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跟自己做朋友:你可以改變生命經驗

禪修從培養發心開始,這是修行很重要的部分,我們若能覺知自己的發心,就會更了解自己。我們若自覺地培養愛、慈悲、利他的發心,便可以跟自己做朋友。而且,我們的行為所造作的業力種子絕大部分源自發心,而業力種子又會影響我們未來世的生命經驗。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內在發心─而不是在外表做給別人看─有多重要。想像一下,一個福利社會想在貧窮的社區建造一座診所而尋求捐款,一位富有的人捐了一百萬元,這個人捐款時想的是:「診所建好的時候,門廳上會有一塊匾額,上書我的大名,別人會知道我是這座診所的主要金主。」這就是他的發心。另外一個人,並不太有錢,捐了十塊錢,她想:「在這裡能蓋一座診所,真是太好了!希望每一位到診所來的人,都能把病治好,希望每一位受傷的人,都能迅速痊癒,希望他們能安住在快樂之中。」

在這個場景中,一個人捐了一百萬元,只有一個動機,另外一個人捐了十塊錢,卻有那麼不同的發心。在一般的社會中,我們會說誰是比較慷慨的人?當然是那位捐一百萬元的人!那個人會得到許多讚美,而且每個人都會說:「看他,真慷慨,真有愛心!」一般人會對他大肆讚揚,完全忽略了那位捐十塊錢的人。

然而,我們來檢視一下捐贈者的發心,誰是比較慷慨的人?當然是那位捐十塊錢的人。捐一百萬的人慷慨嗎?不算,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博得社區中的地位而捐,他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很好,別人都覺得他非常慷慨,但是從他造作的業來看,這並不是一個慷慨布施的行為,而那位沒有得到大家讚美的人才是真正慷慨的人。

在修行中,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佛法像一面鏡子,我們用來照見自己,我們心裡有什麼?我們的意圖是什麼?我們的出發點是什麼?我們修行時需要探究發心,才會改變自己,才會真正淨化心靈,所以從事心靈修行的人並不是做一些看起來很「心靈」的事,而是要真正地轉變內心。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動機,人們生活在一個自動駕駛的機械化模式裡。早上起來,吃早餐,去上班,吃午餐,下午再繼續上班,吃晚餐,念念書,看看電視,和朋友聊聊天,然後倒在床上,整天就這樣過去了!這所有行為當中的動機是什麼?人們有這麼不可思議的潛力,有聰明才智、寶貴的人身,但做每一件事的發心究竟是什麼?當然每件事都有動機,只是自己毫無覺察。人們吃早餐的時候,動機可能是:「我餓了,我要吃點好吃的東西。」然後就用那樣的動機來進食。

◎文:圖丹卻准

摘自《我該怎麼辦:49則逆轉生命的智慧》http://www.ddc.com.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