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97期 2014.09.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裝備齊整的三重義工團隊,每月固定上法鼓山,齊心齊力將法華公園整理得煥然一新。(李東陽 攝)

奉獻好修行 三重義工團隊故事

做義工、修福慧,

近百位三重地區的義工菩薩,

十多年來在法鼓山上、各地分院,

投入各式各樣的服務工作,

從奉獻中體驗修行真諦,

本期分享三重義工團隊的故事。

◎黃佳卿

盛夏的週日早晨,又到了法華公園的景觀維護日,成蔭的楓香樹下,除草機、落葉耙、修剪刀一列排開,來自三重的義工團隊已裝備齊整、各就各位,展開整天的出坡工作。二個小時過後,公園已變得煥然一新。

觀察學習 磨出專業技術

這群三重義工團隊成員,其實來自各方,從青少年到九十歲老菩薩都有,多位資深成員從文化館、農禪寺、法鼓山臨時寮開始做起,早已是經驗豐富的老鼓手,而十多位七十、八十歲的老菩薩,從年輕做到年長,身體是愈做愈硬朗、心情愈做愈歡喜。

法華公園開闢以來,團隊便定期上山整理,成員們沒有園藝專業,都是從細心觀察、彼此學習中,漸漸磨出了技術。午齋過後,原班人馬又移轉到法鼓山中央廚房,趕在準備藥石之前完成「廚清」──清潔大寮所有硬體設備,時間只有二小時。

「其實最早的廚清工作,是從農禪寺大寮做起。」負責召集義工成員的王宗財說,當時他擔任三重蘆洲召委,領著地區信眾進大寮做廚清、通水溝,面對全套廚具設備,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一開始只能靠著耐心慢慢摸索。

二○○○年,經營自助餐店的許華鶯加入團隊,還特地歇業三天,到農禪寺當義工,成員因此學到「職業級」的廚清技術,陸續把經驗分享到信行寺、雲來寺、文化館、齋明寺和齋明別苑。

▲承擔廚清工作的三重義工菩薩,每個動作都清清楚楚,用放鬆的心情出坡,慢慢磨出禪的味道。(李東陽 攝)

要趕不要急 做出自在禪味

法鼓山開山後,團隊承接園區大寮廚清,出坡時已駕輕就熟,今年即將圓滿第十年。廚清不僅刷刷洗洗,同時也是粗重又危險,須時時保持專注安定,才能避免受傷。「雖然搶著時間做,但是心不能急。」王宗財說,粗重的工作急不來,每個動作都要清清楚楚,用放鬆自在的心情去做,慢慢就能磨出禪的味道。確實如此,整個出坡現場就像流暢自如的協奏曲,輕鬆和諧的氣氛,讓第一天加入的李信誠消除緊張與陌生。

除了廚清,他們也在各分院承擔各種服務工作。油漆技術熟練的李金駁、陳艷薇、黃玉蓮,每年夏季都撥出時間到信行寺、佛教學院粉刷;大悲心水陸法會、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期間,陳麗雲等多位老菩薩,年年全程投入上行堂,以恭敬心打包一盒盒色香味俱全的便當供養大眾。有一年,整個團隊臨時接受調度,為水陸法會布寮,全體立刻動員,心繫佛號,一個上午就完成了需時一整天的工作,展現十足的團隊默契與向心力。

「做義工,身體變健康;熏習佛法,心也變健康了。」成員年紀最輕的孫逸文,先天腦性麻痺,個性害羞的他,加入團隊後,法鼓山成為他最喜歡的地方;一開始,他只能趴在地上拔草,幾年後已能拿著助行器行走,也變得開朗大方,在學校還經常用「四它」鼓勵同學。

奉獻即修行 鼓舞繼續前行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義工要做得長久,還是要大家一起來。大家都是法鼓山的功德主,我只是一道窗口。」王宗財說,出坡時懷抱恭敬心、帶著歡喜心,一雙手做出來的事情就會不一樣。

放下參與共修的機會,長年護持成就大眾的修行,今年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前夕,王宗財想著:「是否該進壇場精進了?」隨即,聖嚴師父的法語:「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為他安下一顆猶豫的心,也帶給團隊極大的肯定與激勵。當工作的邀約一來,應答承擔的聲音,堅定而響亮,持續在護法修行路上,做自度度人的萬行菩薩。

.................................................................................................................................................................................................................

【聖嚴師父小故事】

慈顏與棒喝

◎朱嘉惠

記不得是哪一年,第一次與友人前往農禪寺,聆聽聖嚴師父開示。進場時已座無虛席,友人拉著我,往講臺兩旁空位坐下。不一會兒師父陞座,頻頻回首微笑望著我們。正沉浸在師父慈顏中的我,定睛一看,座位前豎著一塊紅色紙牌,寫著「受獎席」三個大字,頓時如觸電般起身,拉著友人鑽進人群中。

事隔多年,再次造訪農禪寺,是因為親人往生,內心悲痛不已。當年的好友陪同散心,車子不知不覺開到寺裡。在知客室,看見一位信眾嚷著要見師父,由於師父當日行程已滿,知客師特別問明有無預約,若無預約,無法見到師父。

這時,友人想起有位同學在農禪寺出家,便詢問知客師該同學是否在寺裡?由於不知法號,費了些工夫聯繫,總算順利見了面。友人將我的境況相告,法師慈悲地將我們引進辦公室,對我委婉勸慰。

時近黃昏,正當起身準備離開,忽見師父步入辦公室通道,於是就地頂禮。法師重述我的遭遇,不意師父重重說道:「你以為死了就是不好嗎?活著就好嗎?」給了一記當頭棒喝。

這兩段法緣,促成自己圓滿法鼓山榮譽董事的心願。爾後凡遇困境,謹記師父的教誨「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再執著與懊惱。

.................................................................................................................................................................................................................

【方丈和尚會客室】

人人都須修養平常心

◎果東法師

近期的社會氛圍,因接連發生重大意外災害,儘管賑災與人性的光輝善良處處彰顯,然而抱怨、指責之聲亦同時交錯。許多人不禁感嘆:負面的言論再不適可而止,我們的社會還有希望嗎?

類似這樣的憂心,當然也是關心的表現。但假使進一步分析,理解外在環境的呈現僅是現象,隨時都在改變之中,就像順境不可能永遠存在,逆境同樣也可因勢扭轉,就是佛法講的無常。因為無常,所以充滿無限的可能,只要向上、向善的正面力量增強,便可逐步轉化躁動不安的境界。

進一步來講,佛法講的境界,一個是指內在的心境,一個是指外在的環境,從禪者深定的體驗工夫來講,實無內、外境之別。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方向,只是一開始要能體驗心內、心外平等並不容易,建議可從心安理得與平常心的練習開始,體驗內心清淨而不被環境污染,安定而不因環境浮動,智慧而不受環境困擾。

心安理得的基礎,是盡心盡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清楚角色的職務與承擔;其次也要培養平常心,用平常心來面對無常。比如公務人員克盡職守,無負國家、社會與人民所付重託,但在面對公共議題討論時,往往須承受各界評論、指正的聲浪,此時能抱持平常心,顯得尤為重要。也可以說,在公共政策溝通與說明力求清晰之時,平常心已是現代公僕不可缺少的一種修養了。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曾說:「平常心就是對任何事的處理、應對,不以得失、多少、成敗作考量,而只考慮能不能做、該不該做、可不可以做。」應當要做、必須要做的事,推動之後而面對各種境界,也請以智慧心來處理事、慈悲心來對待人,才能心平氣和、履險如夷、冷靜從容。

也要籲請社會大眾及媒體、政治人士,同以心安理得及平常心來自我要求,理性看待意見表達,過度的謾罵、批評,對社會發展唯有弊多於利。無論扮演哪種角色,盡責盡分,才能心安理得;不計個人利害、得失,以平常心面對一切人事物因緣,已是現代社會人人需要的修養工夫。

.................................................................................................................................................................................................................

【學佛路上】

懺悔,改變的開始

◎李瑛

每年能到農禪寺,與數千人共同熏修梁皇懺法,是一件幸福的事。尤其在世事多變的今日,珍惜自己還有一口呼吸,參與法會、修行殊勝的慈悲道場懺法,值得慶幸。法會期間,監香法師一再提醒,每天要做好自己的監香,多念佛、少講話,幫助自己過濾心中雜念;勤拜佛、多禮懺,讓身心時時安住當下。彼此護念、互不干擾,讓每個人都成為身、口、意莊嚴的佛弟子。七天共修,這份善的推動與循環,不斷醞釀擴散,著實讓我體驗了一場不一樣的梁皇寶懺法會。

法會當中,只有誦經、拜佛兩個動作,反覆之間,練習運用禪法,將身體放鬆、動作放輕、行動放慢、培養持續力,愈拜愈歡喜。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勉勵大家,拜懺過程中,持續精進用功,就能一回生、二回熟,工夫自然成熟,有助於心靈的淨化與提昇。僧團都監果光法師以眾生「邪見障重、煩惱根深」,勸勉大眾常懺悔、多觀察內心,並尋求善知識的化導來自利利人。

如果說懺悔是改變的開始,那麼改變的行動,就是真正落實懺悔,藉由法師的開示,讓我在觀念、行動上,產生一些正面效用,生增上心、懷慚愧意,將懺法落實在生活中。《梁皇寶懺》真是一部與生活修行結合的懺法。

法會進行到第四天上午第一炷香時,發生了一件小插曲,帶領唱誦的悅眾法師突然「消音」了!當下,大眾依舊虔誠禮懺,絲毫不受影響。事後,主法法師對大家能以「智慧心驅除煩惱」,保持心念專注、不散亂的修行態度,表示讚歎。這件事讓我深刻體驗:法會的唱誦,原來也是一種禪修。

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分享,每年大眾虔誠共赴法筵,可以練就兩種工夫:一是修行,二是護持道場。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場法會的成就,是一種和合與團結,是善念的連結、是願心的凝聚,唯有與他人協奏,才能譜出和諧、動人的樂章。「菩薩道是從眾生中求,眾生是菩薩的福田」,祈願今後能修鍊另一種工夫:以感恩心來接受,以報恩心來奉獻。

.................................................................................................................................................................................................................

【走進法鼓山】

以後帶我一起來!

◎史佳鑫(新北市.林口區)

七月十九日、二十日,和女兒第一次走進法鼓山。一踏入林口辦事處,首先看到義工們以親切笑臉問候,初次與人互稱「菩薩」,一份祥和安定感油然而生。

以前拜佛只是依樣畫葫蘆,不知何義,也不會拜。參加初級禪訓密集班這二天,學會了禮佛、拜佛,透過法師詳細講解,禮拜佛菩薩時,多了一份莊嚴與理解,內心更覺沉靜無憂。

打坐已有近十年,身在紅塵中,即使靜心,仍難免隨情緒起伏。二天課程中,學到了打坐技巧,練習覺察自己的身體、想法及起心動念,時刻提醒自己活在當下、一次做一件事,讓心慢下來、思緒平靜下來。做八式動禪,感受動與靜之間的結合,進一步與身體溝通,體會出緊繃和放鬆的不同。

一向把「好無聊」掛嘴邊的女兒,二天中竟一次也沒講。一開始她對我說:「您以後打我、罵我,我都不要跟您來。」到了第二天下午,她對我說:「媽,以後您要來,也帶我一起來好嗎?」想到參加禪訓班的動機,是因為自己和女兒的脾氣都非常急躁,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前來,看到女兒的改變,真的好感動。感恩靜雲師姊的接引、內外護義工的貼心護持,更感恩法師循序漸進地教導。

.................................................................................................................................................................................................................

【法鼓徵文】

分享師父小故事!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mf.org.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奉獻好修行──三重義工團隊故事

【聖嚴師父小故事】
慈顏與棒喝

【方丈和尚會客室】
人人都須修養平常心

【學佛路上】
懺悔,改變的開始

【走進法鼓山】
以後帶我一起來!

【法鼓徵文】
分享師父小故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