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93期 2014.05.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繪圖/劉如桂•法鼓文化 提供)

我的師父是菩薩

年多來,果祥法師在「聖嚴師父小故事」專欄裡,分享師父日常的言教身教,廣獲回響;

跟隨師父學佛二十多年的謝水庸菩薩,效法師父和法師與人分享的精神,回憶師父的菩薩行誼,

邀請大家一起學習、弘揚師父的菩薩行。

◎謝水庸(法鼓山資深悅眾)

聖嚴師父圓寂五週年了,時間愈久,愈感念師父,更深深感受師父是一位真正的菩薩。

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 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

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 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

大家耳熟能詳的〈菩薩行〉,正是師父的理念和內心思想,也是師父言行的寫照。

為人設想 捨身為眾生

師父悲心強、智慧高,不僅要帶領及教育僧團和信眾、要對外弘法、要建設法鼓山、要關懷社會,還要寫書,一天時間,常常要做三天的事情,經常累到不行。師父曾有幾次告訴我:「晚上躺下去的時候,常不知道第二天能不能爬起來。」好幾次開會,師父都是抱病參加,有時發燒,有時頭痛,有一次師父來的時候說:「我的胸口在痛,好像被打了一槍。」但仍照樣開會,誠如師父自己說的:「為佛教、為眾生,我是捨身的。」師父是一位捨身為眾生的菩薩。

一九九五年三月,游祥洲教授邀請一行禪師來臺弘法。由於當時一行禪師在臺灣知名度不高,游教授擔心參與的人不踴躍,於是想出一個提高禪師知名度的方法,就是先安排一場與聖嚴師父的對談。但游教授不敢將想法提出,怕師父不答應,便找我向師父提出請求,沒想到師父一口答應。三月二十五日禪師來訪,農禪寺用最隆重的禮節來迎接,除了掛紅布條,全體僧眾列隊大殿等候,抵達時並叩鐘歡迎,師父還與禪師頂禮對拜。

事後,師父告訴我,為什麼要用這麼隆重的禮節,因為禪師在臺灣知名度不高,此次來訪,農禪寺是首站,這樣往下的行程才會順利。師父是這麼一位為人設想的菩薩。

用生命 教導弟子成長

有一年冬天下午,師父打電話到辦公室,問我能不能到農禪寺開會,我馬上放下手邊工作趕過去。在開會的過程中,師父頻頻表示舌頭痛,並說明自己去看牙醫,結果醫生不小心將舌頭弄破了。令人擔心的是,師父隔天要主持禪七。

禪七期間,師父一如往常,一天要做好幾場開示,特別是晚上,師父總是講好多話。師父一面開示,一面說他舌頭痛,即便如此,師父主持的禪七,開示一點兒都沒減少。只是師父口腔痛,講話多又上火氣,飯也吃不下,第三天起開始打點滴,禪七結束,師父就住進醫院了。原來我們的修行和成長,都是用師父的生命換來的。

二○○五年,師父的腎臟發現了腫瘤,必須切除,另一顆腎臟功能也不好,因此必須洗腎,加上造血的功能也不好,必須好好調養。面對如此重大病變,師父一點也不驚慌,用慈悲智慧的心,將法鼓山大小事情,一一做最好的安排,包括:傳法、傳方丈,以及其他的人事,還有總本山上的工程,農禪寺、臺中寶雲寺的工程。

二○○八年起,師父身體開始浮腫,還是照常到各地關懷信眾,關心各項工程進度,或者賣力揮毫,希望為法鼓大學再募一些款項。二○○九年元旦,師父已經非常虛弱了,還是坐著輪椅,到農禪寺關懷悅眾菩薩,一直到二月三日圓寂,師父都還是忘掉自己、關心別人。師父正是一位忘己利人的菩薩。

師父行誼 永遠的教誨

師父的大慈大悲,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當年林肯大郡倒塌,師父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當時的尤清縣長在無助之餘,抱著師父痛哭;九二一大地震,師父指揮救災,踏遍災區五次以上,撫慰居民、成立安心服務站、寫《台灣,加油。》來鼓勵人心。其他像是土耳其大地震、伊朗大地震、華航空難、南亞海嘯、SARS疫情爆發、四川大地震,師父無不在第一時間,指揮法鼓山信眾展開救災工作。

師父好像是「無敵鐵金剛」、不沉的航空母艦,永不止息。限於篇幅,只能敘述師父的行誼於萬一,希望藉此拋轉引玉,讓更多人來懷念師父的菩薩行、學習師父的菩薩行、弘揚師父的菩薩行。

.................................................................................................................................................................................................................

【方丈和尚會客室】

淨土不離寸心

◎果東法師

有位一百零二歲的老菩薩患了重症,已將身後事安排好,並且希望未來能植存於法鼓山上的環保生命園區。她看來似乎心願已了,只是有一件事放不下:「長命並非福報,為什麼佛菩薩還不來接引我?」

長期以來,當我有因緣關懷重症病人,尤其當醫生宣布患者已來日無多之時,我發現,即使是學佛多年的佛教徒,面對生死交關而要能放下萬緣,提起無常、無我、空的真實信心,實為不易。有的人希望及早往生,蒙佛菩薩接引至西方佛國淨土;有的人則放不下家人,捨不得現世。無法把心安住當下,是兩者相同之處。

病人之所以希望早點往生,常因生理不舒服與劇痛感所致;捨不得走的病友,則多半因心願未了,或對家人仍有牽掛。無論面對何種情況,我都是勸勉他們,能夠處理的就處理,無法處理的還是要放下。首要之務就是把煩惱、牽掛放下,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唯一要念的是佛號。

因為生病時,雜念、煩惱較平常多,若能有個攝心的焦點,至少可轉移注意力,把生理的不舒服感受暫時放下。通常我的建議是念佛攝心。口中念佛,心中有佛;念念相繼,念念與佛相應。念佛佛在,念菩薩菩薩在,佛菩薩經常是在我們身邊的。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今生能得人身便是福報,福報也是業,屬於善業、白業。從佛法來講,重症患者只要意識清楚,仍可培福、種福,如果自己行動不便,可由家人代行圓滿。奉獻利他是一種布施,而明了諸事無常、無我、空,隨順因緣,不起執著,是法的示現,更是一大布施。

因此,我常為病人祝福,即使已至生命的盡頭,仍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口氣,健全圓滿我們的人格,淨化提昇生命的品質。不論將來身體能否回復健康,至少心理健康,當下已是自心淨土。而以自心淨土成就人間淨土,當下也在佛國淨土,更具足他日往生佛國淨土的深厚資糧。

.................................................................................................................................................................................................................

【農禪寺清明佛七共修】

一心念佛 雜念漸行漸遠

◎許常玄

農曆正月過後,便有人開始掃墓、祭祖。有的是家族齊聚,有的是年少伶仃對亡親,還有無墓可掃的人,生死兩茫茫,何處報親恩?所幸,祖師大德倡導念佛報恩的方法,除了祈求先亡得離苦、消災增福慧,也可藉由懺悔、念佛、持戒、供養,長養善根福德因緣,累積來生資糧。也因此,每年清明期間,大家都踴躍到農禪寺念佛共修。

這次清明報恩佛七,由於只能隨喜參加,所以格外珍惜。想起聖嚴師父曾叮嚀:「最有效的超度是在生前自己修行。」但平日放逸慣了,臨時抱起佛腳,驚見內心紛擾雜沓、萬念奔騰,想要工夫成片,顯然有相當的難度。殿堂規矩謹嚴,法師舉著香板來回巡視,提醒大家收攝六根,不要到處攀緣。萬一那支香板朝我劈下來,豈不尷尬?

煩惱一來,三界果然成了火宅。抬頭瞥見一旁懸掛的法語:「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道理明明知道,卻偏偏做不到啊。該用什麼來對治念頭?眼看大家眼觀鼻、鼻觀心,懇切虔誠地念佛,自己卻還在搜尋良策。一番心慌意亂之後,拾起平日慣用的默照,先放鬆身心,接著只管念佛,至於紛飛的妄想和雜念,就讓它隨佛號止息吧。

主意打定,瞬間心力也提昇起來。這一炷香,不管是繞念、坐念,還是禮佛,決定佛號句句清楚,內心如如不動。為累劫以來交逼相隨的迷茫苦惱,向上深深拜下。既然一心念佛可以消業增福慧、離塵登淨土,我願生生勤修三福業、世世恆為學佛人;如果可以,我願為有緣無緣的苦難眾生,預約千萬朵莊嚴蓮座,籌措前往西方的資糧。

心靈經過沉澱,雜念漸行漸遠。隨著地鐘速度愈來愈快,嘹亮的佛號,迴盪在天地之間,在最高昂處,戛然而止。再起身禮佛時,《心經》牆上的字影,隱約映照在大眾的海青上。一股安定祥和流入心中,這片刻、這當下的清淨安定,讓人深感無限幸福。

.................................................................................................................................................................................................................

【修行路上】

這次,終於學會承擔

◎丁于旅

記得當年接觸法鼓山不久,參加了幾次默照禪七,聆聽聖嚴師父開示,如獲甘露法雨。對我而言,學習,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樂趣,這股對學習的喜愛,猶如在沙漠中行走多年的旅人,渴望尋得一處綠洲、覓得一口甘泉;然而,承擔,卻是一種苦差事,對於承擔,可說是避之唯恐不及啊!

曾經,在禪堂擔任幾次義工後,有一次法師鼓勵我:「你來當總外護吧!」回憶往事,慚愧心不禁油然而生。當時自己不願意承擔、討厭承擔,於是選擇逃避。這一逃,像是一個犯錯的小孩,從此不敢再回法鼓山。這一逃,就是五年。

前年底在天南寺,監院常乘法師詢問我,是否可以承接義工聯絡人的職務時,剎那間,千百兆個念頭,串起又散落。又要逃嗎?該如何逃?為什麼要逃?正在思忖盤算時,法師溫柔地說:「承擔,是給自己一個學習的機會。」聽到這句話,首先如雷轟頂的是「承擔」,接下來如雷貫耳的是「學習」,這讓我看見了自己,原來總是選擇喜愛的、逃避厭惡的。

感恩一切因緣,這一次,我沒逃。一年來,這份承擔引領著我,在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淨土中學習,學習去承擔更多的承擔。現在終於明白,原來學習中有承擔,承擔中有學習;原來這才是尋覓多年的綠洲,那一口甘泉,正汩汩地流著。

.................................................................................................................................................................................................................

【法鼓徵文】

一起分享師父故事!

讀了謝水庸菩薩的分享,

您是不是也有「獨家的」聖嚴師父故事呢?

無論親身體驗,或聽聞而來,都歡迎您來稿,

分享師父的慈悲智慧,一起學習菩薩行。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我的師父是菩薩

【方丈和尚會客室】淨土不離寸心

【農禪寺清明佛七共修】一心念佛 雜念漸行漸遠

【修行路上】這次,終於學會承擔

【法鼓徵文】一起分享師父小故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