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江明修(左起)、中央大學沈建文、臺灣師範大學鄭勝分等學者,分享社會企業學術與實務經驗,論壇中交流面向多元,互動熱烈。(吳嘉峯 攝)
|
省思社會價值 共創影響力
法鼓文理學院、人基會合辦社會企業論壇 學術和實務交流熱烈
【黃佳卿/臺北報導】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帶動創造社會價值的省思,四月三十日,法鼓文理學院、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合辦「社會價值與社會企業影響力論壇」,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近三百位與會人士共思社會企業核心價值、影響現況與趨勢,學術與實務多面向交流,互動格外熱烈。
開幕式上,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致詞表示,法鼓山提倡「心五四」與「心六倫」運動,融貫四攝、六度的核心要旨,對於社會價值有重要提醒;而二十一世紀新興的社會企業,自發承擔為世人解決問題的使命,與菩薩道有相應之處。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發表專題演講「心靈環保與社會價值」,以博學雅健的生活型態與銀光經濟為例,提出法鼓山「心靈環保」理念、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悲禪修與腦神經科學研究等,都可以內化與擴充「社會價值」的意義,對於尚在啟蒙階段的臺灣社企,更能創造自利利人的行動實踐。
當天論壇進行四場論文發表、二場實務對談,就「社會價值」、「社會影響力」兩大主軸,探討社企定義、個案研究、管理倫理、籌資途徑、影響力評估等主題。靜宜大學吳成豐教授以里仁公司與諾樂犛牛織品手工作坊(Norlha)為研究個案,探討兩家社企同具佛教背景,在法令未周延、起步晚等情形下,開創華人社企發展的有利模式,並提出法鼓文化致力心靈教育,「由心出發」解決社會問題,亦具備社企特質。
弘毅影響力投資平台主任徐啟智,介紹韓國從國家層級來推動社企發展,有效解決經濟危機後,伴隨而來的大量失業人口問題,對即將面臨逾一千萬人失業的中國大陸而言,值得借鑑。
實務對談由光原、臺灣好夥伴、臺灣尤努斯基金會等社企參與。心六倫宣講團團長林知美介紹人基會「心藍海策略」,將禪法觀念導入企業管理,提昇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自覺,創造共享價值。
以「慈悲的資本主義者」自許的光原社會企業,由董事長王鵬超分享以有機耕種、公平交易的方式,支持部落農業,提高原鄉青年返鄉就業的意願,完成傳承部落文化的願景。臺灣公益CEO協會祕書長林淑娥分享推動「待用行膳箱」活動,透過在地綠色消費的力量建立食安觀念,並且實現對弱勢與邊緣家庭的關懷,深得與會者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