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95期 2014.07.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走進大自然的禪堂,靜靜打坐,心已然融入自然之中。(法鼓山教聯會 提供)

走出戶外 體驗禪

走進大自然的禪堂,有哪些禪的體驗呢?

法鼓山教師聯誼會在五月中旬,於北投貴子坑舉辦戶外禪。

讓我們跟著學員腳步,一起領受大自然的禪悅境教。

紮實踏上了大地

◎徐榮駿

五月十七日,法鼓山教師聯誼會舉辦戶外禪,是我第三次參加這個活動,奇妙的是,每一次參與都帶來不同感受。

早上報到的那一刻,第一個感受是滿滿的喜悅。每位接待的老師,都以燦爛的笑容迎接我們;等待過程中,不時有師姊親切地關懷大家。這次活動中,我承擔了開接駁車的工作,上山的路程,由於大家很努力走完全程,因此沒有機會服務;直到活動結束下山,才有因緣接送幾位菩薩到目的地,即使車程只有短短幾分鐘,卻是一份珍貴的回憶及緣分。

活動過程裡,最深刻的體驗是走路禪。雖然每天上班不斷地走路,但只是為了趕時間,沒有真正體會行走。練習走路禪時,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感受每一步踏在大地上的感覺;同時心無旁騖,心情徹底放鬆,享受過程帶來的感受,即使汗如雨下,內心卻是輕鬆的。此外透過專人解說,也體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動、植物的生態奧妙。

繁忙生活中,曾幾何時停下腳步,留意周邊事物?因為有大地母親無償付出,我們才有休憩場所,讓忙碌的心得以喘息。這次戶外禪,除了讓自己放一天假,更體會到只要放鬆心情,認真覺察身體、感受身邊事物,它們都會報以回饋。

與環境共存的智慧

◎曾馨誼

非常幸運,參加了貴子坑生態體驗戶外禪。一週的綿綿陰雨中,那是唯一放晴的日子,我也得以踏出戶外,享受許久不見的陽光。

在捷運復興崗站集合後,常捷法師提點了行禪須注意之處,踏下每一個步履,都能專注放鬆。我們除了專注步履,也觀照身邊事物,一抬頭,望見夾道高聳的落羽松,深深淺淺的新綠,豐富滿眼。隨著陽光愈來愈耀眼,汗水也沁透了衣服。

每每在關鍵時刻,義工菩薩總給我們驚喜。先是準備斗笠,坡度較大的路口,並備有接駁車;連續階梯過陡處,還陪伴體力不佳的學員休息。種種體貼,讓人感到籌畫的細膩,即使氣溫節節升高,心中卻時時覺得欣喜。

參訪生態園區時,由張老師進行生態解說,認識了相思樹發展假葉,讓自己快速成長;桐樹葉片分泌蜜汁吸引螞蟻,保護自己不被其他物種侵入,原來生物透過不同方式改變自己,與環境共存共榮。而劉老師解說環境時,我們明白到:唯有廣大的植被,才能緩和雨水衝擊,使土壤發揮含水和排水功能。少數人短視近利開發土地,最終受害受苦的,是大地上的所有眾生。

活動尾聲,我們於園區草地上靜靜打坐,心已然融入自然之中。那天,在感性的體會、智識的啟發之外,還看到了無私奉獻的胸襟,內心有了豐美的收穫。

.................................................................................................................................................................................................................

【聖嚴師父小故事】

不要供養紅包

◎李月珠

十幾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經濟低迷,當年信眾到農禪寺,向聖嚴師父拜年。師父向大家祝福之後,第一句話便說:「因為金融危機,大家經濟比較拮据,所以今年不要供養紅包,我的私房錢用不完啦!」當時聽了,打從心底感動,其實師父沒有什麼私房錢,而當時法鼓山正在建設,非常需要經費,但他慈悲體貼大家的心,如同我們的父母。

又有一年新春,我們上法鼓山臨時寮,向師父拜年。當大家整隊好,正要向師父頂禮時,師父立刻以慈祥的語氣說:「問訊就可以了。」如此謙虛,真令人欽敬不已。
有一位婦人婚姻不圓滿,聽人說有位法師有神通,便找到農禪寺,求師父使用法力挽救她的婚姻。師父慈祥地對她說:「我沒有什麼神通,只要你以容忍、信任、付出、關懷的心去感動他,應該就沒有問題吧!」之後沒多久,那對夫妻便結伴來向師父道謝。

師父是一位慈悲、智慧、謙虛、幽默的智者,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們要學習師父的菩薩行,以續法鼓山的志業來報答師恩。

.................................................................................................................................................................................................................

【方丈和尚會客室】

開發佛性 轉化個性

◎果東法師

初學佛者,可能都曾接收到旁人讚賞:「真有善根啊。」包括我自己在各地關懷居士菩薩時,也常談起這句話。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生而為人,便是帶著善根而來,所謂善根,即與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相應。

講到根,不免聯想及樹。比如一株卓然挺立的大樹,即使肉眼無法透視,並不影響我們理解,正是那股根植於土壤中的生命力,支撐著樹身的成長。從學佛來講,希望自己少一點煩惱,多一點慈悲與智慧,而能平安、健康、快樂,便是善根,即使出發點是為利己,仍不減善根的潛質。

然而,大家帶著善根而來,卻也往往帶著無明習氣隨身。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本來各人見解或立場不同,都是極其自然的現象,但是意見不同並不一定不和。造成不和的原因,多半出自於很有「個性」,因此在人、事、物應對中產生撞擊。此時不妨檢視自己,如果自己的堅持,是與貪、瞋、癡、慢、疑等無明煩惱習氣相應,如此基於自我中心執著的「個性」,還需要堅持嗎?

佛法講的苦,其中一種叫做「五蘊熾盛苦」,也就是我們的身心對境反應,劇烈失衡,當心不平、氣不順,身體一定是緊張的。吃這種苦值得嗎?如果知道自己起了煩惱,懺悔而不懊悔,覺照自己受「個性」驅使,而告訴自己:我在學佛,對自己要有智慧,待他人要有慈悲。如此受苦、知苦而離苦的歷程,便是值得的。

在實踐及推廣法鼓山理念的過程中,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人、事的波折,而在某個時刻忽然嘗到法喜的滋味,原因即在於善根的作用,使我們覺察煩惱之苦,轉念回到慈悲、智慧的佛法。從另外一個角度,善根的顯現,來自於理念的實踐,因為實踐而使善根更增長,可見得法喜也需要心路歷程。

因此,最近我常以「開發佛性,轉化個性」這句話與大眾共勉,受苦、吃苦是無明習氣的「個性」所致,知苦、離苦則在開發佛性。如何進一步開發佛性?聖嚴師父叮嚀我們:「時時以佛法的慧命為念,念念以大眾的道業為首,事事以眾生的苦樂為著眼,處處以諸佛的道場來照顧。以智慧處理自己的問題,用慈悲解決他人的煩惱,以忍辱培養福澤,用精勤增長善根。」願與大家共勉。

.................................................................................................................................................................................................................

【溫哥華二十週年影片後記】

每個畫面 都是感恩奉獻

◎張演瑋

自承擔製作「溫哥華護法會二十週年回顧影片」以來,雖然有些壓力,但以過去的經驗,只要用心、花一點時間,總不會有太大困難。然而,這次短短九分半鐘的影片,卻歷經半年才完成。

十多本相簿、一整箱文件資料,加上龐大的電腦數位照片,如何將二十年歲月,濃縮在十分鐘內?那一段未曾親身經歷的時空,如何找到故事主軸和精神?一度為了理不出頭緒、沒有進展而心急,只有不斷祈求佛菩薩加持。

幸得善知識一句提醒:「環境,是人心所造成的。」於是,不再拘泥於按年代呈現歷史事件,而是以大眾追隨聖嚴師父的理念,發菩提心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的菩薩行願為敘述脈絡。寫好文案草稿,原以為可以很快完成,不料挑選照片時,卻因顧慮如何滿足所有人的心,選了這張,又怕漏掉另一張,結果,照片內容和腳本配合不上,實際製作遲遲無法開始。

一天晚上禮佛打坐完,準備就寢,眼睛一閉竟然出現一個境:自己身處在一個樹枝圍成的球體中,樹枝不密,個子小的孩子,可以在樹枝間鑽來鑽去。心中一震,張開眼睛,確定自己不是作夢,但眼睛一閉,同樣的境再次出現。心中明白,必定有什麼事值得去深思,自己是否陷在困境中?為何陷入其中呢?

沉寂了兩天後,頓然領悟到:樹枝間的縫隙比身體小一點,縮小自我就可以鑽出來了。摒除了自我執著,清楚明白畫面所呈現的人物是虛幻,無數默默奉獻的義工,即使沒出現在影片中,都無礙他們功德圓滿的菩薩行。

影片一次次修正,感受漢傳禪佛教在西方播種的不易,更加感念師父弘法的悲願。雖沒見過師父,但從他老人家留下的著作,有如親身歷經其行腳足跡。製作過程裡,自己跟著諸上善人的腳步,多活了一次二十年,一個個畫面,都在學習銷融自我,提起感恩、奉獻利他的心。

感恩眾善知識、資深菩薩們主動提供回憶,點點滴滴的故事,觸動人心的感動,有關心、有諒解,最後都化為包容。佛有千佛,得遇師父一人,已心滿意足。有緣聽聞正法,有福報安住與自己相應的法門中,再長的等待、尋覓,都值得了。

.................................................................................................................................................................................................................

【皈依三寶有感】

尋覓到了光明道路

◎黎演順(香港)

二○一四年五月四日浴佛節,是我一生中最殊勝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在法鼓山香港道場,於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的祝福下,皈依了三寶,正式成為佛弟子,並清清楚楚地意識到:我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這些年,一直在現實生活中追逐名利、地位等目標,一開始時,感到極為滿足,因為愈努力得到愈多,然而,隨著自己得到的愈多,欲望反而愈來愈大,煩惱愈來愈重,身心隨著外境的變化,上下沉浮、患得患失,我似乎離幸福快樂,愈來愈遙遠。

一度非常迷茫,開始認真地思考:自己到底為何不快樂?到底想要什麼?應該追求什麼?怎樣去生活?為了改變自己,決定要找出究竟答案,要找到智慧的法門,希望不虛度自己的人生。

機緣巧合,有幸接觸到聖嚴師父《正信的佛教》一書,猶如一盞明燈,豁然照亮了我在黑暗之中,苦苦尋覓的道路。如飢似渴的我,希望得到更多正知正念,因而透過網路,尋到香港道場。雖然目前只參加了「快樂學佛人」和「初級禪訓班」課程,但我知道,自己已找到通往光明人生的道路。無須左顧右盼,只須沿著法鼓山學佛路線圖,一路精進,就可以挖掘到人生最大的寶藏。願透過自己的實踐力行,為師父「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盡一點微薄之力。

.................................................................................................................................................................................................................

【法鼓徵文】

分享師父小故事!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走出戶外 體驗禪

•紮實踏上了大地

•與環境共存的智慧

【聖嚴師父小故事】
不要供養紅包

【方丈和尚會客室】
開發佛性 轉化個性

【溫哥華二十週年影片後記】
每個畫面 都是感恩奉獻

【皈依三寶有感】
尋覓到了光明道路

【法鼓徵文】
分享師父小故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