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品味孤獨的感覺

你可曾仔細咀嚼孤獨的滋味? 你可曾體會心靈平靜的甘美?
獨處時,坦然面對自己的心,好好感受那份安詳與寧謐吧!
學會找回獨處的力量,一旦不再害怕失去,你的心就昇華了。
你的內心將不再存在任何負面的行動、負面的言詞、負面的情緒。
如此,你才能洞見真理,也就是洞悉心的因果法則,體會那份豁然與自在。

──選譯自經部經典《法句經》 205


過去我們所處的環境,迫使我們不得不忍受無聊與孤獨的時光。

撥手機馬上就可以找人談話,上網就可以抒發心情、讀取回應……這在過去根本是天方夜譚。

遙遠的過去就別提了,但在我這個年代,讀中學及高中的時候,手機與電腦都還不太普遍。沒事的時候只能一個人看書、聽音樂、鬱悶地睡大頭覺而已。

有時打電話想找朋友聊天,對方可能剛好不在;又因為沒手機,必須打到對方家裡,請他家長叫他聽電話。考試期間,有的家長甚至不願讓孩子接電話。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快速、輕易地與他人交談。因為太容易了,任何隻字片語都可以迅速傳達。除了手機以外,使用電腦聊天室或推特都可以與人天南地北地交流。但說真的,這樣並不能達到真正「交心」的效果。因為雞零狗碎的話太多了,互動往往流於閒聊胡扯,下線之後反而讓人覺得更寂寞。

世人所看重的「連結與交流」,常常都是一些雜七雜八的閒扯。你真的與對方「交流」了嗎?你以為自己通過手機或網路了解對方了,其實這全是錯覺,你根本一點都不了解他。

因為彼此交流的言詞太瑣碎,反而讓人覺得更失落。

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很多閒聊交談的機會,我們在寂寞中定了心,忍耐那種孤單的感覺,那麼寂寞的痛苦也就此告終。因為我們培養出對寂寞的耐性。但是,對終日考量著與人「連結與交流」的現代人來說,孤獨與寂寥是不重要的。

因為以為自己與大家連結在一起的錯覺,使人們逐漸喪失了對孤獨的耐性。

因此,一旦孤單的時候就馬上尋求別人的安慰,想與他人「連結」。如此一來,對他人的要求與期待便與日俱增,無法滿足的時候就覺得焦躁難安。

話說至此,我想轉談另一個話題。或許大家都有過下述這種經驗吧?某天發生了一件糟糕的事,結果接下來你一整天都很倒楣,而且可以說是噩運連連。

比方說,某個女職員早上因故被同事抱怨,心裡覺得很不高興。中午到常去的餐館吃飯時,老闆多給了一些飯量,她硬撐著吃完,結果吃得太飽,肚子很不舒服。也因為如此,下午的工作狀態不是很理想。

那天晚上與男友有約,雙方說好下午再訂確切的時間。可是到了傍晚六點,他都還沒有打電話過來。等到七點左右,男友終於來電了,想約她八點見面。

這個時候,她覺得很不高興,把心中累積的不快全都宣洩而出,兩人大吵一架……。唉,今天真是倒楣啊!

嗯,這確實是很淒慘難熬的一天。但是仔細想想,如果她一開始沒有那麼焦躁的話,事情可能不會演變至這種下場。

如果她能保持冷靜的態度,在餐館即使多得了一些飯量,應該也能判斷自己該吃多少量才不會不舒服,多餘的留在盤中就可以了。因為煩躁讓她昏了頭,洩憤似地把所有食物都吃光,結果只是苦了自己。

人的心有一種習性。當憤怒的火焰在心中燃起的時候,我們內心的衝動會像是要與怒氣抗衡似地愈發壯大,這粗率的衝動也因此招致更多惡事。

因為男友來電的時間太遲,兩人大吵一架,其實也不是男友的錯。通常這個時候,一般人都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呢?他一直遲遲不決定約會的時間,表示他不重視我,所以我才會生氣……。反正,自己會生氣全是因為對方的問題。

真是這樣嗎?早在這件事發生以前,憤怒的火種業已燃起。她的心裡充塞著不快,怒氣一觸即發。在這個當下,只要出現任何不順心的事她都會勃然大怒的。如果她的心情處於正常狀態的話,男友七點才打電話、約八點見面,她最多有點不高興罷了,不會像這般怒氣沖天吧?

就算男友那天提早約見面好了,她還是可能會因為「晚餐不可口」等細故發怒,導致兩人不歡而散。

總之,她的心裡那時已設下了「憤怒」的裝置(也就是佛家說的「業」),只是發怒的對象碰巧是男友而已。換句話說,發怒的對象不一定要是男友,任何人皆可;發怒的緣由也可以是任何事情。因此,我們的世界其實並沒有和「眼前的人」連結,我們都是孤立的。

受上司所言影響而發怒、因為戀人冷淡而發怒……,我們以為我們的世界是共有的、是連結的,其實這都是我們的幻想而已。

我們的心都被自己的業禁錮,是非常孤獨的。

仔細想想,我的一天與他的一天都是獨自成立的,彼此並不相同。放寬眼界來看,這一週、這一個月、這一年、這一生……我們都各有各的人生際遇。在這時間長河中,我們只是短暫地交會而已。

這個事實乍見之下或許讓人很難接受。但若是大家能夠了解每個人都各自處於獨立的世界,即使某人做了什麼讓自己不快的事情,我們都能體察這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不快的業力在自己心裡湧動罷了。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愚昧地指責對方、攻擊對方,讓彼此可以建立圓滿和諧的關係。

請仔細檢視孤獨自我世界所隱藏的問題吧。這都是為了我們自己啊!

◎文:小池龍之介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心靈環保網路書店《 不為難自己的練習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