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16期 2016.04.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法鼓山僧大《法鼓文苑》編輯小組邀請惠敏法師(中)、常啟法師(左)、曾柏文(右),展開佛法與國際觀的探索交流。(張曜鐘 攝)

國際×關懷×教育 開拓視野

僧大《法鼓文苑》邀惠敏法師、常啟法師、曾柏文座談

【本刊訊】由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企畫編輯的《法鼓文苑》,為了開拓閱讀層面與生命視野,《文苑》編輯小組於三月五日晚上,邀請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僧大教務長常啟法師、端傳媒評論總監曾柏文,以「國際×關懷×教育」為題,展開對佛法與國際觀的探索交流。

當臺灣、世界面對難題時,我們能做些什麼?惠敏法師時常觀察日本等社會結構相近的國家,尤其是高齡化狀況,也是臺灣正面臨的問題。看到目前教育界從注重高等或專業取向,逐漸朝向跨領域發展之際,法師進一步提出「工字型」人才的培育,即是以博雅教育為基礎,重視身心健康、落實終身學習的需要。

常年推廣禪修、至海外弘化關懷的常啟法師分享,當年進僧大求學,總是跟著師長教導的去做;如今重返學校當老師,隨著時代演進,教學觀念轉變,改為以啟發、引導等方式,如同朋友般陪伴學僧成長。他鼓勵學僧常觀察、多覺照,拓展學習範圍,並運用佛法觀念加以融攝,培養自己記錄、延伸、整合的能力。

扮演「搭橋者」角色的曾柏文談到,網路瓜分了媒體的話語權和資源,形成「媒體視野的部落化」的現象。他觀察許多人書寫的目的,已從溝通變為攻擊,閱讀不是為了理解,而是尋求認同。當社會共同體被瓦解切割,需要有人縫合,因此他認為安頓情緒的能力很重要,也認同發展博雅教育,可以「讓人成為更完整的人」。

《法鼓文苑》編輯小組表示,本期將以「修持的國際觀」作為主題,和一般強調的國際觀不同,是以觀察佛法和解決世界問題為連結。三月二十三日則邀請副住持果元法師、弘化發展專案召集人果慨法師到僧大分享禪修、梵唄與修行,增廣學僧閱讀和學習效益。

.............................................................................................................................................................................................

【聖嚴教育基金會經典講座·杜正民主講】

闡揚聖嚴師父如來藏教法

▲杜正民綜觀聖嚴師父學思發展,探討如何將如來藏化為實現人間淨土的途徑。(林何臻 攝)

【林何臻/臺北報導】「如來藏思想,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哲學、思辨、信仰等的需求!」聖嚴教育基金會的經典講座,三月每週六以「聖嚴師父如來藏教法與實踐」為題,邀請法鼓文理學院教授杜正民講授,他開宗明義指出,師父晚年在〈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等著作中言明,如來藏「眾生本有佛性」的思想,能夠融攝泛神論和一神論文化,因此深具發展性。

杜正民有感於師父對如來藏的重視,卻無專著論述,他爬梳《法鼓全集》,以及師父一生歷經的時代背景和相關文獻,來綜觀師父學思發展,探討其如何承先啟後,將如來藏化為實現人間淨土的途徑。

依師父生命時序,杜正民將其學思歷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師父青年時代進入中年時代的「綜合性研究」期。面對民初以來大乘佛教三系論爭,師父曾以《華嚴經》為依據,認為在中觀、唯識以外,漢傳佛教尚有「淨心緣起」(如來藏)一系;第二階段為中年時代的「專題性研究」期,師父因留學日本,培養國際學術視野,並從日本如來藏研究汲取養分,進而跳脫出漢地的論爭觀點。

第三階段是中壯年時代的「開展性研究」期,此時師父在大學及研究所任教,並往來世界各地指導禪法,發展出國際化、具前瞻性的如來藏教法;第四階段則為師父晚年教導實踐如來藏思想的方針,像是心靈環保、心六倫等運動,從鍊心來回應現代生活面臨的種種情境,讓佛法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應用。

感佩師父為了解決當代佛教問題,以如來藏思想為基礎,開展出法鼓山佛教事業,現場聽眾們提問踴躍,並表示想多了解師父的思想發展與生命故事。而藉由杜正民循序漸進的課程引導,以及深入淺出的分享,眾人彷彿再次跟隨師父的腳步,目睹其思想養成與弘法大願的實現,深受感動之餘,更願意發心傳承與弘揚師父的如來藏教法。

.............................................................................................................................................................................................

僧大考生彼此打氣 發願利益眾生

▲參加僧大招生說明會的考生們,在「僧伽大學創校十六週年特展」中的教室裡,聆聽聖嚴師父開示「創辦人的精神」。(法鼓山僧大 提供)

【本刊訊】三月十三日,法鼓山僧伽大學於法鼓山園區教育行政大樓舉辦「一○五年度招生說明會」,由副院長果肇法師、常順法師等僧大師長,為來自臺灣、新加坡、越南等地二十九位青年及陪同親友,介紹法鼓山僧大的辦學精神及課程規畫。

「尋找生命的著力點,為未來世界服務奉獻,延續佛法慧命。」常順法師首先以「願願相續」勉勵發心報考的青年,並透過《續佛慧命》影片中,聖嚴師父的一段話鼓勵大家:「以發大悲願心的起點來報考,成為大宗教家。」大堂問答時,與會者提出各種問題,包括:出家的心路歷程、與父母的溝通等等,果肇法師一一予以答覆,並期勉家長為孩子祝福。

小組分享時,一位甫參加生命自覺營的學員,提到自己從社會運動的街頭走進寺院,感受到社會不公,其實來自於人心的不平衡,他在自覺營學到化解痛苦的方法,發願與眾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一位學建築的青年分享,有一次開車下高架橋,看到一座拔地而起的「海市蜃樓」,感到攝受之美,原來這棟建築是農禪寺。因此結緣後,他一路參與佛學課程、擔任義工,感受法師的行誼而決心出家。透過不同生命故事的分享,考生們發現,宗教師能夠打破界線,影響所有眾生。

活動當天,法師帶領考生參訪僧大的學習環境,以及「僧伽大學創校十六週年特展」。坐在特展中的教室裡,聆聽聖嚴師父開示「創辦人的精神」,考生彼此打氣,祈願能夠承先啟後,順利入如來家。

.............................................................................................................................................................................................

繼程法師 分享「禪思與禪行」

▲繼程法師分享禪法在修行上的應用,透過放鬆身心、提起正念,就能慢慢放下妄念。 (李選勝 攝)

【馬來西亞訊】什麼樣的思惟,才能時時歡喜奉獻?什麼樣的進退,才能處處利及他人?由馬來西亞道場和思特雅大學(UCSI)佛學會合辦、馬佛青總會協辦的「禪思與禪行」講座,三月五日在思特雅大學禮堂舉行,近四百五十位聽眾一同聆聽繼程法師分享禪法在修心、修行上的應用,學習淨化自己、安定身心的方法。

繼程法師提到,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妄念紛飛,這時都會不自覺地認為是心被妄念干擾,覺得是外境干擾自己。妄念累積久了就成為慣性、形成輪迴,把習氣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認為是外境造成自己的情緒起伏。

法師表示,透過禪修放鬆身心、提起正念,就能慢慢放下妄念。當正念凝聚、心產生力量時,身心自然就不會受到習氣牽動。禪修能培養慈悲心,讓心愈來愈安定,面對人、事、物時,就可以了了分明、不受干擾。當定、慧一體,覺照到緣起性空,就能證悟清淨的自性。禪修內攝及安定的力量,不只能轉化知識為智慧,也能化繁為簡,進而在生活中落實八正道。

.............................................................................................................................................................................................

公益點數換課程 社大全面免學費

【本刊訊】法鼓山社會大學,即日起,全面免學費!

為了鼓勵學員將學習帶入生活,從社會參與中成長自己,法鼓山社大從今年「一○五秋季班」開始,全面啟動「點數兌換課程」,學員可藉由參加公益活動來儲值點數,例如,到法鼓山各分支道場或辦事處擔任義工、參加法會,或者擔任社大班級幹部、上課全勤等,皆可獲得點數。

「解行並重,向來是法鼓山普化教育的一貫精神,希望透過集點換課程的方式,帶動學員多多參與活動,將課堂所學與日常生活結合,服務大眾。」社大主任廖素月表示,除了當義工、參加共修,社大的課程還特別規畫了「儲值專區」,只要選修裡面的課程、講座及活動,如「學佛新手五十問」、「心靈環保農法務實班」、「改變,迎向心幸福」等,也能獲得點數。

即日起,學員可至各校區辦理個人專屬的「學習悠遊卡」,接著透過義工服務、參加「儲值專區」課程或活動等,儲值點數,然後再持卡至各校區選課,儲值一點可報名一門課,依此類推。值得注意的是,春季班、暑期班儲值的點數,僅適用於當年秋季班選課;秋季班及寒假期間的點數,則可用於隔年春季班。本辦法適用一般社會大眾,樂齡及兒童課程,不在此限。

◎洽詢電話:(02)2408–2593∼4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92期4月號

念佛好好

是否多念幾尊佛,保佑多一點?在醫院念佛會招來好兄弟?念佛只能往生西方?何謂禪淨雙修?念佛是許多人學佛的入門,可是產生的迷思也特別多。本期專題,從生活、生病、臨終、精進、禪修等不同面向,來破解大多數人對念佛的誤解與迷思,進一步認識可淺可深的念佛法門。人物分享則有單德興、陳修平、李世隆、齊秀玲、常護法師等人,分享自己的「念佛記」,與佛法相遇的故事。

「人生行旅」藝術家翁國嵩透過金屬線創作,捕捉人間光影虛實,體驗工藝中的佛法因緣。「人生書摘」寬謙法師導讀《參訪寺院50問》,讓人們寺出寺入,心無罣礙,歡喜自在。從事攝影藝術創作工作二十幾年的江思賢,於「一種觀看」中,用黑白堆疊視覺語錄,「過客VS.過境」人們在生活空間裡移位擺盪,人生終究是一名過客、一回過境!

(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http://www.ddc.com.tw

.............................................................................................................................................................................................


國際×關懷×教育 開拓視野
僧大《法鼓文苑》邀惠敏法師、常啟法師、曾柏文座談


【聖嚴教育基金會經典講座·杜正民主講】
闡揚聖嚴師父如來藏教法

僧大考生彼此打氣 發願利益眾生

繼程法師 分享「禪思與禪行」

公益點數換課程 社大全面免學費


【法鼓書齋】《人生》雜誌392期4月號
念佛好好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