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11期 2015.11.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迎接法鼓山園區落成開山十週年,僧眾參加「承先啟後——行腳走師道」,從法鼓山徒步行腳三十公里,回到發源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 (李東陽 攝)

開山10週年 行腳走師道

從法鼓山回文化館溯源尋根 老、中、青三代僧眾接力踏實向前

▲老、中、青三代僧眾彼此護念扶持,穿越古道,走過重重阻礙。(釋常真 攝)

【陳玫娟/臺北報導】十年前,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區落成開山;十年後同一天,六十二位僧團法師與五十四位內外護義工,循著創辦人聖嚴師父的來時路,溯源而上,從金山法鼓山園區出發,翻山越嶺,穿越古道,行腳三十公里,歷經十三個小時,回到祖庭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禮祖發願,繼起傳承法鼓山理念的願心和願力。

「我們尋根的目的,是為了飲水思源。」清晨四點半,所有僧眾齊聚祈願觀音殿,聆聽聖嚴師父的錄音開示,回憶當年文化館艱辛的創建過程,更加提起承先啟後、繼承師志的願心。持誦〈大悲咒〉、發願後,隨即走入尚未破曉的天色中,以行禪方式,朝目的地前進。

陰雨中,僧眾頂著漸漸透亮的天光,行經田園小徑,逐步走進叢林密布的八煙古道和魚路古道。原本平坦易行的柏油路,變成由石板、碎石、泥沙鋪成的古道,蜿蜒崎嶇的過程,讓人體會前人開山闢路的艱辛。由於八月蘇迪勒颱風襲臺,途中有斷木阻擋去路;渡河時,溪中石塊也因大水沖刷流失,老、中、青三代僧眾彼此護念扶持,走過重重阻礙。抱著堅持到底的願力,傍晚六時,終於走回文化館。

「法鼓山園區已經建設好,但法鼓山不等於建築。」大眾齊集三樓祖堂,聆聽聖嚴師父於法鼓山落成後的開示影片。師父提到硬體建築會損壞,但法鼓山最重要的是理念,「只要有人實踐、有人宣揚法鼓山的理念,那法鼓山就是存在的。」法鼓山的理念、方向不能改變,但推廣作法需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師父期勉眾人,時時刻刻把法鼓山理念當成自己的生命來實踐。

文化館監院果諦法師特別以往年圍爐時,圓桌吃火鍋的方式,讓大眾回味當年與師父一同禮祖辭歲的溫馨法喜。戒長的果顯法師分享:「祖師大德就是這樣一路走來,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條路,要靠自己去走。」感念祖師的代代堅持;「佛道長遠,一朝難辦。」常遂法師表示回到文化館,深刻感受信念就是一步一步去實踐,最終一定會到達;來自新加坡的演同行者分享,行腳途中原本看得到山路,突然一陣霧起,路不見了,「看見前方的法師們堅毅地走著,便知道路就在那裡,感到很安心。」

(園區落成開山十週年相關報導,請見焦點報導

.............................................................................................................................................................................................

溫哥華道場 UBC大學 合辦佛學研討會

▲東京大學下田正弘教授提出建立電子人文,建構多元化、國際性佛學研究平臺的重要性。(溫哥華道場 提供)

【沈麗文/溫哥華報導】溫哥華道場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東亞宗教系,十月四、五日共同以「紙本、刻本、數位網路空間:探討多媒體、跨領域的佛學全球網絡前景」為主題,舉辦學術研討會。四日在溫哥華道場開幕並舉辦兩場主題演講,十月五日於UBC大學進行十三場研究發表會。

這次的法緣可溯及一九九四年,聖嚴師父初訪溫哥華,受邀至UBC大學校長府邸,並致贈一套《法鼓全集》。

四日,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系教授巴瑞特(T. H. Barrett)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下田正弘(Masahiro Shimoda)在溫哥華道場發表主題演講,共有一○八位聽眾與會,包括來自歐、亞、北美的二十三位學者。

巴瑞特以「木刻本:印刷和手抄本的言外之音」為題,指出以宮廷或寺廟之力編纂的藏經,難免經過選擇;二十世紀初用來當做數位文本基礎的版本,也未收錄早期文獻之外的史料,有遺珠之憾。目前西方對東亞木刻的認識只在收藏文物,而非史料,巴瑞特希望喚起學界重視這些未收錄在典籍中的木刻版史料。

下田正弘主講「建立電子人文、多元化佛學研究資料庫的重要性」,他舉證表示,人文研究範疇不應局限於地域文化,應提昇至全球視野。這是人文學科的新篇章,「現代人文學」(Modern Humanities)的時代已經來臨。

佛學龐大的知識體系,若沒有新科技媒介和新人文形式(電子人文)很難適當整合。下田正弘提出以東方豐厚的人文,結合西方電子資料庫治學方法 ,建構一個國際性佛學研究平臺,將佛法更有效、如實地傳給下一代。

.............................................................................................................................................................................................

全球信眾大會 分享法鼓山

護法義工齊聚培訓 發願做「行動的法鼓山」

▲義工們將手中寫滿祝福語的小盆栽,轉贈給不同的人,透過層層善緣的分享,讓祝福加倍,無限流轉。 (林何臻 攝)

【林何臻/臺北報導】「我們一起發願,成為『行動的法鼓山』!」迎接各地信眾於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一日回到法鼓山園區參與全球信眾大會,護法總會於十月十八日舉辦第二場護法義工培訓,由弘化發展專案召集人果慨法師透過視訊連線,帶領雲來寺、寶雲寺、臺南分院和紫雲寺的護法悅眾,學習以觀音法門來利益他人,做觀音菩薩的化身。

在「觀音法門」課程裡,果慨法師藉《大悲心陀羅尼經》千光王靜住如來為觀音菩薩說〈大悲咒〉後,觀音菩薩發願「如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的因緣,鼓勵義工虔心修行觀音法門,「念觀音、求觀音」之餘,更要「學觀音、做觀音」,找到「手眼」的著力點,並將自身的成長與法喜分享出去。

最受歡迎的「植栽轉贈」單元中,學員們將第一次培訓後帶回種植的香草盆栽排在桌上,看見種子在不同因緣下,變化出多種形貌;大眾接著在祝福卡上寫下祈願,掛在盆栽上,一一轉贈給其他學員。短短五分鐘內,每個人都親手送出多個盆栽與祝福,如同觀世音菩薩廣施無畏,讓善願在布施和隨喜中不斷流轉。

文山區的陳秀珠分享,原本僅抱著多認識別人的念頭,將盆栽送出去,沒想到竟能傳到二十多人手上。原來布施不代表失去,經由層層流轉,善緣反而加倍。海山區的黃彩菱雖無盆栽可送,改以卡片和握手替代,同樣收到滿滿的祝福和感動。還有學員在卡片上留白,祝福眾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獲得全場掌聲。帶著滿滿的信心與能量,義工們祈願在信眾大會期間,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四眾弟子奉獻服務。

全球信眾大會適值法鼓山園區啟用十週年,開山紀念館部分展區也特別換上新展,並規畫「心靈郵局」,邀請大眾在此寫下自省與祝福;法鼓文理學院也在「大願•校史館」展出建校故事、師父墨迹和相關文物,讓重返源頭的四眾弟子,領略聖嚴師父從發願到實踐的生命歷程,回顧法脈傳承,沐浴觀音慈恩,汲取活水再出發。

............................................................................................................................................................................................

馬來西亞 新加坡跨國攜手 普照寺首辦禪七

▲馬來西亞道場、新加坡護法會首度攜手在普照寺舉辦初階禪七,禪眾在動靜之中體驗安定身心的方法。 (王致祥 攝)

【梁演林/馬來西亞報導】馬來西亞道場與新加坡護法會,九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在柔佛州居鑾縣普照寺,首次合辦一場跨國初階禪七。這次初階禪七為普照寺七月啟用後首度舉辦的禪修活動,共有九十一位學員,在這宏偉壯觀的新道場耕耘心田,其中三十四人來自新加坡,還有一位學員遠從香港而來。

禪七由僧團常參法師擔任總護,常應法師、果徹法師擔任男、女眾小參法師,常禮法師任監香。禪眾在坐禪、立禪、臥禪、八式動禪、早晚課、經行、拜佛、瑜伽運動、聆聽開示、出坡等動靜活動之中,用方法清楚觀照、放鬆身心,體驗、再體驗;不管好壞順逆,如實體驗。

當禪眾因打坐而腿痛、痠、麻、癢,因外在環境不順己心,因觀念跟方法使不上力而煩躁不安時,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總能適時地點撥禪眾的苦惱,猶如清涼的甘露法水,令聞者身心清涼,法喜充滿。

「一時一事、一事一時。」總護常參法師時時叮嚀,令禪眾印象深刻,法師不時地巡香,調整學員的坐姿,並引導學員禪修的觀念跟方法,包括提醒入靜的運動、七支坐法、止靜、出靜的按摩方法,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念交給方法,時時放鬆身心。

禪眾在這次的禪七期間,或從身體的覺受中看到自己的緊張,或從經行中照見自己的習性,或從出坡中發現自己內心的不平,或從聖嚴師父的開示中,懂得調整自己的觀念,點點滴滴學習幫助安定身心的方法。

.............................................................................................................................................................................................

法鼓文理學院、寶雲寺 入圍臺灣建築獎

繼齋明寺、農禪寺建築陸續獲獎之後,法鼓文理學院與臺中寶雲寺,也於十月八日雙雙入圍二○一五年臺灣建築獎,評審從二○一件作品中選出九件入圍作品,將於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一日實地踏勘後,決選出首獎。

法鼓文理學院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以聖嚴師父期許的「本來面目」精神為依歸,延續法鼓山園區建築特色,綜合大樓順應山坡地勢而建,以一千五百九十道踏階,串連起三座高低不同空間。每間教室皆大面開窗引進光源,一窗一景,可遠眺山林景色。大願橋連接兩處教學區,設計極簡卻頗富詩意。禪悅書苑由七棟建築結合成院落式空間,中庭景觀以水為設計元素;學生運動及校園禪修場地的「揚生館」,室內以雙面對開的大窗,配合天窗引入自然風。建築牆面上有幾處推出的陽臺,可供聽溪、觀瀑、放鬆。文理學院還入圍二○一五WAF世界建築節獎(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Award)決選。

寶雲寺由建築師黃明威設計,將傳統寺院的意象,以現代手法創新呈現,室內各樓層採無柱空間設計,融入佛法「空」的意涵,同時保持簡單、靈活運用的特色,體現禪宗精神;此外,融合戶外光線、都會窗景的動靜變化,在靜默中引人沉澱心靈,是都會民眾安定身心的一方清涼地。

(文/編輯室•圖/王傳宏、 寶雲寺 提供)

▲法鼓文理學院

▲寶雲寺)

............................................................................................................................................................................................

APP上架囉

《法鼓》雜誌Android版APP上架了。現在,打開手機就能隨時閱覽《法鼓》雜誌各版內容,掌握最新共修活動。《法鼓》雜誌APP可調整字體大小,也能輕鬆分享到其他社群網站或即時通訊軟體。

關心法鼓山大小事的您,下載了嗎?請掃描下方QR-Code或上Google Play搜尋「法鼓雜誌」。

............................................................................................................................................................................................

下載>>法鼓雜誌第311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
 


開山10週年 行腳走師道


溫哥華道場 UBC大學 合辦佛學研討會


全球信眾大會 分享法鼓山


馬來西亞 新加坡跨國攜手 普照寺首辦禪七

法鼓文理學院、寶雲寺 入圍臺灣建築獎

法鼓雜誌APP上架囉

下載法鼓雜誌第311期PDF電子報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