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建設法鼓山
焦點報導
171期 2004.03.01 法鼓雜誌查詢


圖資館,是學術研究與充實佛法的寶庫。
聖嚴師父曾說:「學生會一期一期畢業,圖資館卻永不畢業。」
結合傳統典藏和現代科技的圖資館,
永遠都是獲得佛法寶藏的心靈成長園地。


◎李宜紋

  拾階而上,跟著法鼓山重要地標──「七棵雀榕」的指引來到圖書資訊館。對教育園區所有師生而言,圖資館是學術研究與充實佛學的補給站,也是獲得佛法寶藏的心靈成長園地。
  佔地八百多坪的圖資館,右側與教育行政大樓、國際會議中心緊密連結。走進圖資館,眼前的「心經影壁」明白揭示圖資館跨越時空、結合傳統和現代、實體與虛擬並存的精神。代表過去的《大藏經》,目前收藏多達四十五種不同版本的館藏,往往讓各國參訪學者稱羨不已,而文物特藏室的珍貴貝葉經,更是精心保存。代表現代部份,包括近五百種全世界最新研究動態的期刊論文,以及學術性的佛學書籍;佛學之外,四樓則擺放一般世學書籍,並設置多媒體視聽區。兼具深度與多樣性的館藏,在當代佛教圖書館裡,實屬難得。
  除了實體圖資館外,還有「虛擬的」數位圖書館,圖資館的佛學網路資訊室辦公室位於五樓,命名為「因陀羅網」,主要工作是將館藏的書本資料數位化,便於研究者查找,全館設置的近五十部檢索電腦,可與館藏書籍互相援引。
  除了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硬體設備、館藏資訊,館內簡樸大方的設計,營造出寧靜而開闊的空間。穩重的木質建材、敞向綠意的明亮窗台,讓每位踏入圖資館的使用者自然生起深入佛法的願心。
  館長杜正民、副館長果見法師,對成長中的圖資館投注相當大的精神,如今成果斐然。由於圖資館充分運用良好的硬體設備,配合適切的軟體服務,讓教育園區師生,包括未來的法鼓大學,皆可在此汲取豐富的佛學智慧。如同聖嚴師父所說:「學生會一期一期畢業,圖資館卻永不畢業。」圖資館將繼續結合傳統與創新,永遠屹立法鼓山上。

跨越時空的文化地圖─心經影壁

  一進入圖資館大廳,彙集二十種不同語文、時間版本的「心經影壁」,立刻成為視覺焦點。建館之初,即選擇代表般若智慧、涵括佛法心要的《心經》來刻製的「心經影壁」,以中國八世紀的心經塔、一九三七年的弘一大師寫本為中心,依照地區向東開展日、韓文等譯本,往西則為英、德文等譯本,還包括最新的電腦版本,以電腦程式語言0與1寫成的《心經》,更是讓人玩味、駐足良久。
  「心經影壁」以「平面文化地圖」的概念呈現。就空間上來看,象徵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佈及發展;就時間而言,則突顯出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主軸。副館長果見法師在影壁完工後發願,只要瀏覽一眼乃至仔細閱讀過「心經影壁」的人,仗三寶之力,都可以結此種善因、結善緣並開智慧。
珍貴貝葉寫本看得見─文物特藏室

  圖資館二樓正中央的玻璃櫥窗屋,是另一處吸引人的視覺焦點。這是文物特藏室,來此的參觀者都會圍繞在透明的落地窗前,欣賞以梵、藏、緬甸等文字書寫成的貝葉,與色彩鮮豔的《普門品》摺本等珍貴文物。由於這些文物十分難得,圖資館特別設置二十四小時空調恆溫,預防蟲害、霉斑的損害。
  特藏室中,四百多函以佛教經、律、論等相關文獻為主的緬甸貝葉寫本,尤其珍貴。杜館長表示,目前已有「緬甸聖典寫本簡明目錄」供研究查考,未來希望能將全部內容電子化,嘉惠更多研究學者。而這個別具意義的文物特藏室,目前已成為圖資館重要的典藏特色。
教學、禪修、展示皆相宜─小團體視聽室

  位於圖資館四樓的小團體視聽室,採用木質地板及三階式的空間設計,現備有全組影音設備,可容納十五至二十人席地而坐,除了做為團體多媒體影音欣賞、研討教學、小組心得分享的空間外,還可做為小班制禪修教室之用。
  園區各教育單位在辦活動時,此處也是一個很好的展示空間及小組討論地點,例如圖館週即在此舉辦繪本展,小朋友就地坐下開心看繪本。

●圖資館樓層分布表

樓層
主要功能及館藏
備 註
一樓
採編辦公室
不對外開放
二樓
諮詢暨借還書服務台、新書展示區、佛學參考工具書、檢索電腦區、文物特藏室、藏經區
進出之樓層
三樓
閱報室、期刊區、佛學書庫區、研討室、研究小間
四樓
世學圖書區、世學書庫、多媒體視聽區、大小團體視聽室、媒體小間
五樓
行政辦公室(含網路資訊室及中華佛研所中國佛學組、印度佛學組、西藏佛學組、佛學資訊組)
不對外開放
◆如何使用圖資館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早上8點∼下午5點(國定例假日閉館)
開放對象:以法鼓山教育園區師生及專職員工為主,校外人士憑身分證、園區訪客證等換取臨時閱覽證入館參閱,但不開放外借服務。
使用須知:限於館內閱覽的資料包括二樓參考工具書、新書展示架及藏經區,以及三樓期刊報紙區、四樓多媒體視聽資料。資料均可在館內影印,但需遵守智慧財產權規定。
§ 將您的記憶,化為所有人的記憶 §

  為紀念2005年法鼓山大殿落成暨法鼓元年,法鼓文化將規畫一本紀念攝影集,藉由一幅幅的照片來敘述法鼓山開創、發展的歷史,及東初老人和聖嚴師父篳路藍履、努力不懈的精神。從農禪寺到法鼓山,從台灣到紐約,從理念推動到救護關懷,點點滴滴,將藉由照片鉅細彌遺的娓娓道來。這除了是法鼓山的歷史記錄,也將是台灣佛教的歷史記錄。
  由於許多早期照片皆已散佚,因此,我們需要各位菩薩的協助,若您手上有一些東初老人、聖嚴師父、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甚至法鼓山早期的照片或幻燈片,敬請不吝提供,成就我們完成這一計畫。

(1)格式:照片、幻燈片。
(2)內容:東初老人、聖嚴師父、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法鼓山等相關的人、事、物、活動等,時間從民國三十八年至今。
(3)照片經採用即贈「旅人日誌」活頁筆記本一冊。
(4)連絡人:法鼓文化叢書部陳重光
電話:02-28934646轉219
地址:台北市大業路260號6樓
E-mail:edit@ddc.com.tw

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前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