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90期 2014.02.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大悲心水陸法會透過網路共修,讓佛法跨越時空藩籬,無論參加者身在何處,都能體驗到眼前當下,即是淨土。圖為華嚴壇。(江思賢 攝)

【2013水陸法會共修心得】

眼前當下 處處淨土

運用現代數位科技,開創網路共修的大悲心水陸法會,讓漢傳佛法跨越時空藩籬,

利益無數眾生,全球各地回響不斷,本期邀您一同分享。

三兄弟的生日聚會

◎郭振銘(臺灣•臺南)

「真希望早二十年、三十年學佛!」這是我接觸佛法之後常分享的一句話。法鼓山水陸法會的網路共修,應該可以為許多人減少這樣的缺憾。

父母早逝的三兄弟各自在海內外,為家庭、為生活打拚,難得藉著為大哥過五十歲生日的機會,要辦一場兄弟聚會。思及三人的生日與父母的忌日,都在水陸法會前後三個月內,索性邀請兩位尚在佛門口躊躇的弟弟,何不以參加水陸法會的方式來慶生,紀念父母賜與肉身、感恩諸佛啟發慧命。

儘管因為時間因素,最終不克在山上聚首,網路共修無遠弗屆的特點,讓三兄弟仍然相約上線,體驗大壇拜懺的攝受力,以及送聖儀式的莊嚴周隆。個人的辦公室搖身一變,傳出安定人心的佛號,電腦畫面呈現壇場的祥和感動。記得聖嚴師父在《佛國之旅》書中提及,很難想像佛陀在面積很小的靈鷲山說法臺,為數以萬計的比丘與阿闍世王百千眷屬宣說經典,那樣的場面,此刻不是正在法鼓山重現嗎?

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的平臺與相容性,一年比一年提高,畫面的角度與品質也愈見豐富多元。為期一週的直播,不僅將正信佛法的慈悲智慧,優質呈現給大眾,也讓有心親近卻擔心不諳儀軌的人,提供暖身的契機。未來不論是網路共修或親自上山,參加水陸法會將成為我們兄弟過生日的方式,這都要感謝網路共修的方便,把空間連結了,把學佛的時間鴻溝縮小了,也把生活的視界,拉高拉大了。

終於明白「有願就有力」

◎韓演徹(美國•紐約)

從小生長在一個不信神、不信佛的國度裡,對拜懺、求菩薩這些事並不認同。但近半年來,在象岡道場精進修行,遇上一些難以突破的障礙,連遠在大陸的家中也不平靜,有善知識建議我去拜懺。適逢東初禪寺舉辦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種種因緣和合,促成了我第一次參加水陸法會。

頭二天,因為身心未安定,加上對懺文不熟,不知念錯了多少地方,還好第二天晚上,果醒法師的開示說法,讓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開始堅定了拜佛求懺悔的信心和願力。那天晚上起,每天都認真拜兩百拜,第三天起,感受明顯不同,念起懺文來,覺得字字彷彿像從自己心中發出來的!有時念著念著,甚至會熱淚盈眶。

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最後一天送聖,透過螢幕看到臺灣法鼓山聚滿了人,聽到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說全世界有四十二個國家的人一起參與,再看到無論哪個共修處的人,舉手投足都流露出虔誠、安定及莊嚴。此刻一切之所以能夠實現,都是聖嚴師父早年因為體驗到「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的少」,而發下弘揚佛法的悲願。

此時心中,真正明白了「有願就有力」這句話,也至心懺悔,慚愧常常因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敢發大願。我想自己報恩的最好方式,就是精進學佛,並將佛法的好,透過自身體現出來,帶動更多人一起踏上菩薩道。

累世緣分善根 更當精進用功

◎江素靜(美國•紐約)

這次參加東初禪寺分處共修,禮拜《梁皇寶懺》,是學佛以來一次難得的體驗。其實法會前幾天,因為胃發炎,一度不敢報名,感恩果解法師鼓勵,建議我到大寮幫忙,不要有壓力,才有因緣參加共修。

第一天負責洗菜,下午參加法會,幸好腸胃很配合,沒任何異樣。第二天向佛菩薩祈請,願無障礙、求懺悔,圓滿當天功德,後來連續六天都平順度過。

法會期間,除了依隨螢幕轉播,行禮如儀,監香果解法師也在場不斷提醒我們,保持身心放鬆,又叮嚀每天至少三千聲佛號、禮佛二百拜,少說話、多念佛。

「當下不精進,更待何時?」法師語重心長地說,東初禪寺是法鼓山弘法根源地,聖嚴師父早期為了弘揚漢傳佛法,接引西方人士,首先在紐約成立東初禪寺。過程中,也有不少華人來修學佛法,如此師徒相遇,是累世緣分、善根具足,因此更要用功,讓師父的悲願在西方社會延續。後來的菩薩,雖沒見過師父,透過師父的著作和僧眾的接引,一樣能得到佛法利益。記得當場一片靜寂,只聞涕泣聲,當時的我,則已淚流滿面。

《梁皇寶懺》經文近十萬字,無法字字銘記在心,但「佛念眾生,慈心無盡」、「起一瞋心,則受百千障礙」兩句經文,一直出現腦海裡。我相信,所有法喜、痛苦、淚水,都在引領我們通往智慧與慈悲。

恭誦佛號 方知三千世界

◎黃智惠(美國•洛杉磯)

陽光城市洛杉磯難得見到陰霾天氣,為期六天的水陸法會分處共修期間,天氣由陰而雨,夜晚進入四十來度華氏低溫,到了第五天,天氣轉晴,寒氣依然逼人。

跟隨唱誦《梁皇寶懺》十卷,一一周全誦齊,竟有數千佛號,方知為何有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之大,娑婆世界的眾生,真是自嘆弗如。法會恭請了十方諸佛、聖賢及各界眾生,虔誠恭誦禮拜,對上見賢思齊、對十方眾生的一視同仁精神,深具慈悲心,更涵蓋面面俱到的智慧心。想到這裡,六天下來又跪、又拜,一點兒也不累。

發自內心對佛法的感佩,以及一起共修的師兄姊鼓舞,每天總能面對南加州壅塞的交通,準時到達洛衫磯道場共修。對第一次幾乎全程參與,且初學佛的人而言,真是難得的體驗。

最後一日的送聖儀式圓滿落幕,大家期待來年再相會,從佛羅里達州來的古師姊、師兄也與我們互道珍重,讓人感受到原來學佛是懂得放下,而非無情,這般殊勝,豈非已在人間淨土。

感恩有機會透過視訊,遠距離參與勝會,又有雲端牌位可為生者消災祈福,為亡者祝福。慈悲智慧全運用在現代修行上,體現佛法是活潑、自在的。而自己在這場法會中,也學會了謙卑,注意身、口、意三業,希望有生之日精進行菩薩道,了脫生死之業。

以精進心善用生命

◎范湘秀(臺灣•高雄)

大悲心水陸法會是法鼓山年度勝會,紫雲寺承接「雲端牌位祈福卡」摺卡任務,將十萬五千份摺好的祈福卡,送往國內外道場,與全球信眾結緣。在此同時,紫雲寺也在一樓架設電腦,由義工協助信眾登錄雲端牌位。輪值期間,看到眾人感恩雲端牌位的創舉,不僅可以慈及親愛、中人,更可轉換心念,慈及怨憎,把心量變大,當祝福的對象愈多,自己就愈有光明力量。

聖嚴師父說過,參與共修,會使每個人得到全體修行者的力量。這次我歡喜承擔網路共修的音控工作,雖然對操控機器有點緊張,即使連線正常,仍不敢稍有疏忽,所謂「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緊盯螢幕和音量的調整,希望提供大眾最高品質的修行環境。

水陸期間,紫雲寺有一千多人參加共修,休息時少有散心雜話,眾人或坐在位置上合掌祈願,或持誦「阿彌陀佛」聖號。晚上的瑜伽焰口法會,金剛上師以高亢音聲持咒誦經,眾人逐字逐句高聲唱和,彷彿一場巨型的佛法演唱會。最後一天送聖,佛號聲中,當雲端牌位祝福的一切眾生,幻化為朵朵蓮花,再轉成出家相於佛前頂禮,心中湧起了無比感動。

一日修來一日功,七天的網路共修法喜充滿。關掉音控室的電燈,走出大殿再回首,佛像面帶微笑以OK手勢回應,好似叮嚀我,要用感恩心體驗生活,用精進的心善用生命。

.................................................................................................................................................................................................................

【聖嚴師父小故事】

師父最喜歡的頭銜

◎釋果祥

一九七七年我剛學佛不久,有一次,看到一份佛教刊物上,一則新聞寫著「某某團體邀請聖嚴法師演講」,文中提到師父說:我有很多頭銜,但我最喜歡的頭銜是「法師」。

這則新聞讓我想著:這位法師一定是一位能力好、責任多、工作重的人,更是一個非常熱心弘法的人。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師父的名字,也是對師父留下深刻印象的開始。

因緣牽引,我後來在師父座下出家。我所看到的師父,果然如同第一印象:承擔的責任很多、工作很重,而效率很高、成果很好。

隨著師父年紀愈大,責任愈多、工作愈重、頭銜也愈多。然而,師父真正很喜歡的身分只有一個:法師──以法為師,並且在人間分享佛陀教法,以佛陀的教法利益世間眾生。這是師父一生的願望和目的,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

【方丈和尚會客室】

學佛、護持、奉獻

◎釋果東

近期有兩位參與法鼓山早期建設的建築師,陳柏森及陳邁菩薩上山參訪,與我分享當年親近創辦人聖嚴師父,共同寫下的開山故事,使我非常感動。他們不約而同談起,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經十六年落成,過程雖漫長,然而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能有今日令人感動的境教,關鍵還在於時間的淬鍊,以及師父對於理念的堅持與用心。

資深信眾都有個體認,法鼓山建設除了硬體工程,由師父提倡的法鼓山理念,接引大眾學佛、護持三寶,從中凝聚各界資源,奉獻整體社會,同為並行工程。我自己也從學法和當義工開始,在一九九二年首次打禪七,與陳柏森建築師是同期學員。週日講經我們同樣不缺席,師父當年講的《六祖壇經》,尤以演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讓他受用至今。

陳柏森建築師是國內聞名建築師,他為法鼓山建設規畫最初藍圖,也完成最重要的奠基工程。他的建築想法和師父提倡的環保理念非常相應,在不破壞原有地形、地貌前提之下,配置建築群位置,使工程融入環境,如大地長出。後來陳建築師轉至臺北縣政府服務,仍時常為法鼓山提供寶貴建議和資源,因為他深切明了,跟著師父學佛是最緊要的事。

廣受建築界敬重的陳邁建築師,與聖嚴師父同年,走進法鼓山的因緣,也為學佛而來。他是由陳柏森建築師推薦,參加一九九六年社會菁英禪修營,從此受邀擔任法鼓山建設工程委員,包括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及雲來寺建設,凡遇工程瓶頸,總是及時提供解決辦法。在兩位建築師身上,學佛、護持與奉獻,三者兼備,讓我們看見法鼓山開山最重要的價值。

聖嚴師父曾開示,願具有兩種指標,一是因緣成熟,一是普及大眾。這在個人發願及團體奉獻都是相同的。因是為利益眾生而發的願,緣是指外在時空條件的配合。從團體來講,法鼓山第一期工程落成,以及今日法鼓大學校舍逐漸成型,均具足這兩項指標。因此,我們應當充滿信心,凡是不為自己,而為利益眾生之事,即使過程艱鉅,只要我們全力以赴,自有善緣會集及善知識同行,大願必將成就。

.................................................................................................................................................................................................................

【法鼓徵文】

心和口和,和樂無諍!

人生路上,您如何運用佛法觀念,為自己轉化出生命能量?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動人的學佛故事,就出現在您的身邊?

無論是自己的修行體驗,或是親身聽聞的學佛故事,

《法鼓》雜誌邀請您寫下來,與更多人來分享。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2013水陸法會共修心得】眼前當下 處處淨土

•三兄弟的生日聚會

•終於明白「有願就有力」

•累世緣分善根 更當精進用功

•恭誦佛號 方知三千世界

•以精進心善用生命

【聖嚴師父小故事】師父最喜歡的頭銜

【方丈和尚會客室】學佛、護持、奉獻

【法鼓徵文】心和口和,和樂無諍!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