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87期 2013.11.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以獲得身心安定為滿足,不是真正的修行,應該要發起大願心,實踐大乘佛教行菩薩道的精神。(齋明寺 提供)

禪堂內外 精進佛事

一個嚴格的禪期,是修行上莫大的助力。

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二日,齋明寺舉辦念佛禪七,來自世界各地的禪眾,除了精進共修,

每天還完成念佛萬聲、拜佛五百的功課,禪眾和義工深獲法益,本期與我們一起分享這份滿滿的法喜。

體會隨眾修行的力量

◎許蕙蘭

第一次到齋明寺,是參加臺南分院朝山活動;二○一一年發行以齋明寺為主題的桌曆,透過照片,感受到百年古剎安定的氛圍,滿心期待再造訪齋明寺,今年終於圓了心中的願望︱︱參加了念佛禪七。

已是第四次參加禪七,過完第一天,知道即將面對隨之而來的昏沉。謹記聖嚴師父於初階禪七提到調睡眠、調飲食、調身體的步驟,沒想到當美味菜餚現前,心中還是貪念生起,於是不斷提醒自己足食即可,果然修行不在別處,就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是調睡眠及飲食的功效,這次禪七很少昏沉,隨時能收攝身心,與眾共修,還把握空檔,完成拜佛五百拜及念佛一萬聲,每一天都忙碌而紮實。 

主七的果如法師每天早晚二堂開示,第一堂就感念聖嚴師父的師恩,並以報恩心來主持念佛禪七,不正是落實「知恩報恩為先」的共勉語?法師還以二十歲時罹患腦瘤、危及生命為例,告訴我們面對生死大事,如何以佛法來面對接受、以積極修行方式來處理,法師親身分享佛法的實踐,激勵大家精進修行之心。

到了第四天,或許是大家有些懈怠,法師語重心長告誡大家,不要以獲得身心安定為滿足,這不是真正的修行,應該要發起大願心,切莫辜負大乘佛教行菩薩道的精神。 

禪七過程中,深刻體會隨眾修行的力量。禪眾老、中、青都有,年紀最大的八十歲老菩薩,每天三次跑香,速度雖慢,還是堅持一起跑。坐在我前面的老菩薩七十多歲,一有空檔就拜佛,上衣終日不曾乾過,小組分享時,老菩薩告訴我們每天都拜得很歡喜,覺得身體很輕鬆。

每天清晨四點十五分,寮房幾已空無一人,法師說感染到大家的精進心,願與大家互相成就及努力。聖嚴師父遺言提到:「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應是這次禪期最好的詮釋。

打七護七 成就自己和別人

◎杜常璟

二年前,第一次參加念佛禪七,便在齋明寺;二年後,再訪齋明寺,則是帶著感恩與感念的心,為了護七而來,希望更多禪眾領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清淨與殊勝,同時也履踐聖嚴師父「打一次七,護一次七」的叮嚀,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

八天七夜的念佛禪,禪堂裡裡外外,所需要的護持超乎想像。法師們在體力透支的奉獻中,依舊氣定神閒,且不時給義工關懷鼓勵。而素昧平生、來自海內外、不分老少的護七義工,不分彼此成就這場佛事,令人感動,也說明了「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的共勉語,已深植我們的識田中。解七前夕,義工小組分享,一位羅東來的義工哽咽唱著「我們都是一家人」,原來大家的共鳴如此深刻。

承蒙法師的慈悲,護七義工在完成執事之餘,可以與禪眾一起共修,因而有幸再次聆聽果如法師的開示。法師語帶幽默、舉重若輕地分享他一生艱辛的生命體驗、忍苦的修行歷程;法師的現身說法、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策勵我們勇敢面對生命關卡、精進如法修行,實是給予我們珍貴的禮物。

堂內、堂外走一遭,相較於二年前的禪修體驗,護七須與外界互動,並隨時回應出其不意的變化,似乎更貼近現實人生,畢竟我們無法為人生結界,也不能迴避一切外境。「打一次七,護一次七」,聖嚴師父以智慧勉勵我們需要不分時地、解行並重地老實修行︱︱禪堂內沉澱充電,凡塵中依教奉行。

此次護七,也檢驗自己二年來的成長,是否經常遺忘了佛號?是否隨時放任六根未加收攝?修行是不是自己的當務之急?感恩所有成就禪七的因緣,感恩同行共修的善知識,還有法師們殷切珍貴的叮嚀。這一切,我都會好好珍惜。

.................................................................................................................................................................................................................

【聖嚴師父小故事】

打呼的客人

◎釋果祥

聖嚴師父年輕時,住在高雄美濃山上的朝元寺,準備閉關精進用功之前,曾經有二個老朋友,結伴同行到寺裡去探望他。

當天晚上,這二個朋友來不及下山,於是就和師父擠在一張床上睡覺。沒想到,這二個朋友睡覺打呼的聲音,一個像打雷,一個像颳風。

師父很少和別人睡同一個房間,更少聽到別人打呼,這二個人的呼聲又非常大,他覺得很受干擾。但是,找不出其他可以睡覺的地方了,怎麼辦呢?

後來,師父決定不再想其他事情,就隨著這二個人打呼的頻率,不斷地在心裡告訴自己:「打雷了、颳風了;打雷了、颳風了;打雷了、颳風了……」,想著、想著,不久就睡著了。

.................................................................................................................................................................................................................

【方丈和尚會客室】

自我超越 和光同塵

◎隨行小組

轉眼間,邁入第九屆的「自我超越禪修營」,十月上旬已於三峽天南寺圓滿。首日於法鼓山園區舉行的報到手續,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特別到場關懷,對於學員初入禪門的身心境況,逐一解析,肯定每一念煩惱,有著與慈悲智慧最近的距離。

方丈和尚拋出一問:「有人問我:可以臨陣脫逃嗎?」話才歇下,現場笑聲,此起彼落。「凡事都要正面解讀,逆向思考。『脫逃』如果是從執著的自我中心脫逃,從計較、比較的習性脫逃,那是太好了。」接著「盤點」學員可能生起的煩惱軌跡。

首先,四天不講話,可能嗎?「諸位平日在各領域奉獻,難得到法鼓山修行,體驗放鬆身心,放下一切。禁語是幫助我們放下萬緣的方法,在另一個時空與自己約會,包括諸位的手機也會暫時保管,但不是沒收。」

其次,打坐腿痛,怎麼忍?「腿痛也是一種體驗,用欣賞的態度面對腿痛,不要抱怨,也不必懊悔怎麼自己工夫這麼差,這一念懊悔,也是煩惱。」

第三,室友打呼,怎麼辦?「能夠睡到打呼,代表對方已經適應環境,已經熟睡,要欣賞他、祝福他。欣賞他打呼的節奏,歡喜為他祝福。」

方丈和尚總結表示,所有對境而生的起心動念,都是禪修的契機,能在最短時間內,將煩惱念轉為善念、清淨念,便是一分成就。然而,禪修營只是修行的開始,返回紅塵才是真正的道場。如同現實社會仍有許多成長空間,「但是我們不逃避,而要善用智慧、能力與資源,把自己擁有的分享給人,從自己的安定帶動社會安定,和光同塵,不起煩惱。」

「自我超越禪修營」前身是「社會菁英禪修營」,二○○八年三月,第三十屆「社會菁英禪修營」圓滿後,聖嚴師父宣布轉型為「自我超越禪修營」,從自我執著的身心及身分、聲名、地位等種種標籤超越,才是禪修的目的。「自我超越,是比菁英更菁英的菩薩。」師父如是期許。

.................................................................................................................................................................................................................

【做義工修福慧】

學習當墊腳石的心量

◎陳麗雲

在法鼓山當義工多年,一開始只想快樂地做景觀維護、環保義工,尤其每次圓滿環保義工後,有如全身裡裡外外都淨化過一樣,讓我陶醉其中。這個貪念,使自己認為只要「修福」就好,加上覺得佛法很難,便一直耽誤「修慧」的機緣。後來在一場法會當義工時,遇到了挫折,當下沒有用智慧來處理,之後便不敢再領義工職。所幸師姊們不斷關懷、鼓勵和支持,自己重新回到總本山上課,又開始快樂出坡。

二年後接到一通電話,師姊告知土城區的接待窗口出缺,希望我能幫忙。由於自己離開土城多年,人事都很陌生,但又想到聖嚴師父說過:「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我來吧!」猶豫之際,剛好隔天到法鼓山上課,就到祈願觀音殿請了一張心靈處方籤,籤上寫著:「要有當別人墊腳石的心量、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看著這二句話,便勇敢接下職務;而這句法語,也成為後來每次出坡的座右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謙卑、要柔軟。

記得去年(二○一二年)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我負責接待工作,法會期間,外圍區很熱,免不了要曬太陽,我都會去提醒大家多喝水,有位師姊忘了帶水杯,我就買一個水杯並裝滿水與她結緣,其實只是一個小小動作,那位師姊卻感動萬分。這讓我體會到:任何當下只要多用一點心、做對的事,都是很有意義的。

還曾遇過一位菩薩,自信對接待事宜非常了解,可是每到重要時段,這位菩薩總是不在位子上,自己只好先補上位子;關懷對方時,對方也不理我。互動中,趕快覺察自己當下有沒有負面想法,提醒自己趕快轉念。到了下午,這位菩薩主動來找我,我們開心牽著手,感恩有護持法鼓山的因緣。

出坡時與人共事,讓我學習到,團體中的共好,才是真正的好。每一次活動過程不爭你我多少,把每一次出坡都當成第一次,每一次活動都是一種學習。祈願每個人都能做個開心自在的義工,不只修福,更要修慧。

.................................................................................................................................................................................................................

【法鼓徵文】

心靈環保,得心自在!

一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生活省思「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與人相處,時時抱持感恩心……,這些實用的「心靈環保」方法,為您的心靈、日常生活,乃至周遭人事物,帶來哪些正向轉變和提昇呢?

迎接2013年,《法鼓》雜誌邀您一起寫下生命的「心」體驗,與更多人分享「心靈環保」的得心自在。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禪堂內外 精進佛事

體會隨眾修行的力量

打七護七 成就自己和別人

【聖嚴師父小故事】打呼的客人

【方丈和尚會客室】自我超越 和光同塵

【做義工修福慧】學習當墊腳石的心量

【法鼓徵文】心靈環保,得心自在!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