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39期 2009.11.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法鼓佛教學院 國家圖書館 攜手推展學術合作

雙方締約整合佛學研究資源、交流館藏資源 推動佛教知識傳播

▲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右)、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左)共同簽署學術合作計畫,期許將國內的漢學及佛學研究,朝國際化方向推進。 (許朝益 攝)

【蘇奕瑄/台北報導】佛學研究資源整合,向前邁進一大步!擁有豐富佛經典藏、佛典數位化有成的法鼓佛教學院,十月八日與典藏全國出版品的國家圖書館,舉行了學術合作簽約儀式,由國家圖書館館長顧敏、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共同簽署,這項以「典藏、傳播佛教知識」為基礎的學術合作,不只促進雙方資源共建共享,更期許將國內的漢學及佛學研究,朝國際化方向推進。

簽約儀式上,顧敏館長談起雙方合作的因緣表示,今年七月參訪蒙古國家圖書館時,發現該館典藏了相當豐富的佛經,希望能促成經典來台展出,交流佛教重要資產,卻缺乏能夠翻譯藏文、蒙文經典的研究人員。法鼓佛教學院正好擁有解經翻譯的人才,以及許多藏經館藏資源,在國家安全會議副祕書長高長居中促成下,雙方展開學術合作計畫。

「這次合作是一樁『聯姻喜事』,意義非凡。」惠敏法師致詞時,歡喜地妙喻雙方的合作,並表示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彼此交流,才能讓文化的優點,互相激發。雙方簽訂的合作內容,含括:協助佛學知識的解讀、圖書館資源的建立、學術出版及展覽活動的規畫、共同推動漢學及佛學專家發表演講、交流雙方館藏資源等方面。

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佛教學院全力支持的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所完成的「CBETA電子佛典集成」,已是全世界研究漢傳佛學不可或缺的工具,未來整合國家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後,將讓佛教的知識寶藏,不論在國內及國際的學術研究領域,引起更廣泛的重視。

當天簽約後,雙方隨即展開第一次工作會議,討論建立佛教經典目錄、典藏數位化的事宜。此外,雙方並於十月十六日,邀請蒙古人文大學滿那勒扎布教授(Luvsanvandan Manaljav),到佛教學院進行「蒙古漢學資源介紹」(Introdu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Sinological Studies in Mongolia)專題演講。

明年夏天,雙方將共同籌辦蒙古佛經來台聯展,民眾將可看到難得一見的十七、十八世紀佛教經典、印刷經文製版,以及蒙古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珍品、圖片及文物。

.................................................................................................................................................................................................................

【佛教學院大師講座】

張廣達院士主講大乘佛教的發展與東傳

▲張廣達教授從考古圖像,講解大乘佛教歷經中亞文明洗禮的發展與演變。(許朝益 攝)

【許翠谷/金山報導】您知道阿彌陀佛、彌勒佛的原型形成於哪裡嗎?民間寺廟裡常見的托塔天王,原來是佛教的毘沙門天王?十月二十一日,法鼓佛教學院舉辦的「大師講座」,特別邀請中亞文化史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張廣達,以「大乘佛教的發展與東傳」為題,從考古圖像、文書的演繹,帶領著現場一百多位聽眾走入時光隧道,一探大乘佛教與中亞文明的關係。

張廣達教授首先援引中亞大量出土的文物、文書指出,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多種文化與信仰交匯,可謂歐亞文明的「十字路口」(crossroads),尤其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希臘、伊朗、印度等多個文化圈在此交流激盪。而強調入世、利他、行菩薩道的大乘佛教,其教義及相應的圖像,便誕生且流傳於這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區與時代。

張教授以大夏的鑄幣為例說明,當時大夏的神譜相當繁複,體現在錢幣上的有源自希臘、印度等地的神祇,其中包括來自印度的佛陀,而此時佛陀的象徵不僅從法輪、腳印、菩提樹等符號,轉為具體的人形,西方人像的特徵也開始出現在佛像上。此外,中亞地區的信仰也影響了大乘佛教的發展,例如最為人所熟悉的阿彌陀佛和彌勒佛,經學者多方考證後發現,其原型及特徵便源自中亞。

各區域文化不僅在中亞融合,更向外輻射發散,大乘佛教思想便因此經由塔里木盆地進入了中國,例如源起於印度的毘沙門天王,其形象最初是握有融合西方與印度特色的權杖,傳至塔里木盆地便加入了中亞文明的特徵,東傳中國後,再度變成一手握權杖、一手托寶塔的形象,即民間所認知的托塔天王。不論是大夏鑄幣上的佛陀像、阿彌陀佛的原型,或毘沙門天王圖像的轉變,在在印證了大乘佛教經過中亞文明洗鍊後的發展與變化。

演講之後,張廣達教授也與聽眾進行現場問答,氣氛相當熱絡,不僅聽眾提問踴躍,張教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更讓人感受到大師豁達的胸襟與治學的嚴謹。校長惠敏法師會後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舉辦「大師講座」的目的,除了以跨科際(Interdisciplinary)的學術交流,提供學生多元思惟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藉此學習大師的風範與行誼,涵養人文關懷的氣度與胸懷。

.................................................................................................................................................................................................................

▲「一人一故事劇場」學員參與肢體開發等課程,發願要用表演撫慰受災民眾的心靈。 (法鼓大學 提供)

法鼓大學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登場

二十五位學員參與傾聽與表演 發願撫慰八八災區民眾受創心靈

【本刊訊】說故事、傾聽、表演,藉由說故事者與聽故事者間的互動,心靈的傷口可以逐漸復原。十月十七日,由法鼓大學規畫、青年院協辦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基礎工作坊」,於法鼓德貴學苑正式起跑。二十五位學員參與肢體開發、自我覺察、故事核心與聆聽練習等課程,並發願要用一場場生命的表演,撫慰八八水災受災民眾受創的心靈。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採即興互動的表演方式,由台下觀眾分享親身經驗,台上演員立即以簡單的表演形式,將觀眾的心情故事呈現出來。透過傾聽互動,表演者以肢體語言和觀眾對話,所有參與者沉浸在共同的氛圍中,以同理心促進對話與理解。法鼓大學這一次開辦「一人一故事劇場基礎工作坊」,就是希望結合八八水災的「四安專案」,未來深入災區服務民眾,為災後心靈重建盡一分心力。

課程的第一堂,由「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負責人李志強帶領,學員們藉由說出自己家鄉的名產,展開了一趟尋根之旅。當尋根地點來到高雄,一位學員表示「紫雲寺」是高雄最著名的特產,引起現場一陣歡笑聲,也讓台上學員增添表演的難度。

李志強表示,「一人一故事劇場」在國際已經推行多年,歷年在南亞海嘯、美國卡崔娜颶風等重大災區表演,均獲得很大的回響。目前台灣已經有十個「一人一故事」劇團發起串連,期盼在與災區民眾心靈對話的同時,也能透過活動,提昇社會的人文與藝術涵養,推動「心靈環保」的理念。

.................................................................................................................................................................................................................

果舫法師 分享解脫生死大病

【林俞均/台北報導】在無常動盪的社會裡,如何度過生命難關?出家逾二十五年的果舫法師,十月一日晚上於法鼓德貴學苑,與一百五十多位聽眾,分享自己歷經困頓、轉化困境的生命故事。

果舫法師生長於農村家庭,由於叔叔學佛,從小便念佛、拜佛,也跟著家人信奉其他宗教,但對於「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的疑惑,卻未能獲得解答。出社會工作後,因緣讓法師皈依了三寶,後來還參加農禪寺第一屆佛七。一開始,法師覺得念佛好辛苦,但三天後,喜悅卻從心中不斷湧現。

「來念佛,就是為了找到出離生死的那條路。」「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從修行中積聚資糧、開發智慧、成長定力,才有能力自主生死。」當時,總護果如法師的開示,讓果舫法師豁然開朗。後來再一次參加佛七,聖嚴師父一句「你來出家」的提點,更成就法師的出家之路。

因為自身經歷,對「修行常帶三分病」有所體悟的果舫法師,提醒大家應該把病痛當成老師、善知識,在當中好好體會,它就會讓我們成長。法師指出,天下沒有真正的不治之症,真正的病,是生死的大病。平常學佛、精進、做好準備,那麼臨終一念間,就往生佛國淨土,那才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病癒。

「困頓是成長的階梯,也是我們的福報;若沒有這些困境,我們便失去成長的機會。」法師以自己的故事勉勵眾人,學習從困境中轉化、成長,即便難關尚未現前,在無常的世間,也應有危機意識,時時做好準備。

.................................................................................................................................................................................................................

第八屆生命自覺營 開始報名

•報名資格:男眾18歲至40歲,女眾18歲至38歲。
高中(職)以上,身心健全之單身青年,對佛法有基本的認識,願意體驗、學習出家生活者。
(名額有限,額滿為止。費用全免,歡迎隨喜贊助。)
•線上報名:
僧伽大學自覺營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awakening/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www.ddm.org.tw
•報名日期:2009年11月4日起,至2010年1月10日止。
•聯絡方式: (02)2498-7171轉2340(男眾); 2337(女眾)

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 甄試招生

•報名日期:11月20日∼12月2日
•報名方式:以現掛郵寄或網路報名
•面試日期:12月16日(三)
•簡章索取:請由本校網站 http://www.ddbc.edu.tw/zh/ 「招生專區」下載
•聯絡方式:(02)2498-0707轉2372 教務組
※出家眾學雜費等全免,在家眾免收學費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11月號「拜懺─歡喜掃心地」

「拜懺」是漢傳佛教重要的實踐法門之一。最初的懺悔思想,為原始佛教時期僧眾間的發露懺悔,傳到漢地後,由歷代祖師大德制懺、修懺,開展出特有的拜懺法門。然而,拜懺的意義與修行功能為何?本期專題藉由懺悔法門的探討,解開經懺文化的迷思,透過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大悲懺等常見懺法介紹,以及多位佛教徒的拜懺經驗分享,傳達如何將拜懺精神延續到生活中,使修行更得力。

「無盡的身教──聖嚴法師最後的一堂課」座談會,「人生座談會」完整呈現內容,與您一起領會樞機主教單國璽與師父的跨宗教情誼、昭慧法師看見師父對傳統框架的大破大立,以及弟子楊蓓與單德興,闡述師父在禪修與寫作上的立德、立言與立功。
(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作者:羅尼.史密斯(Rodney Smith)
•譯者:鄭清榮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如何才能「真正地活著」?本書作者擁有多年靜修體驗,以及安寧照護的親身經驗,書中藉著瀕臨死亡者的生死故事,提出探索生命的觀點與問題,每一章後面的「省思與練習」,撼動了我們慣性思惟與行為模式,拋棄虛妄的恐懼。這是一本教人「真正活著」的書,帶領我們面對死亡、活出生命。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www.ddc.com.tw

.................................................................................................................................................................................................................
 

法鼓佛教學院 國家圖書館 攜手推展學術合作

張廣達院士主講大乘佛教發展與東傳

法鼓大學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登場

果舫法師 分享解脫生死大病

第八屆生命自覺營 開始報名

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 甄試招生

【法鼓書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