就可以學會生活、懂得生命。」七月八日、二十二日,安寧緩和醫療專家蔡兆勳醫師於第三、四場講座中,從建立死亡的正確知見、對末期病患的照顧態度、醫師對病人的關懷,到鼓勵病人習畫、念佛、跳舞等安寧照護的多元面向,幫助聽眾了解病人在病程末期的痛苦與不捨,經由緩和醫療照顧、醫師的關懷、家屬的同理陪伴,鼓勵病人向親友道別、道謝,或幫助病人完成心願,以愛彌補醫療極限,以正向心態回顧生命、肯定生命,讓生命在平靜祥和的狀態下圓滿。

最後三場講座,由關懷院監院常綽法師主講,七月二十九日第五場,法師分享如何幫助臨終者及往生者,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生死來臨時,善知識格外重要,可以讓臨終或往生者知道,往生後即往生下一世,不會什麼都沒有。」法師並勉勵在場六百多位聽眾,努力學習做一位慈悲心懇切的善知識,成為臨終者的正向指引。

.............................................................................................................................................................................................

【新聞短波】

果醒法師 新州弘講《天台心鑰》

七月十六、二十三日,新州分會舉辦《天台心鑰》佛學講座,由東初禪寺暨象岡道場住持果醒法師主講,共有五十位學員參加。藉由天台的判教,法師介紹了藏、通、別、圓各家特色,以及五停心觀、四念住等觀念和方法。

法師詳盡說明「性」和「相」的概念,「相」是能夠感知、會生滅的現象,「性」是不生不滅的覺性,或稱佛性、空性、真心。禪宗的修行就是要超越現象,明心見性,到最後只有心,沒有現象,或者說現象就是心,心外無法,「禪宗的教法,就是要引導我們直接去尋找這顆真心。」(侯達俊)

郭惠芯 分享生病探病的藝術

馬來西亞道場、新加坡護法會分別於八月二日、十日,邀請臺灣的生死學講師郭惠芯分享「生病與探病的藝術」。

「生病的人對他人的關心,具有很高的敏銳度,探病的人懷著什麼信念與表情,決定了對病人是否有增上的影響。」郭老師以自身臨終關懷的實例提醒聽眾,探病的人應具有傳達愛的信心,平時多接觸禪修,一來讓禪修安定生病的人,二來讓自己時時刻刻活在當下,才能使病人感覺到探病的人與他同在。練習當下只有一個念頭,便能進而透過分享、讚歎、感恩與祝福,陪伴生病的人。(羅健強)

.............................................................................................................................................................................................
 

盛夏溫哥華 體驗禪的清涼
從《圓覺經》到「數息觀」禪三 果暉法師帶領信眾完整修學禪法

馬來西亞道場 舉辦漢傳佛教講座 年譜分享會


「四安」走進香港書展


觀生觀死觀自在 安和分院講座圓滿


【新聞短波】
果醒法師 新州弘講《天台心鑰》


【新聞短波】
郭惠芯 分享生病探病的藝術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