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參加法鼓山新加坡護法會所舉辦的第一次禪七

法鼓山新加坡護法會所舉辦第一次禪七,籌備多月後,終於2012年9月29日在新加坡光明山普覺禪寺的藥師殿登場了。所有學員都在這一天“報到”,整齊有序的在義工菩薩的帶領下進入寮房,準備開始為期七天的禪修。照著規定,安靜地將簡單的行李安放在自己的床位。晚上,進入大殿聽果理法師簡單清楚的為我們介紹禪堂儀規及流程;一切是井然有序、清楚明白,心中的緊張和疑惑,剎那間得到暫時的安撫。由於這是第一次參加禪修,不要說“規矩”了,只能用“陌生”可形容當時的心境。想想真的佩服自己,只因同學菩薩的鼓勵,不問自己的程度,就報名參加了。聽說學員們中,不乏許多亦是“初體驗者”之後發生了不少的笑話。在最後一天大堂的分享中實話實說,道盡了繼“惶恐”之後的喜悅與感動……超難得的體驗。


莊嚴的藥師殿,如來金身坐姿,手捧七寶塔,巍巍莪莪疊立中央,“選佛場”也經由義工菩薩們鋪排的妥妥噹噹,由台中寶雲寺遠道而來的監院果理法師及果雲法師,維那常朗法師,帶領我們進入中階止觀的修學法門。整個環境的因緣是那麼具足,使得學員們安詳而自在,這也許就是禪堂的感染力吧!非常感恩法師“辛苦”的慈悲指導,對我們這些參差不齊的學員軟硬兼施;雖然呵護備至,但在教學的掌握上沒有放鬆,在過程中也看狀況,手下留情的不致讓我們倒下,鬆緊拿捏的恰到好處,這能不說是有經驗的禪師,善巧方便的功力嗎?

體會到禪堂的莊嚴,一改平時的個性,絕對要認真的看待此次殊勝的因緣,不可馬虎。便告誡自己要把握機會努力學習,實踐四弘誓願之“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心。即使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好在除了原本相識的幾位學員外,彼此能以和樂的容貌,如禮行儀的落實在行、住、坐、臥中,非常融洽,這樣的氛圍令人身心愉快。


清晨5點打板,大眾魚貫梳洗後,5點30分在禪堂開始八式動禪。那沉穩的口令~體驗放鬆的感覺,體驗伸展的感覺~ 周而復始穩定的頻率,就很具有禪意,再配合著示範菩薩的引導,活力洋溢在每個動作中,達到通身舒暢的效果~ 真是美好的覺受;忙碌的都市生活已讓很多人都遺忘了簡單的健康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禪修早晚課在維那常朗法師的領眾下,悠揚的法音,無論是誦經、持咒都是那麼悅耳,彷彿一再提醒吾等佛子,應向諸佛菩薩學習慈悲、願力……如沐甘露,好感動!早、中、晚齋則由果雲法師及常朗法師帶領列隊出堂。果理法師則在一旁指導著。在面對每個境界時要收攝五根,並且清楚覺照身心,就是止觀的學習。現代都市人的身心都是很麤重的。在這樣不斷的薰習下,真的哦!每個動作都有新的感受,可能是從來沒有那麼仔細的去體會,似乎呼吸都較為順暢,甚至連食物也特別美味,那當然也要感謝義工菩薩為我們悉心所提供的準備。


禪是智慧,禪法即佛法。果理法師謙虛的說,是聖嚴師父法身在帶領我們,整個禪七一次又一次的開示:禪修的觀念及方法。法師總會為學員再詳加解釋及要領提示,時不時耳提面命。例如修行中所發生的痛、癢、麻、酸是正常的身心反應,不要在乎自然會消失;心理的反應也要捨(不執著),時時刻刻回到方法,體驗呼吸。修行決不是冷水泡石頭,有定無慧。還有“直觀”的前方便,也就是對境時不給名詞,不給形容,不比較,這些都針對我們的習性予以對治。


“禪”是一種絕對客觀的智慧,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師父也提到無念、無住、無相,就是“無我”的觀念,它不是知識、經驗或者思辨,總的來說,佛法的目的及功能,就著重於智慧的追求與開發。師父的開示內容豐富,由淺入深,在解釋《六祖壇經》之定慧品時,我覺得最經典又容易記的是“外離相,內不亂”來說明禪定。而定不離慧,慧不離定;則是說明了定慧彼此的關係,實是相輔相成,才能成就“定慧等持”。


佛法的寶貴觀念在師父白話的解釋與說明中,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明了,而不再是那深奧難以理解的教條,若是真能如實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可以成為一個自在而有智慧的人。聽聞法義的開示後,除了慚愧感恩外,覺得格外幸福~ 是什麼因緣讓我享有這麼大的福報?明明是自己受用,施予者卻那麼周全地苦口婆心要令我們受益?除了菩薩的慈悲、願力~ 眾生無邊誓願度外,我真的無法解釋。


打坐時也是狀況連連,雖然知道正確的態度,但還是經不住嗑睡來襲。尤其是上午早齋過後的那炷香,眼皮總是會自然下垂,點頭如搗蒜;因為習性使然,身心還無法馬上調整過來,感覺昏沉不已;痛苦難熬。在天人交戰中,我以無比的毅力,硬是將眼皮睜開~ 眼淚流出來後,升起一股慚愧心;我不能這樣懈怠,辜負這一切的善因緣。提起正念後,最終我克服了障礙,一切回歸平淡,不用掙扎,就是那麼自然。因為“接受”了那所謂的痛、麻、癢、累的過程後,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了。但不是說我因此就坐得很好哦,只能說比較適應罷了。

助理監香會安排學員去向法師小參,我又犯執著了。我都還是新手上路,方法都還掌握不好,更別提有什麼體驗,該問什麼,怎麼問?根本打算放棄,沒想到助理監香說還有時間剩餘,可以小參,轉了一個心念,便鼓起勇氣,向果雲法師請教,才知道自己在基本功夫“數息”上有運作不當的問題。在明白後,真替自己鬆了一口氣。若少了小參,自己在方法的操作上不完全正確,正一步一步走向盲修瞎練而不自知。這又檢視出“自以為是”的心態,差點耽誤自己,幸虧當時轉了那個念。

◎文:劉茂英
◎圖文提供:法鼓山新加坡護法會 20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