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熱愛土地 悲憫萬物 農耕分享隨筆

於我而言,法鼓山溫哥華道場和農耕義工Tony都不陌生,卻是在偶然下相遇9月2日的農耕分享會。緩步走向農場,遠遠地看見Tony翻閱著筆記本和 二、三十位男女老少分享農作日常,心中油然升起那一份徜徉田園的閒適自在。

解說果樹的植栽排列和修剪的距離,一一都影響著收成的數量、大小和甜度。密密麻麻的筆記本詳載實驗的數據,用來決定明年的栽種計畫。同樣面積的土地,比較栽種稻米和馬鈴薯所需的灌溉水總量,分析收成後能養活多少人口的差異,侃侃而談這些看似農業專家的經驗,殊不知會計師背景的Tony回答聽眾的提問說,都是從實做和youtube自學而來。

考量經費和維修成本,偌大的農場未設置自動灑水系統,只有架起沿著圍籬邊長長的輸水管線,仰賴義工們一株一株澆水。管線邊上每隔一段距離注滿水的鐵桶引起聽眾們的好奇,原來是提供給不時造訪的動物們飲用,如此一來也可避免動物們為了找水源破壞管線。這不禁讓我想起台灣早年的「奉茶」文化,許多人家在門口擺著茶壺和杯子,夏天冰涼的冬瓜茶和冬天溫熱的薑茶,為來往的旅人許一個方便和問候,好一個和諧的人文關懷。

「你如何分辨果樹的新枝和老枝呢?」Tony 指著現場一位小朋友說:就好像我知道你比他年長,他比你年幼。眾人皆莞爾一笑,多麼真實而巧妙的回答。

也許你還未曾來過溫哥華道場,也許你常常來道場卻很少或從來不曾走進後面的農場。如果有一天,你和我一樣巧遇農耕義工們的身影,不妨駐足片刻,靜靜地感受以虛空為畫布,揮灑山川草木,點綴蟲鳴鳥叫,然後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作品中,也化作角落裡的一個身影。

◎文、圖: 法鼓山溫哥華道場提供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