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聖嚴法師曾說:「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

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是以務實、奉獻為本懷,透過正規教育的養成,造就研究、教學、弘法、專業服務領域裡,引導大眾、啟迪觀念的各種專門人才。大學院教育具有急切性、需要性、前瞻性,且是以穩健務實的步伐進行,為法鼓山大普化教育與大關懷教育的根基和發源點。

大學院教育共有四個單位,包括1985年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教育部核准籌設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正式成立的僧伽大學,以及2007年奉教育部核准設立法鼓佛教學院,為全國第一所單一宗教研修學院。其中,法鼓佛教學院已於2014年經由教育部核准與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為法鼓文理學院。大學院教育具有先進新穎的教學設施、傑出的國際性師資、優秀的學生素質、國際化的教學氛圍等特色,各單位秉承創辦人聖嚴法師「以大學院教育為佛教、為社會,培育宗教、人文、社會等各層次人才」的理想,透過學校教育、推廣教育、學術研討、國際交流以及跨領域的交流合作等種種方法,致力於學生專業智能的培育,開拓學生的寬廣視野,回應高等教育的時代需求,並具體實踐法鼓山心靈環保的核心主軸。


法鼓山僧伽大學

漢傳佛教宗教師的搖籃

法鼓山僧伽大學是由國際知名禪師--聖嚴法師於西元2001年所創辦。以弘揚漢傳禪佛教的精萃為著手處,孕育推動人間淨土的舵手為理念。

僧伽大學的學制,包括了四年制的佛學系及六年制的禪學系。學習內容以戒、定、慧三學為基礎,依聞、思、修三慧為階梯,以出離心及菩提心為根本,以發揚法鼓宗風之禪法為責志,培養具有國際觀,悲智具足之宗教師。


本校學生秉持校訓「悲、智、和、敬」的精神——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以荷擔弘法利生之如來家業,為佛教開展更寬廣的格局與氣度。


中華佛學研究所

立足中華 放眼世界—

本所創辦人聖嚴法師一生戮力於漢傳佛教教育之深耕,秉持「今日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的悲心與弘願,於1985年假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立本所,以培育佛教高水準的教育、弘化人才及健全佛教的教育體制為目標。經過二十餘年努力,於2007年正式獲教育部核准設立「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因此中華佛學研究所將培養人才的教育工作,交由「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現稱法鼓文理學院)續辦,本所則逐步回歸學術研究與出版交流的任務。


近年本所發行之出版品,有《中華佛學學報》、《中華佛學研究》兩種學術論文期刊;叢書類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漢傳佛教論叢》兩種學術研究書籍,以及《漢傳佛教典籍叢刊》系列的校註出版。翻譯方面除《漢傳佛教譯叢》外,亦執行《新亞洲佛教史》十五冊之中譯計畫,及《法鼓全集》之英、日文翻譯專案。本所不定期舉辦以漢傳佛教為主題的學術會議,並將精選論文收錄於《佛學會議論文彙編》。


培育研究漢傳佛教人才方面,本所規劃博碩士英文論文獎學金,延聘研究漢傳佛教議題之博士後人員,策畫接受申請三個月至一年的短期研究漢傳佛教之學者等。本所亦支持與漢傳佛教相關的數位專案研究,期能運用資訊科技弘揚佛法,貢獻本所之薄力。


法鼓文理學院

心靈環保博雅之道—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價值,依博雅精神厚植生命底蘊,化悲智和敬入養成訓緬,承創辦人期許而辦的一所「不一樣的大學」,亦即「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以佛法為根柢,透過佛教學系學、碩、博班,建構佛教教育之基礎、深化與學術實踐並重之道。透過深刻反思與觀照,安頓自他身心,落實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之全人與終身學習歷程。以社會關懷為標的,開出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碩士學程的跨領域實踐面向。遊心於禪、學習於殿堂、自在於生活、國際學習平台開拓多元視野、書苑日常體會禪悅法喜,以境教化育人間淨土的當下呈顯。以精緻的大學院教育,做為養成大普化、大關懷教育的種籽學習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