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 發芽了!
二○一四年聖嚴教育基金會「兒童生活教育寫畫創作活動」獲獎作品揭曉了。
童言童語的文字、生動逗趣的繪畫,處處展現小朋友對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省思,
本期分享作文、繪畫選錄作品,邀您為孩子們的成長喝采。
珍惜食物,助貧童遠離飢餓
◎王毓君(雲林縣.僑美國小)

|
新住民之子
◎李彗芸(雲林縣.土庫國小)
我的媽媽是一個新住民,她從偏遠的越南隻身嫁來臺灣,跟我爸爸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生下了我和兩個弟弟。
媽媽初到臺灣,努力學會了國語,漸漸適應了臺灣的風俗民情,偶爾也因為文化差異帶來一些爭執、衝突,但她還是把我和弟弟養得頭好壯壯。今年暑假,爸爸帶我們回到媽媽的故鄉,我心中充滿了期待,不只替媽媽感到高興,也很希望看看自己遠方的親人。
我們搭了飛機到外婆家,外公外婆還有一些親戚早就在等我們了,他們講著我不懂的語言,但我卻感覺到他們的快樂氣氛。我們一起吃了豐盛的團圓飯,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越南菜,而且我發現越南菜都偏酸,但很好吃。
飯後我們去逛街,爸爸挑了很多玩具和一些衣服給我,上面有很炫麗的色彩與花的圖案,我看到越南女生們的穿著打扮都很華麗,手上塗了指甲油還有鑲飾,戴了耳環和項鍊跟會發出叮叮聲音的手環,男生們的穿著就較為普通,我還看見類似臺灣的旗袍與斗笠,媽媽告訴我那是越南的傳統服飾,原來臺灣和越南也有相似的地方。
我在越南生活了一個多月,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但我必須回到臺灣的家。對我來說,有兩個家,有許多不同人的愛,我很幸福,但也更依依不捨。我更覺得不論是越南還是臺灣都是一樣的,我要向媽媽學習越南話,再去越南時就能與他們聊天,我雖然是新住民之子,可是我卻感到萬分榮耀,也希望大家能多包容,讓跨國界的愛發揚光大。
送蛋糕到醫院為越南同學慶生
◎薛嘉慧(嘉義市.宣信國小)

|
愛的接力大賽
◎林和謙(新北市.康橋國小)

|
我長大了
◎許捷恩(澎湖縣.中屯國小)
記得以前爸爸和我在同一間學校上班、上課,每天早上爸爸都會直接把我抱下床,幫我穿好衣服、拿好早餐,然後再把我載到學校,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只要我忘了帶文具用品,或是忘了簽名,找爸爸求救準沒錯。爸爸說那時我還小、不懂事,所以很多事都需要他的幫忙。
現在,因為爸爸被調派到離島服務,所以我和爸爸不在同一所學校,我也不能再像《魔鬼夏令營》裡的丁丁一樣,繼續過著大少爺般的生活。回想起來,自己以前真的很像丁丁,認為爸爸對我的幫助都是應該的,簡直把爸爸當僕人使用,其實那些事我都可以自己做,例如:自己設鬧鐘起床、穿衣服、背書包等,我也可以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
媽媽和老師為了讓我改掉少爺病,不再繼續當迷糊蟲,現在很多事情都讓我學著自己安排、自己做,做得不好也要自己負責,並勇於改過,經過不斷練習,現在我為了怕遲到,會每天早睡早起,睡前先整理好書包,確認該完成的事……,我覺得自己做得愈來愈棒,也愈來愈有自信,漸漸要擺脫少爺病了。
雖然,大家都說爸爸太寵我了,但是,我知道爸爸疼愛我的用心,所以我要感謝爸爸讓我健康、快樂的長大,也要謝謝媽媽、老師讓我更獨立、勇敢。
需要與想要
◎葉宣宏(新北市.竹林國小)
參加超商的集點換購活動,是「想要」換購的商品,還是「需要」換購的商品?去吃到飽餐廳,大家都拚命吃,是「想要」吃回來,還是真的「需要」吃那麼多?想要和需要僅僅是一線之隔,有時想要的,往往不見得真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我想要」當開頭,而非用「我需要」。為什麼呢?因為在滿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就會開始「想要」了,而「想要」卻是無窮無盡的欲望,那跟「我需要」是不同的,「我需要」是不管任何情形下,你都必須用到它,就跟空氣、陽光、水一樣,缺一不可。
「想要」是打從心底發出,想得到那種東西的渴望,使心中的欲望得到滿足,可惜那種滿足並不能維持太久,另一個「想要」又開始蠢蠢欲動,周而復始。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是很快樂,然而得不到時卻十分痛苦,感覺生活中總是有許多東西想要卻無法得到?但是真的有認真想過需要這樣東西嗎?有句說得好:「現代人想要的總是比需要的多」。
聖嚴法師說過:「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東西真的不是很多,想要的東西卻是非常多。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從「心靈環保」出發,增強對任何東西「想要」的免疫力;一方面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需要」,就可能化解對想要的欲望,才活得快樂,活得自在,而不會迷失在追求「想要」的遊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