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09期 2015.09.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Agarianna 攝)

揚起信心風帆到彼岸

聖嚴師父曾講解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作為禪眾修行的指引。

聽聞這首心的詩偈,對禪修、對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啟發?本期一起來分享。

◎李翠麗(加拿大.溫哥華)


溫哥華道場監院常悟法師自二月份以來,以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作為每週日禪坐共修時的開示,深入淺出的說明,讓我這位禪修新手,在解行並重的修行路上,獲益良多。

〈信心銘〉是三祖僧璨大師徹悟以後所寫的詩偈,內容講述在禪修方面的領略與體悟,讓我們更能在修行的層面上契入,找到著力點。首先,常悟法師鼓勵大家,一定要有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什麼有信心呢?

第一、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依照佛陀與歷代祖師所教導的方法來修行。第二、對方法有信心:這個方法是有用的,是好的。第三、對教你這個方法的老師有信心,否則老師教導的方法如何入得了心?這三者缺一不可。

然而,〈信心銘〉所講的信心,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也就是眾生皆有如來藏,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僧璨大師對每個眾生成佛的可能性深具信心,〈信心銘〉的內容,就是教我們怎麼修行,可以親見自己的如來佛性。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信心銘〉開宗四句:「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直指人心地告訴我們,不要有分別、比較、取捨,就可以清楚明白通達成佛之道。話雖如此,行之何易?從買一把菜都要千中選一,哪家的咖啡甜點最適合下午茶,乃至親情、友情、愛情的糾纏,計較付出及期望回饋,無時無刻不在揀擇、憎愛。為了讓自己生活中有更多的「順」、最少的「逆」,要有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談何容易啊!

禪師知道我們的愚癡,所以告訴我們「唯滯兩邊,寧知一種」。那顆四處遊盪、散漫的心,多半連自己都察覺不到,只有在打坐時,才發現這顆心是多麼難以駕馭。只能用方法,將它一點一點地收攝回來,提高覺照力,讓雜念漸漸減少,從散亂心到集中心,繼而身心統一,做自己「心」的主人。

接下來的幾個月,常悟法師逐字逐句講解〈信心銘〉,四字一句的詩偈看似簡單,在法師的開示下,外表平靜地坐在蒲團上的我,內心卻已驚濤駭浪,不能平復。記得法師解釋「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時,心想,天呀!這不是就在說我嗎?每天吱吱喳喳說個不停,一顆粗糙的心,在毫無覺察力的情況下,心念早已化成思緒,再轉成語言,哇啦哇啦向外潑灑,這豈是一個自稱學習禪修的人,會有的粗糙與無覺?除了慚愧還是慚愧!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另外,「莫逐有緣,勿住空忍」、「遣有沒有,從空背空」也深獲我心。我們的心時時在抓取,只要是讓我們快樂、愉悅的,就緊緊抓住不放,得不到就痛苦。所以說「莫逐有緣」;相反地,那些在記憶中亟欲抹去的人,燒了信,剪了照片,就真能忘了嗎?這就是「遣有沒有」的精髓,愈想把「有」遣走,卻愈被「有」給淹沒了。然而禪師又告誡我們,愈追求「空」,距離「空」愈遠,「空」並不是最終的目標,最後的心境是「無」。

偏偏芸芸眾生如你我,從小到大,不論學業、事業、家庭、名利,都是在追求「有」,而且愈多愈好!與「無」的境界完全是背道而馳。慶幸的是,佛陀及祖師留下了佛法經典,以及相關的著述,讓我們這些愚癡眾生,能趣向「心不顛倒,究竟涅槃」。

每每聽完常悟法師的開示,明知禪修這條路遙遙無盡,可能窮畢生之力也是空花水月,但是有佛、法、僧的咐囑、護念,信心就像揚起風帆的船,領著我們朝明心見性的大海出航,困難也嚇不倒。這輩子證悟不了,還有三大阿僧祇劫呢,只要有信心,一定可以登上解脫的彼岸!

.............................................................................................................................................................................................

萬行菩薩─參學員

▲承擔園區導覽工作的參學員,站在第一線接引眾生,是社會大眾認識法鼓山的理念、接觸佛法的一座橋樑。(李東陽 攝)

導覽法鼓山 看見心風景

◎許翠谷

上法鼓山一趟,在大殿迴廊或七棵雀榕下,經常可以看見穿戴整齊的義工,正在為參訪民眾解說,或者在祈願觀音殿前、臨溪步道旁,引導訪客體驗放鬆、享受呼吸,這些義工臉上總帶著一抹輕柔的微笑,舉手投足間流露安定的氣息,他們是法鼓山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是參學服務員。

參學員,不僅承擔園區的導覽工作,也是社會大眾認識法鼓山的理念、接觸佛法的一座橋樑。有別於多數義工隱身幕後,參學員也像法鼓山的門與窗,站在第一線接引大眾,他們的心儀、口儀、身儀,在在承受著無形的注目,壓力應該很大吧?

「不會耶!」有多年導覽經驗的林伯瀚坦言,最初也擔心自己講得不夠深入不夠精彩,但訪客的回饋讓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在內容的好壞,而是一顆真誠、樂於分享的心。身為企業主管、凡事有祕書代勞的他,這些年下來,從膽怯、不擅表達,到現在主動為大眾開門、遞上所需、分享所學,讓人感受到謙和柔軟的一面。

「我會的一切,都是大家教我的。」把每一位參訪者當作老師,資深義工梁慶環說,一開始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或無端批評時,情緒起伏很大,慢慢地她會提醒自己:「如果是聖嚴師父,他會怎麼做?」記得有次遇到酒醉的訪客,她試著退一步,放下好惡,為對方遞上一杯熱茶,小小的舉動竟紓解了雙方的不安,「我想,擔任參學導覽,是練習『沒有我』的最佳入門磚。」

一如電影經典名句:「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你將拿到什麼。」每天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百的預約團體和參訪者,也像隨堂測驗題,考驗著參學員的應變能力。從培訓時期就養成寫值勤日誌的張馨云,試著從每次互動中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接待一群大學生,面對年輕人滑手機的冷漠,該如何破冰?

「當時就是放下參學員的身分,以一個母親的立場去想,自己平常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聽完她的說明,原本百無聊賴的學生隨即安靜下來,接下來的聽水、觀風、托水缽,張馨云感受到孩子們是用全部的生命去體驗。「世間所有的相遇,皆是久別重逢。」張馨云說,她把每一次的導覽,當作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當下的因緣圓滿一次重逢,期許彼此都能帶著佛法的祝福邁向未來。

.............................................................................................................................................................................................

佛法與心理學的對話

放下心包袱 展開新生命

◎謝佳君

▲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左),與心理輔導師李志祥博士(右),分享放下煩惱的觀念與方法。(陳善沛 攝)

佛教和心理學如何看待「心」?七月二十八日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與《星洲日報》,共同舉辦「放下心包袱,展開新生命」座談會,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與心理輔導師李志祥博士對談,分別說明心的作用與如何觀照內心,進而放下煩惱。

講座於《星洲日報》總社展開,約有五百多人到場聆聽。李志祥表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心」是一種意識,當意識不斷地與外界互動,便會不停地發展、累積,當不好的事物、情緒持續累積,造成影響時,「心」的「包袱」就形成了。心的包袱要如何放下?李志祥表示,放下不是遺忘,而是不去否認「包袱」,在意識上與「包袱」建立一段新的關係,與之共同存在。

常藻法師指出,佛法和心理學不同之處,在於佛教認為煩惱是來自和過去做「比較」或「期待」的心,當事情不如預期,心的包袱就產生了。因此心的包袱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的心造成的。法師認為除了學習卸下包袱,能夠沒有心的包袱,是更究竟的方法。

一般人常把負面的事情當成包袱或敵人看待,因此常以「受害者」的身分去消滅敵人、對抗逆境。常藻法師表示,更有用的方法是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不要與之對立,並且告訴自己,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其意義,無論順、逆,都是來成就我們的。最後,法師以「自己才是自己的貴人」與聽眾互勉,除了懷抱感恩心,還要有懺悔的心,才能清除內心的垃圾。

講座結束前,主持人問道:「責任感也是包袱嗎?如果放下責任心,是否會成為沒有責任感的人?」李志祥表示,「責任感好比兩面刀,是好或壞取決於用刀的人,因此要處理的是自己的心如何運用它,來成就自己或別人。」常藻法師則認為,責任感不一定是包袱。以兩性關係為例,真正的愛與責任,是不斷地成就對方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是計較付出的多寡,才是真正的幸福。

.............................................................................................................................................................................................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心得

跨向利他的共學平臺

◎龔聖祐

單純喜歡閱讀聖嚴師父著作的我,得知參加心靈環保讀書會帶領人基礎培訓,報名時須繳交讀書會計畫,一時想打退堂鼓,經過專職的解說後,我想聖嚴師父的書這麼好,如果有更多人一起閱讀,了解佛法的好,那不是很好嗎?加上一直以來受到許多菩薩們的照顧,讓我也想有機會可為大家服務,剛好中壢辦事處的讀書會正缺帶領人,我就決定參加了。報到後,才知道一起掛單的二位師兄,是從香港來的,而且一同前來的菩薩共有十多位,上課時,又發現有遠從日本而來的師姊,他們的發心真是令人讚歎。

方隆彰教授所分享的讀書會帶領方法,讓我了解到讀書會的意涵與如何靈活提問,而從實際的演練中,體會到當帶領人很重要的是要學會「聽」,而且要耐心地聽懂、學會接納不同的意見,更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想法。讀書會是一種互相合作的共同學習,能從大家的生活經驗互相成長,進而影響周遭的人。

培訓的第二天中午用齋後,我看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菩薩,拿著一大袋花生殼走出齋堂,好奇地向她詢問,才知道湯裡的花生都是她剝的,而我卻是那麼輕易地就能享用。想到培訓活動中,默默護持的諸位菩薩,因為有他們的奉獻與付出,我才能安穩、順利地完成培訓,在此衷心地感恩。

.............................................................................................................................................................................................

【學習成長看板】

法鼓長青班開課

【各地開班】9/1齋明別苑 9/3雲來寺 9/3文山班 9/4新店班 9/6中山班 9/7海山班 9/8新莊班 9/11土城班

【報名對象】60歲以上社會大眾

【線上報名】請洽各分寺院、辦事處,或上網報名http://dbs.ddm.org.tw

【洽詢電話】(02)2893-9966分機6659


佛教生命倫理專題研討

【授課教師】蔡耀明(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時間】9月13日至12月13日(每週日14:00∼16:30)

【課程概述】針對生命倫理的重大課題,根據佛教典籍,提出看法,展開思辨,相互討論,進而形成正確的見解。

【地點】聖嚴教育基金會(臺北市仁愛路二段48-6號2樓)

【線上報名】http://www.shengyen.org.tw

【洽詢電話】(02)2397-9300分機15、16


網路電視臺9月主題影片

【影片主題】開發生命潛能——如何修福修慧?

【內容簡介】要如何修福修慧,才能福慧具足、圓滿呢?本期主題影片,讓我們一起來開發生命潛能,廣種福田,圓滿福慧。

◎法鼓山網路電視臺http://ddmtv.ddm.org.tw/

.............................................................................................................................................................................................
 

揚起信心風帆到彼岸

【萬行菩薩──參學員】
導覽法鼓山 看見心風景

佛法與心理學的對話
放下心包袱 展開新生命

讀書會帶領人培訓心得
跨向利他的共學平臺

【學習成長看板】法鼓長青班開課
網路電視臺9月主題影片
佛教生命倫理專題研討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