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51期 2010.11.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建設法鼓山 
   

再來灑播和平種子──懷念天主教馬天賜神父

天主教徒希望往生後赴天國,但我卻相信,
您對這個地球人類的和平安樂,懷有深刻的使命感。
期盼您很快地乘願再來,再來人間灑播和平、博愛、和諧、互助的種子。

▲二十多年來,不論多早多晚的飛機,馬天賜神父(右四)不辭辛苦,換了好幾班車趕赴機場,為聖嚴師父接機送機,以真誠的善意支持師父的弘法工作。(本刊資料)

◎釋果祥

九月三十日清晨,您往生天國去了,隨後,我即接到輔仁大學教授胡淑琴修女來信,告知您離開的消息。其實,早在去年(二○○九年)初,聖嚴師父圓寂後,您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即說到:「我每天都想到,今天晚上也許就不在人間了。」我雖然明白,您老早就己經準備好,要到天國去見上帝了,但心中仍免不了因您的離開而悲傷。

悲傷的原因,不只因為您是聖嚴師父的好朋友、是法鼓山僧俗四眾的好朋友,也因為過去五十年來,您在台灣致力投入跨宗教交流的真誠。雖然有人會接續您的工作,但您那分率真與熱誠,是無人能取代的。

熱心真誠 促成法師神父互訪

回想一九八一年,您剛到農禪寺的時候,就是一位熱情洋溢的法國神父,講得一口標準國語,對每個人都澆灌溫暖的友誼。讓我驚訝的是,每當您來農禪寺,都記得曾和您見過面的寺眾,並能說出名字,還有一些不在場寺眾的近況。只有真正對人關心,才能這麼自然地記得這些事;難得的是,您還是與我們師父同輩分的長者;更可貴的,您還是一位與我們不同國籍、不同信仰的外國神父!

▲在馬神父的臥房桌上,分層擺放著耶穌聖像、依那爵塑像,以及聖嚴師父的照片與「悲智和敬」墨寶。(本刊資料)

一九八八年,您介紹了二十位左右的亞洲神父,到農禪寺參訪。事後,陸達誠神父特別寫了一篇感人的〈神父參訪農禪寺記〉,在天主教的刊物上發表。後來,又由於您的熱心安排,聖嚴師父帶領農禪寺的出家弟子,一起訪問耕莘文教院和光啟社,我很榮幸兩次都參與了。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耕莘文教院的神父們,替我們準備了好多可口的點心,中午還請我們到外面吃素菜。座談中,一位神父跟我們分享修道之後的心路歷程;散會後,每位神父都笑容和藹、開心地與我們閒話家常,並不斷地邀請我們再度來訪,有一位神父甚至熱情邀請我們,有機會去美國,一定要到他的俗家去住。

為師父接送機 二十多年不變

二十多年來,您介紹我們認識無以數計的神父、修女,我們也很自然地將神父、修女當成我們的朋友。您知道聖嚴師父寫了一本《基督教之研究》,也知道在一九五○、六○年代時,曾發生基督宗教與佛教論戰的過去,不過您仍以最真誠的善意,支持聖嚴師父的弘法工作。

您以天主教神父的身分,參加法鼓山許許多多的活動,令我十分讚佩。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有一年,您表示聖誕夜要參加農禪寺的念佛共修,但當天晚上卻因工作職務的關係,無法前往。因此,您在白天還特別專程跑了一趟農禪寺,向我們表示沒有辦法履行諾言的歉意。

二十多年來,您持續不斷地為聖嚴師父接機送機,不論多早多晚的飛機,都不辭辛苦地親赴機場。您的祕書告訴我,有時因為工作關係,您前一天晚上很晚睡覺,但隔天還是起了個大早,換了好幾班車,前往機場迎接師父。與多數接機的人相較起來,您花費的時間和精神,實在是多出太多了。

▲二○○六年五月,馬神父應僧大的邀請,與學僧們分享宗教交流的經驗。(本刊資料)

懷著虔誠信仰 傳播和平博愛

去年到輔大神學院探訪您,看到您在桌子的最上方,擺放耶穌聖像,第二層擺置耶穌會會主依那爵的塑像,第三層擺著聖嚴師父的照片,與「悲智和敬」墨寶。這樣的擺設,正好述說您對自己信仰的虔誠,以及對佛教宗教師的寬廣接納和深厚友誼。

天主教徒希望往生後赴天國,享受永恆的平安、喜樂,但我卻相信,您對這個地球人類的和平安樂,懷有深刻的使命感。期盼您很快地乘願再來,再來人間灑播和平、博愛、和諧、互助的種子。

.................................................................................................................................................................................................................

【綠色地球小主人】

學做法鼓小禪士

◎呂亭儀(新店國小六年一班)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營隊──法鼓山兒童心靈環保體驗營,在營隊五天四夜中,我不但過得很快樂,還學會做一個法鼓小禪士。

這裡的作息很規律,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起床後先做八式動禪和早課。我很喜歡在大殿做早課的感覺,我們雙手合十,口中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跟著法師的腳步,念完一聲佛號走四步,繞著大殿周圍慢慢地走,我的心跟著慢慢平靜下來,愛睡蟲也跟著跑走了。一天就在寧靜祥和中開始了。

每天我們都有戶外課,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走路禪」──赤腳體驗,我們光著腳丫走在步道上,體驗跟大地接觸的感覺。我從來沒有赤腳在大自然中走路,脫掉了鞋子直接接觸大地,整個人跟著輕鬆起來,感覺很不一樣。

這幾天的課程中,最難忘的是最後一天晚上的「無盡燈之夜」,那晚我們每個人手中拿著一盞明燈,圍繞在祈願觀音殿前的水池四周,聆聽每一個法師給我們的祝福。手中的明燈,就像希望之火,照亮黑暗的每個角落,所有的人都一直唱著《燃燈之歌》。今天法師幫我們點亮這盞燈,日後有機會,我們也要幫身邊的人點亮明燈,讓這個希望之火一直傳下去。

最後一天的感恩茶禪,爸爸、媽媽和哥哥都來參加。在這個活動中,我學會了泡茶、喝茶的禮儀,最後還親手奉茶給爸爸喝。爸爸說:「這杯茶特別甘甜好喝,有幸福的滋味喔!」

現在,我已經是個小禪士了,我要把法師交給我的希望之火傳給其他人,讓每個人心中的明燈都可以發光發熱。

.................................................................................................................................................................................................................

【知福•惜福】

破斗笠和舊海青

◎王果智(台中)

頭上的這頂破斗笠,已經戴了將近二十年了,它的竹葉部分比較脆弱,所以很早就壞了,我用米色的布替它縫好、滾邊;後來骨架的部分斷了,我就用尼龍繩替它編好,再用布包起,繼續戴到現在。有些朋友看我戴著老舊的斗笠,想送我新的,我都謝謝她們的好意。這頂斗笠就像是好朋友一樣,我會繼續戴它,直到不能戴為止。

平常乘坐的老鐵馬,也騎了二十年了。不管去彰化、草屯、石岡等地,我都騎著它。它非常老舊,對別人來說是很難騎的,但它是我的腳,沒有它,我就寸步難行。看著老媽媽騎著破舊的腳踏車滿街跑,孩子們很早就想買一台新的給我,我說:「不行呀!就是因為老舊才沒人要,如果騎新的,很快就會不見了。」我常送它去保養,再騎二十年應該沒問題。

有一件花的薄毛外套,也穿了二十年,每年冬天我都穿著它。它的質地柔軟又溫暖,是我的禮服。有一次去西班牙,很多同行的朋友帶了十幾套衣服,每天都更換,而我一連穿了它十幾天。後來拍攝的相片洗出來,朋友們都說:「我們雖然穿漂亮的衣服,照出來的相片,都不如王老師美呢!」穿上舊外套很自在,加上我的臉上堆滿燦爛笑容,當然好看囉。

週六念佛共修時,身上穿的海青,已經有三十年了。雖然它已經皺皺的,但還好好的,相信在我人生最後的一程,它也會陪伴著我。

我珍惜身邊每一樣事物,覺得生活非常富有,內心更是平靜、自在。許多朋友笑我傻瓜,不會享福,我都一笑置之。能夠知福、惜福,就是在培福、種福,所以我才能「知足常樂」,這便是最好的享福呀!

.................................................................................................................................................................................................................

【法鼓山•大家庭】

共修學習 成長快樂多

◎吳寶月(桃園)

圓滿密集禪訓班後,回程中,幾位同車學長在分享時,有人拋出一個問題:「什麼是修行?」引起了熱烈討論的火花。

透過這個議題,開始回想自己親近法鼓山學佛、習禪,乃至參與各項活動、做義工,一直以來,感受這個大家庭熱鬧不吵雜、溫馨不冷漠,還滿好玩的。這麼多年下來,再反問自己:只有好玩嗎?

自己的人生已近一甲子,體會有事做比沒事做好,做好事比沒意義的事快樂。常常看到、聽到許多人,不是嫌時間太少,就是覺得時間太多;不是嫌錢不夠用,就是花得不過癮,種種生活觀念的偏差,帶給個人、家人的煩惱與痛苦,可說比比皆是。

回首接觸禪修之後,觀照到了心靈深處的匱乏與傷痕,再從禪的方法與觀念,清楚自己煩惱痛苦的本源。一路下來,十年匆匆已過,為何仍能不離修行之路?

一次次的共修活動,已然成為最快樂、最有意義的生命累積。每一次與諸上善人在一起同修,都是最享受的時刻;每一次擔任義工,從實際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給自己無限的成長空間。每當活動結束,靜下來的時刻,常常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做得不夠,一次次以慚愧心提醒自己,並能在下一次的緣起時,印證了自利利人的真義。

體會聖嚴師父的大悲願心、明白師父創辦法鼓山度眾的苦心,我願自己更積極、更精進,把握每個當下的福報因緣,在這塊福田上一路走下去。

【徵文】

提起筆 耕福田

生活中,您是不是有許許多多的學佛故事、修行體驗? 或是參與活動、上課學習的心得?
佛法這麼的好,需要您提起筆,與所有讀者分享喔!
《法鼓》雜誌邀請您,一起用文字來耕福田!

來稿請寄:台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再來灑播和平種子──懷念天主教馬天賜神父

學做法鼓小禪士

破斗笠和舊海青

共修學習 成長快樂多

提起筆 耕福田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