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62期 2011.10.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秋光中的感恩報恩行

編按:今年秋節前夕,方丈和尚相繼拜望了寬裕長老、今能長老與淨心長老,
本期一同跟隨方丈和尚的感恩行腳,聆聽三位長老對法鼓山的期勉與叮嚀。

▲一路陪伴法鼓山成長的今能長老(右),肯定法鼓山四眾弟子向社會擴大分享「心靈環保」。(隨行小組 提供)

◎隨行小組

過去三十多年來,每逢中秋、春節前夕,聖嚴師父總不忘啟程拜望成一長老、悟明長老及今能長老三位長老大德,雖然師父、成一長老與悟明長老皆已圓寂,然而法鼓山的感恩、報恩之行,不曾間斷。

寬裕長老 肯定法鼓山開創奉獻

九月六日,方丈和尚前往汐止彌勒內院探望寬裕長老。八十有七的寬裕長老,才剛動過膽囊手術,刻在靜養。秋光和暖,當長老緩緩步出寮房,突然駐足凝視方丈和尚,一臉粲然。

長老落座後,顧不得胸前「止語」的禁令牌,像當年面見師父,一番暢談。「時代不一樣了,出家人也不一樣了,從前出家生活單純,現在出家要修行、要有學問,還要能夠文化弘法。」念念心繫佛教的未來,長老對法鼓山積極提昇佛教的社會形象,並且接引社會菁英參與,語多肯定,「我們過去做的有限,現在佛教要靠你們來復興。」長老笑容依舊,言談間多了幾分期勉。

今能長老給「自己人」叮嚀

▲秋光和暖中,寬裕長老(左)期勉方丈和尚與法鼓山四眾弟子,繼續為佛教奉獻努力。(隨行小組 提供)

▲方丈和尚前往光德寺拜望淨心長老(右),向長老報告法鼓山的近況。(隨行小組 提供)

八日晚間,方丈和尚到汀洲路聖靈寺拜望今能長老。長老一個月前患了小中風,所幸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已無大礙。

「『師父』瘦了!」

「沒事,年紀大了,現在要控制飲食。我們是自己人,不必特別送禮,知道嗎?」

是自己人,法鼓山所有重要歷程,長老全都陪著。長老與師父結緣於一九七八年,那時師父剛從美國回臺灣,在臺北市初次講經,師父認識的人少,認識師父的人也少,與師父同齡的今能長老主動前來,並且帶了一群護法,令師父感動不已。「在我的同輩法師之中,對我們法鼓山幫助支持最多的就是今能法師,這是我的弟子們都可以體會到的。」師父這樣說過。

接過長老的一杯茶,方丈和尚談起明年是師父提出「心靈環保」屆滿二十周年,目前正在籌備階段,體系內全部動員、集思廣益,期望能把「心靈環保」理念,擴大分享給社會大眾。「這樣做非常好,不是方丈一人說了算,要靠大家一起成就,分享智慧。」長老也肯定法鼓山僧團的安定凝聚,和敬共住,沒有你我之分,「這是最要緊,僧團穩定,就能安住大眾。」一路陪伴法鼓山成長的今能長老,給「自己人」的忠告,句句真切。

向淨心長老「報告進度」

十一日,方丈和尚南下高雄,兼程拜望光德寺淨心長老,主動談起大學院教育近況。從法鼓佛教學院獲教育部核准設立博士班、法鼓大學預計明年招生,及六月下旬,法鼓山上舉辦IABS國際佛學會議,全球近六百位佛教學者,發表五百多篇佛學論文,方丈和尚「報告進度」,表達另一種禮座的敬意。就像過去師父拜會長老,總要逐一報告法鼓山近況作為,唯一衷心,在於表達對整體佛教的感恩、報恩。

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法鼓山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需要整體社會大眾共同推動、成就,也永遠需要佛教界長老的提攜、勉勵與祝福。

.................................................................................................................................................................................................................

【在四川認識自己】

奉獻愈多 收穫更多

◎邱茂棋(法青會學員)

半年前,第一次親近法鼓山,在青年院參加禪坐共修時,法師問我,願不願意去四川擔任營隊隊輔,心情很興奮。就在七月十九日凌晨,我們一行人飛往四川,開始一段認識自己的旅程。

抵達四川後,再經三小時車程,便到了秀水安心站。接下來的生活,除了飲食之外,似乎沒有太多不一樣。而我在第三天隊輔培訓時,竟起了想回臺灣的念頭,但就在這天,安心站的云洋師姊告訴我們:「各位來這兒都有一個目的,都能有各自的感受和學習。這個月對各位而言,會像一場夢。」突然間,我被這段話打醒了。

半個月後,我們圓滿了高中營、初中營的隊輔工作。來到四川前,我一直告訴自己,來四川的目的,就是要把營隊帶好,但是我卻發現,自己竟然不太主動找學員聊天,也無法了解學員能否在營隊中學習。原來,這就是我不敢去面對的地方。我想,如果現在不去突破、面對,接下來兩梯營隊也是如此,回臺灣後也會如此。

接下來的營隊,我試著主動與學員分享、傾聽學員的問題。很幸運地,我收到這樣的回饋:「茂棋哥,謝謝你,你讓我對於未來更明確,不再膽怯。」、「茂棋哥,那些話,我會記得,那是屬於我們之間的祕密。」……。我幾乎不敢相信,原來只要敞開內心,世界會因此改變,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這個月,我練習觀照自己的心,所有的起心動念,都反映最深層的自己。到四川之前,我不知道什麼是無私的奉獻,這次才感受到,付出其實才是獲得;原來,奉獻愈多,學習到的更多。當自己做的事愈多,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會做的事更多……。原來,之前許多想法包含太多的自我,而那些自我,就是自私,不懂得付出,怎麼會有收穫?

現在,我不再逃避,因為我選擇面對自己;我不再恐懼,因為我認識自己。謝謝在四川的一切,這趟旅程不僅是一個月,而是一輩子。

.................................................................................................................................................................................................................

【領會緣生緣滅】

拆掉莊嚴的場布

◎傅常生(香港)

香港分會於八月二十一日舉辦「孝親報恩地藏法會」,在眾多義工盡心盡力、日以繼夜的投入下,將原來樸實的禪堂,變成非常莊嚴的會場。

法會圓滿後,義工們問法師,該如何處理這個只用了四個多小時的莊嚴場布?大家都覺得,這個會場是眾人不眠不休、協力創造的成果,可說是義工們的心血結晶,所以大家都期望可讓場布多保留一段日子,才不致辜負菩薩們付出的時間和心力。

「把它拆掉,回復禪堂原狀。」法師回覆大家。「不可多留幾天嗎?」「緣滅便須拆掉它!」法師幾句簡單答覆,義工們則頻呼可惜。

翌日晚上,分會進行禪坐共修,法師講說《壇經•坐禪品》時,提到「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時,以昨天拆場布的事為例,說明他了解眾多師兄姊花了很大的心血,去成就莊嚴的場布,但法會圓滿,緣也滅了,因此場布應當拆除。法師除了勉勵我們練習「外離相」,並指出一般人比較容易離不喜歡的相,但對於喜好的相,容易生起貪著的心,「這是內心起煩惱的根源。」

六祖惠能大師曾說:「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我們若在順境中,能不起貪愛的念頭;在逆境中,也不起瞋恚的情緒,能達到清清楚楚、清清淨淨的地步,會是多麼輕鬆自在的境界!

於相離相,體驗緣生緣滅。法師的講說也點醒我們,只要時刻向內觀照,處處都是練習禪修的道場,如同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言:「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

【身在哪 心在哪】

洗手間裡 淺嘗法味

◎黃玉真

今晚,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淨房,意外成了淺嘗法味的蒲團。

週四晚上,一如往昔,懷著一顆雀躍的心,驅車至紫雲寺學習擔任聖嚴書院服務學長。下課十分鐘,因忙著與同組學員互動,以至於來不及上洗手間。於是,利用上課鈴聲結束之際,速至洗手間。孰料,正在解放之際,燈光說時遲、那時快被關掉。剎那,四下一片漆黑,驚魂之間,喉間正欲迸出求救聲時,突然,腦中閃過一念:我在怕什麼?

頓時,說也奇怪,喉間的話語如彈珠汽水瓶上的彈珠,硬是被吞了下去,心,也靜了下來。驚魂稍定後,想起聖嚴師父的法語──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索性,將眼睛輕輕闔起來,放鬆身體、調整呼吸,靜思自己在怕什麼?

黑暗並非洪水猛獸,西方哲學家尼采曾說過: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黑暗本質是不足懼的,令自己生畏的原因,是自出娘胎以來,長久倚賴的眼根一下子失能,即便身處熟悉的環境,頃刻間竟變得極度陌生,正是這種急轉直下的陌生,帶來巨大的恐懼。

想起十二因緣流轉圖中,因為六入的攀緣所產生的觸、受,進而引發的愛、取、有,正因此,輪迴於生死海中不能出脫。思慮清明後,慢慢睜開雙眼,倏地,見到一方光亮,原來是掛在牆上滾輪式的衛生紙,平日從未觀照到它的雪白,如今它猶如黑夜中的一輪明月,沒有黑暗,如何凸顯它的皎潔。意外地,在這一片漆黑中,欣賞到衛生紙在功能之外的美好。

起身前,想起東郭子曾問莊子:道在哪?莊子回答:無所不在。東郭子希望莊子能具體說明,莊子回答: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原來佛法是如影隨形的,只是我們平日的心如脫韁野馬,不知收攝罷了!

今夜,淨房是我的蒲團。

.................................................................................................................................................................................................................

【法鼓徵文】

文字耕福田 分享幸福味

生活中,您是不是有許許多多的學佛故事、修行體驗? 或是參與活動、上課學習的心得?
佛法這麼的好,需要您提起筆,與所有讀者分享喔!
《法鼓》雜誌邀請您,一起用文字耕福田,分享學佛的幸福味!

來稿請寄:台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秋光中的感恩報恩行

奉獻愈多 收穫更多

拆掉莊嚴的場布

洗手間裡 淺嘗法味

文字耕福田 分享幸福味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