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不開朗就是苦,心境豁達就能轉苦為樂。

佛學的基本觀念

諸位一定聽過「苦」這個名詞。苦的觀念,許多人會誤解它,認為人世間,並不是苦海無邊;而佛教大概是用消極的、失望的、苦難的立場來看人生。事實上,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苦」是積極的,知道人生是苦並不是壞事;能夠理解到人生是苦,才會有激發智慧的機會。因為苦,所以人們要追求;追求歡樂、幸福,希望得到安全的保障。而歡樂的根本就是從苦的立場出現,那麼,苦的根本又是什麼呢?是我們的身體,以及圍繞著身體環境所產生之心理反應,並不一定是身體上發生問題,或是物質條件差,而是心理上的不滿足,對他人怨恨、仇視、妒嫉等。

譬如說,這次威爾斯的禪七道場環境很差,如同回到了人類祖先的原始生活。沒有電燈、電話、自來水之設備,晚上睡的是帳篷,喝的是澗中的水;連洗澡、洗臉、漱口都在那條山澗裡;最苦的是,不知道到哪裡去上廁所。記得去中國大陸時,好幾次就是在野外方便,但是,這次有十二位女眾,總不能讓她們也在野外方便或洗澡;幸好,還有二間簡陋得裡外都看得見的廁所。外邊的地面上都是碎石泥濘,下雨時,必須穿著高筒雨鞋才能出門。

禪七期間,大部分的時間是在修行及工作,睡眠時間極少,參加此次禪修活動的人,雖然都是來自英國上層社會人士,家庭環境都不錯;但是,在這樣的生活情形下,大家還是過得非常快樂。由此可知,艱苦的物質環境並不就是苦,而是看你如何享受生活、運用環境,就可轉苦為樂。

如何轉苦為樂呢?那就必須用佛法的智慧來幫助我們。首先,要了解身體是苦的根本,如果我們所感受到的苦及煩惱要得到解脫,必須用我們的身體及生命,從思想觀念上的疏導及修行生活方式上來改進。佛經裡有一部很短的經叫《心經》,前面有幾句話非常重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就是智慧;我們用佛及菩薩的甚深智慧來幫助我們處理問題,漸漸地,就能開發出智慧來,此時即是禪宗所謂的開悟。

《心經》所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即為構成人生命的五個元素,它分為物質及精神兩個部分。屬於物質部分的色身及精神部分的心理活動相加起來,構成一個「我」。生命的本身,天天都在變化,身體在變,心理、觀念都隨人生的學習和經驗在變,人格也不斷在成長、在變化。如果把構成生命的五個條件分析以後,那麼,「我」也不存在,因為它不是真實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是空的,這個就是《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

但是,我們的生命太可貴了,一般人無法接受生活的存在是空的、是假的觀念,甚至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消極;如果,什麼都是假的,那麼,生命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在佛法來講,生活的過程雖是假的,因果的關係卻是有的。佛為什麼說人生是苦呢?因為對自我的安全感及信心不夠,未來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只是認為環境有問題,困擾也是他人給的,而不知道這些問題,是因為有「自我」而產生的。因此,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從自我建立的改善及心理觀念之轉變,才能得到解脫;解脫之後,不但自己的苦沒有了,而且還能幫助他人解決苦難。就像解脫之後的佛,還在不斷地度眾生。古代以來,有許多的菩薩、高僧、大居士們,已經離苦得樂,但是,他們仍然努力地在奉獻、在度眾生。

佛教的基本觀念是苦、空、無常、無我。能夠知道苦是事實,而生命的本身是無常的現象,它不是永恆的、不是永遠不變的;因此,我們何必要在一種虛幻的安定感或不滿之中去追求呢?不但使自己麻煩,也增加他人的困擾。如果我們用佛的智慧了解了這點之後,那麼,會出現一種無我的觀念:我是沒有的、不存在的。諸位可能會誤解,反正是無常的、空的,那麼,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需要有社會的各種教育文化、政治法律、福利設施、健康衛生等設備。這是錯誤的。心理上沒有安全,但是,仍要依我們的知識及能力,以佛法的智慧與慈悲,使自己的煩惱減少,智慧增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