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01期 2015.01.01 出刊
 
要聞 2014大悲心水陸法會特別報導(1) (2)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護法關懷 

▲二○一四年大悲心水陸法會持續透過數位網路,將壇場無限延伸,體現「佛國淨土,即在眼前。」 (吳嘉峯 攝)

水陸共修 淨土在眼前

全球40多國15萬人次參與 家家成道場

【許翠谷/金山報導】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傍晚,大悲心水陸法會送聖會場上,透過視訊連線,全球數萬信眾齊心持誦「阿彌陀佛」聖號;送聖動畫中,四聖六凡化為點點星光,從法會現場迎向極樂淨土,諸佛菩薩祝福下,金黃色光芒遍灑法鼓山及現場每個人。

「佛國淨土,即在眼前!」率領僧團法師及信眾圓滿送聖法儀後,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感恩與會的法師、信眾及義工,以清淨、平等、歡喜的心念,共同成就莊嚴殊勝的法會,並以「大悲水陸殊勝行,誠敬唱誦精進行。拜懺功德清淨行,感恩報恩福慧行」等〈大悲水陸法會行〉做為祝福。

共修的法喜,不只在法鼓山園區,本屆持續透過數位科技,使壇場無限延伸。八天來,透過網路線上共修的信眾,分布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共十五萬人次,雲端祈福牌位更多達八十多萬筆。其中視訊連線的「分處網路共修」獲得廣大回響,包括: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以及全臺各地分院、辦事處等三十二個據點。此外,本屆還創新以QR code報到系統、法會APP應用程式等,接引信眾參與勝會。

水陸法會邁入第八年,秉持創辦人聖嚴師父的教法,延續清淨、簡約、環保的理念,而每年海內外義工踴躍承擔各項工作,更是法會最動人的特色。法會開始前半年,各組義工便投入前置作業;法會期間,從早到晚,造辦大眾飲食、壇場內外維護、接待引導、車輛指揮調度,乃至圓滿後的普請,無論工作內容為何,義工就像觀音菩薩,慈悲柔軟、有求必應,時時照顧大眾身心。許多與會信眾紛紛表示:萬行菩薩就像一部經書,開示著慈、悲、喜、捨的精神。

「水陸法會不只是誦經、拜懺,更是揉合教育與關懷的一場修行。」水陸法會研究推廣專案總召集人果慨法師分享,美國新澤西州分會在每天瑜伽焰口法會後,將贊普的飲食分送遊民和公益團體,小小舉動將水陸法會「上供諸佛,下施眾生」的精神,內化為生命養分,從而回到生活中,關懷身邊的人,體現了佛國淨土即在眼前,人間淨土即在眼前。(更多內容請見2014大悲心水陸法會特別報導)

.............................................................................................................................................................................................

方丈和尚新加坡分享「轉念」

▲方丈和尚於新加坡德明中學,與八百多位當地聽眾分享「轉念,世界跟著改變」,表示凡事正面解讀、逆向思考,自然煩惱減少、智慧增長。(隨行小組 提供)

【高德慧/新加坡報導】「心念轉為正念,希望光明無限;心念化為淨念,當下淨土照見。」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晚上,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於新加坡德明中學,與近八百位當地聽眾分享「轉念,世界跟著改變」,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夫人陳子玲、文化部長莊日昆等貴賓都到場聆聽。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方丈和尚表示,宇宙整體的現象,都是出自「心」的力量,心受到環境誘惑或刺激,而有了貪、瞋、癡等煩惱。因此,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理念,運用佛法、禪法來保持心靈的純淨與安定,平衡心理及人格的發展,也就是《維摩詰經》所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但人往往付出多少,就想得到多少,把快樂幸福寄託在他人身上,一旦不如預期,便會失望難過。方丈和尚表示,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名利的大小、多少,而是來自內心的知足少欲。遇到逆境的時候,少一些無意義的情緒,便能少製造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減少內心的苦難,也同時增長智慧和福報。透過不斷地學習、奉獻,找到生命的意義,成就他人,也成長自己。

「開發佛性,提起覺性,轉化個性,淡化習性,淨化心性,回歸自性。」方丈和尚以〈調心轉化光明語〉與聽眾共勉,並表示人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高度」,有好的個性,才會有好的命運,凡事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坦然面對、接受各種順逆境,自然煩惱減少、智慧增長。

現場聽眾高奎生表示,方丈和尚的演講幽默有智慧,充滿了正向能量,尤其提到聖嚴師父曾說:「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人生要在和諧之中求發展,又在努力中見其希望。」讓他對佛法與人生,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 (更多方丈和尚新加坡關懷行內容,請見護法關懷)

.............................................................................................................................................................................................

臺中法華智慧講座第五場 感恩與發願 跨越生老病死

▲法鼓山僧大副院長常寬法師(左二)、成大教授趙可式(左一)、醫師潘文中(右二)對談「藥不藥美好人生」。右一為主持人陳月卿。 (臺中分院 提供)

【陳逸慧/臺中報導】生老病死,是生命自然過程;身體病了,若能運用佛法觀念去面對、接受、處理、放下,同樣可以活得美好自在。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臺中市政府集會堂展開的「法華智慧系列講座」第五場「藥不藥美好人生」,邀請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常寬法師、前國軍松山醫院副院長潘文中醫師、「臺灣安寧醫療之母」趙可式博士,透過主持人陳月卿引談,分享在醫療、病人、照護者之間不同角色的體會。

醫治無數病人、經常出國義診的潘文中醫師,被確診罹患「小腦萎縮症」,身體動作不協調,以及旁人誤解,讓他深受挫折。過去是幫助別人,如今變成需要別人幫忙,自我調整後的他,將病苦化為人生的加分。「生病前是醫師,看多了死亡;生病後停下腳步反思自己,有生必有死,生死之間,如何活出絕妙人生?」潘文中體會到人生要做的事,就是做好自己,時時知足、感恩、惜福,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

致力推動安寧療護的趙可式,本身也是癌症患者,回想醫師告知她罹癌時,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不會是我?」沒有恐懼,而是反省自己不正常的生活型態、工作壓力,導致身體患病。她說生病給了她三個「禮物」:調整生活、價值觀,以及每天過「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信仰天主教的她,談到宗教對臨終病人及家屬的正面影響,尤其聖嚴師父、單國璽樞機主教將信仰融入生命,歡喜面對生死,讓她學到死亡前要準備的,是功德和智慧資糧。

曾擔任師父侍者的常寬法師,談到俗家父親、法身父親都是罹癌往生,讓他上了二場生命教育課。法師提到曾問師父,如何看待自己生病?師父告訴他:「以感恩心接受,以報恩心付出。」他觀察師父更是「以平常心面對」,對身上病痛總是幽默以對,讓周圍的人也都釋懷。他從師父身上學到,面對死亡,除了感恩、祝福,還要發願,「發願是擴散的、無窮的,而不只聚焦自己。」

法師的分享,立即獲得回響,潘文中醫師當場發了大願:願每位聽眾帶著祝福和感恩,微笑過好每一天。

.............................................................................................................................................................................................

人基會舉辦「蔬醒心力量」座談

▲法鼓山人基會舉辦「蔬醒心力量」食安座談,各方專家交流吃得安心的方法。(吳嘉峯 攝)

【陳慧蓉/臺北報導】有鑑於近年來食品安全頻亮紅燈,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以心六倫「生活環保」為推廣主軸,二○一四年十二月二日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辦「蔬醒心力量」新書發表會暨食安座談,由《蔬醒》作者鄧美玲分享,並邀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李志恆、芳香治療師陸小芬、臺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對談食安議題,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到場關懷。

方丈和尚表示,雖然大環境不理想,但抱怨無濟於事,要學習正面解讀。佛教〈供養偈〉中有「三德六味」,即清淨德、柔軟德、法味德,與淡、鹹、辛、酸、甘、苦六種滋味。選擇乾淨的食物,烹調得柔軟,各種滋味都有不同的功用,用心品嘗,便能透過飲食獲得正面能量。

受人基會之邀,寫作《蔬醒》一書的鄧美玲,帶領讀者從認識食材開始,重新拉近人與土地的距離,鄧美玲表示,希望透過書寫,將兒時的美好經驗保存下來,「這是一個覺醒的時代,當人心對美好還有嚮往的時候,世界就充滿希望。」

座談會中,各方專家就毒理學、化學、營養學等專業領域,交流吃得安心的方法。專精毒理的李志恆表示,當代生活中,毒性物質少不了,但不必過度恐慌,只要懂得食用當季食材、不吃來歷不明的東西,均衡飲食,就能分散風險。

「以往的教育只重五育,應該再加入食育。」吳家誠表示,身體有解毒能力,但人人可承受的劑量不同,需要自己了解。民眾因對於食物與身體的消化、解毒機制很陌生,不知如何選擇,吃了過多毒物,因此健康飲食應從知己、知彼開始。

.............................................................................................................................................................................................

常藻法師對談佛陀和生命教育

【沈豈瑩/馬來西亞報導】在E化的現代,樣樣講求「跟上時代」,如何運用佛陀教育和生命教育,為青少年打開「心」的未來?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舉辦的「青少年佛學教師成長驛站──當新時代遇上Onlife老師」課程,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邀請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指導法師如音法師,於八打靈觀音亭展開「佛陀教育和生命教育並行的重要性」座談會,探索生命教育和佛陀教育的互補和結合。

常藻法師談到,佛陀教育本來就是一種生命教育,佛陀因為體會人們的苦、身心的煩惱,為了幫助眾生解脫而說法,了解佛陀說法的原由,便能將佛法與生命融會貫通。佛陀教育可以因應每個人不同身心狀況,在了解對方需求後,給予適當幫助,「只有真切了解,打破既有的思惟框架,才能在教育上達到雙贏。」

如音法師分享,要將佛法帶入時下青年的世界,先要了解年輕人需要什麼。「教育,首先需跟學生建立關係,與他們產生共鳴,佛法才能讓學生接受。」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隨著時代需求而改變傳法之道。教育現今的青年,因應時代潮流與青年互動,方能好好地溝通,帶入佛法理念。

「天下沒有壞人,只有不小心做了壞事的好人。」常藻法師提到,時下年輕人普遍被認為愛惹麻煩,那是由於時代不同,成長環境所形塑出的特質。要幫助年輕人,應善用緣起法,試著用心眼去感受他們,不要用世俗價值觀和標準套在他們身上。「唯有同理對待,才能真正給予幫助。當生命翻轉,孩子也有機會成為助人者。」

............................................................................................................................................................................................

下載>>法鼓雜誌第301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
 

水陸共修 淨土在眼前

方丈和尚新加坡分享「轉念」

臺中法華智慧講座第五場 感恩與發願 跨越生老病死

人基會舉辦「蔬醒心力量」座談

常藻法師對談佛陀和生命教育

下載法鼓雜誌第301期PDF電子報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