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道場所辦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由關懷院監院常綽法師主法,並開示懺法的意義。大眾在身心安定之中,精進用功。(方迎璋 攝)
|
馬來西亞《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解行並進 攝受水懺深意
【郭紫薇/馬來西亞報導】馬來西亞道場於八月八、九日,於吉隆坡蕉賴孝恩館舉辦「法水沁涼──《慈悲三昧水懺》法會」,約有兩百位信眾參與,其中有來自新加坡、砂拉越、柔佛和怡保的信眾,不辭舟車勞頓地趕來,一大早就進入壇場,精進的心令人感動。
法會由關懷院監院常綽法師主法,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擔任維那法師,監香常施法師於法會開始前,均先帶領大眾體驗放鬆,在身心安定中,聆聽常綽法師講解《慈悲三昧水懺》要義。透過禪修與義理講解,使大眾在拜懺時,能更攝受懺文的深意。
「為什麼要拜懺呢?那是因為我們的心裡有太多的『石頭』。」常綽法師表示,所謂的石頭,就是過去讓我們不舒服,或對不起的人、事、物,所造成的擔心和不安,甚至往生後還和這些「石頭」綁在一起,透過拜懺,能讓我們解開心結。就如同《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相傳是唐末悟達國師,因過去生的仇家晁錯,放不下過去的仇恨,在悟達國師膝上化生成人面瘡,後來幸得迦諾迦尊者用三昧法水為其說法,才心開意解。
至於如何拜懺?常綽法師表示,首先須承認自己無始以來,因貪、瞋、癡而造就身、口、意的惡業。人的生命在貪、瞋間流轉,卻渾然不知,還樂此不疲,可謂癡,所以要懺悔煩惱、業、果報三障,並不再造惡業。法師也講解了懺悔的心態,並勉勵大眾珍惜人身道器,把握時間,精進學佛,順利抵達涅槃城。
隨後,信眾們以清淨心和歡喜心,跟隨監香法師和悅眾的帶領,攝心拜懺,場面殊勝莊嚴。首次參與《慈悲三昧水懺》法會的陳思嫣表示,與大眾一起誦經,身心更專注,相信離世的親人能夠收到她的祝福。法會結束前,監院常藻法師感恩提供場地的孝恩館,與參與法會的全體大眾,共同成就了這場冥陽兩利的殊勝法會。 |
|
........................................................................................................................................................................................ |
果暉法師新州弘講次第禪觀與安般法門
▲果暉法師(第二排右六)、北美護法會輔導法師常華法師(第二排右七),與參加「次第禪觀與安般法門」研習的學員合影。(新州分會 提供)
|
【翁蕙洵/新州報導】法鼓山副住持果暉法師於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在新州分會舉辦「次第禪觀與安般法門」研習專題。約有六、七十位中西方人士參與,大多數全程參加,充分展露聞法修學的懇切。
果暉法師首先於二十四日晚間,說明此活動的緣起與次第禪觀。他引用聖嚴師父的開示:「禪法本身無次第,修行的過程則是有次第的。」表示一般人可以透過次第禪觀的學習,加強禪修的基礎,對於默照與話頭禪法的修行非常有助益。大乘佛教禪宗推崇「道在平常日用中」,也就是在行、住、坐、臥間,心因為同時具有定與慧的功能,雖然有念頭,但是不受環境等狀況的影響,而起煩惱波動。
除了說明四禪八定與九次第定,與其所對應的九種無漏禪定,果暉法師進一步分析次第禪定與頓悟禪定的異同。其一是不論默照禪或話頭禪,注重智慧的見地開發,不注重修禪定來達成解脫生死苦惱。其二是次第禪觀是先定後慧,從散心到一心是修定;成就之後,從一心到無心是修慧,此時需要有方法上的轉換。而默照與話頭,則是定慧等持,透過觀念與方法的掌握,一開始就可用同一個方法。
在二十五、二十六日兩天的「安那般那研習營」,果暉法師翔實說明數息觀的觀念與方法,由身體放鬆、覺察呼吸、數息練習,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引導大家以輕鬆的心情來練習安般法門,禪堂裡呈現一片安定寧靜氛圍。
果暉法師讚歎大眾,很快就能夠掌握安般法門的數息方法,回去以後要常常練習,以禪修來調整身心,時時歸零,釋放壓力,保持覺照。 |
....................................................................................................................................................................................... |
【溫哥華道場英語講座】
麥潔西教授分享當代日本佛教觀察
▲麥潔西教授帶來對當代日本佛教的深度觀察,對於日本佛教發展抱持樂觀。(溫哥華道場 提供)
|
【趙祚瑤/溫哥華報導】溫哥華道場於七月二十五日,邀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亞洲研究系所教授麥潔西(Dr. Jessica L. Main),以「當代日本佛教──從本土型態走向系統化改革」為題,舉辦英語講座。麥潔西研究當代日本佛教多年,對日本佛教寺院的傳承,以及社會運動等方面有深入的觀察。
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佛教非常蓬勃活躍,麥潔西表示,當時的寺廟經濟穩定,能提供醫療、托嬰、公共浴堂、公會堂等服務,也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水利、道路等基礎建設。戰後日本百業蕭條,加上土地政策,導致寺廟失去主要經濟來源。為了繼續經營,許多寺院必須轉而仰賴在喪葬儀式上誦經,做為主要收入,這也導致日本人普遍把佛教與死亡連接,認為佛教是負面的,是與社會脫節的群體。
現今日本佛教的一些年輕僧人,正努力復興佛教及減少社會對佛教的負面看法。例如設置佛教大學附設幼兒園,或提供老年關懷、自殺輔導、臨終關懷、安寧照顧等服務,並在佛教大學如高野山大學(Koyasan University)內,開設精神、心靈層面等關懷課程。他們期許透過機構和個人的努力,能改變世人對佛教的看法。
然而由於日本社會對佛教評判、壓抑的力量等因素,即便有如此出色的改變,仍未出現大規模的佛教復興運動。麥潔西指出,日本佛教缺乏內部改革的借鏡,加上每個新構想都要從頭開始、重新摸索,更減緩佛教復興速度。然而麥潔西樂觀地認為,日本佛教未來仍有蓬勃發展的機會。 |
............................................................................................................................................................................................. |
【齋明別苑心靈環保講座】
親子教養 「迷路」也很快樂
▲米米(右)帶著兒子迷路(中)和迷路的弟弟(左),一起來到齋明別苑,與大眾分享對親子教養的體會。(吳嘉峯 攝)
|
【邱惠敏/桃園報導】齋明別苑八月十六日舉辦的心靈環保講座,邀請以《人生啊,歡迎迷路》廣受歡迎的九歲插畫家「迷路」汪以墨的媽媽「米米」,分享「快樂會『迷路』會快樂」的教養觀。正值暑假,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同聽講,一百二十位大小朋友與米米共享一趟親子「迷路」之旅。
誰也沒想到一份當初關於「麋鹿」主題的暑假作業,在媽媽米米「不服從」作業規定的反骨精神下,「迷路」誕生了!米米為他在臉書上成立「我是迷路,我九歲」的粉絲專頁,把迷路的畫放上網後,意外引發關注;加上迷路參加插畫比賽,得到第一階段的第一名,大家原本猜想迷路是個天才兒童,其實他是多動症兒童(或稱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
「我曾因為老師頻繁的『客訴』,懷疑自己真的生了一個智障孩子。」米米回想迷路五歲時問她:「火有沒有生命?」當她正思考該如何回答時,迷路竟說:「火是有生命的,點著了就是出生,滅了就是死亡。」多麼有哲理的一句話,米米笑說:「從此,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媽媽風格』。」
米米表示,她重視孩子是否有創造力、幽默感與責任,因為創造力能讓人有更好的解決問題能力,幽默感可以減少負面情緒,責任可以讓人自動自發。米米希望父母要去發現孩子的小小「不同」,然後去「放大」,成為「大大」的優點,這樣小孩才會有安全感,也才能真正與父母交心。 |
............................................................................................................................................................................................. |
跆拳道校隊齋明寺學禪修
▲同學們從托水缽中體驗放鬆、專注,學習在比賽時如果也能如此,便能不失分。(郭金典 攝)
|
【游依娜/桃園報導】七月份齋明寺的兒童心靈環保體驗營,因昌鴻颱風過境取消,在法師和師資團隊的規畫與願心下,促成了桃園市仁和國中跆拳道校隊學禪修的營隊。
八月四至七日一早,二十四位跆拳道校隊學生,在教練的帶領下,連續四天至桃園齋明寺,體驗精心規畫的禪修活動,包括八式動禪、打坐、吃飯禪、分站遊戲、經行、托水缽等。課程進行期間,學生們無不專注地投入學習,教練表示將來跆拳道校隊的訓練,希望也能融合「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禪修心法。
托水缽時,學生分享發現頭腦裡的念頭不斷地變化,也體會到走路時如果更放鬆、專注,就能讓水缽裡的水不灑出。教練則表示,這和跆拳道比賽時所重視的精神一樣,如果比賽時能保持清楚及專注,便能讓自己不失分。
活動最後一天,學生們不畏蘇迪勒颱風來襲前的風雨,照樣從學校步行到齋明寺。在分享時紛紛表示最喜愛的就是大休息,法師於是再一次引導大休息,接著帶領學生學習「觀身受法」,勉勵學生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做自己心的主人。最後教練、學生及所有課程老師圍成大圈圈,在感恩與祝福歌聲中,圓滿活動。
|
............................................................................................................................................................................................. |
禮懺、講經、禪觀 果慨法師北美弘法行
▲果慨法師於溫哥華道場主持「《法華三昧懺》研習營」後,再以「《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為題演講,與加國聽眾分享佛法。(溫哥華道場 提供)
|
【本刊訊】法鼓山弘化發展專案召集人果慨法師,繼七月初於象岡道場主持「《法華三昧懺》研習營」、紐約演講「《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後,七月十二日至八月九日,陸續前往新州分會、洛杉磯道場、舊金山分會、西雅圖分會、溫哥華道場弘法,在炎炎夏日裡,與北美地區的信眾,分享梵唄與修行、佛教徒的生死觀、懺法心要、《法華經》概說、雲端祈福等清涼法宴。
講題中最令信眾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演講中的死亡冥想練習:「我今晚即將死去,我應該如何度過餘生,才是最好的選擇?」有聽眾表示,聽到這個練習,才有機會深入思考死亡與自己生命的意義。
溫哥華道場於八月三至九日也舉辦了「《法華三昧懺》研習營」,在西方社會,能值遇結合漢傳佛教拜懺、誦經、禪觀與課程講授的精進修行活動,實屬難得,與會者皆把握機會用功。果慨法師鼓勵大眾回到道場做義工,廣結善緣,並藉此檢核身、口、意三業是否清淨利他,以凡夫身,實踐菩薩願行。 |
............................................................................................................................................................................................. |
各地短波
2015法鼓山佛化聯合祝壽
地區 |
活動日期
|
舉辦地點 |
洽詢電話 |
桃園 |
9月5日 |
齋明寺 |
(03)380-1426 |
臺南 |
9月27日 |
雲集寺 |
(06)721-1295 |
板橋 |
9月28日 |
海山辦事處 |
(02)8951-3341 |
北投 |
10月3日 |
農禪寺 |
(02)2893-3161 |
金山
萬里 |
10月3日 |
法鼓山世界佛教
教育園區 |
(02)2408-1844
0988-296-189
|
三芝
石門 |
0978-207-781 |
大同 |
10月4日 |
大同區運動中心
國際會議廳 |
(02)2555-0636 |
林口 |
10月4日 |
林口區公所四樓會議廳 |
0928-528-929 |
羅東 |
10月4日 |
羅東高中
|
(03)9571160 |
社子 |
10月4日 |
社子辦事處 |
(02)2816-9609 |
中山 |
10月9日 |
中山精舍 |
0934-331-135 |
大安信義南港
中正萬華內湖 |
10月9日 |
西湖活動中心 |
0933-064-808 |
臺北 |
10月10日 |
安和分院 |
(02)2778-5007 |
臺中 |
10月11日 |
寶雲寺 |
(04)2255-0665 |
潮州 |
10月11日 |
潮州辦事處 |
(08)789-859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