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圓寂10週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
以佛法利益當代
東西方法子帶領禪修 各國學者善巧融合佛法與社會科學

▲「漢傳禪法之當代流傳」開幕式中,東西方弟子齊聚交流。 (李東陽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網路無遠弗屆的新世代,佛法如何流傳深廣?佛法的義理與修行,如何更寬廣地應用於社會各個層面,並為大眾帶來利益?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於六月二十八至三十日,於法鼓山園區教育行政大樓及法鼓文理學院,舉辦為期一日的法子交流,以及兩日的國際研討會。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開幕時指出,聖嚴師父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理念,致力推廣世界人心的淨化,跨越宗教、階層、文化等藩籬,將禪法轉化為符合現代人所需的生活實踐,期勉四眾弟子們,承續師父的理念,秉持實踐精神,讓更多人受用佛法的好。
二十八日舉行「漢傳禪法之當代流傳」,東西方法子齊聚一堂,探討禪法如何因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在不同地域、文化開枝散葉,近千名信眾參與這場猶如禪法大家庭的勝會。第一場座談,馬來西亞法子繼程法師、美國法子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與禪堂堂主果醒法師,針對漢傳禪法的內涵提出見解。

▲「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開啟熱烈對話。(李佳純 攝)
第二場座談,英國法子賽門.查爾德(Simon Child)、克羅埃西亞法子查可.安德列塞維克(Žarko Andričević)與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果鏡法師,細談傳承與師生關係的建立。兩場座談不僅討論法脈延續、分享禪機,也憶念師恩,場面溫馨,第二代法子李世娟(Rebecca Li)感動表示,像是回到了家。座談結束後,法子與禪修老師引導信眾透過放鬆、默照、禪瑜伽等方法清涼身心,體驗禪法的傳承與創新。
二十九至三十日的「佛法與社會科學國際研討會」,融貫佛法與社會科學的關懷精神,從經濟、公共治理、財務會計企管、社會學等面向開啟對話,共有四場專題演講、五十六篇論文。各領域學者傾注心力,嘗試佛法與社會科學相融的可能,多篇論文結合法鼓山理念,如「心靈環保」、「心六倫」、「人間淨土」。擔任社會學專題演講主持兼回應人的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教授汲喆表示,佛教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跟有分別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愛或關懷不同,能為有立場的社會科學提供道德準則。
為期三天的活動,同時提供中、英譯網路直播,全球共六千六百位信眾於線上同霑法義。研討會副總召三學研修院女眾副都監果光法師感恩總召集人池祥麟及許永河、黃朝盟、鄧偉仁等教授的協力,並分析本次論文發表不斷出現幾個命題,如運用佛法來領導管理、監督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展現佛法與實踐的並容,不過,佛法與社科跨領域的理論建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也砥礪與會學者持續深入研究,並建構相互交流的網絡,為正法久住而努力。(更多內容請見四、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