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學院必修課「心靈環保講座」進行期末討論,全校師生分享熱烈。(黃佳卿 攝)
|
【法鼓文理學院心靈環保講座】
跨領域學習 從心翻轉
【黃佳卿/金山報導】「經過長時間接觸,潛移默化之間,自己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突然就懂了。這就是心靈環保講座的學習方法。」法鼓文理學院博士生張雅雯,在心靈環保講座期末呈現報告上,將學習心得與科學家楊振寧提出的「滲透性學習」巧妙結合,幽默的譬喻,切中參與學生的心聲,引來全場開懷大笑。
由校長惠敏法師、教師黃信勳、梅瑤芳共同企畫,專為新生開設的心靈環保講座,分別從佛教心識論、生命觀、公民社會發展、環境學習等主題,以十場演講,啟發學生探索各知識領域與心靈環保的關係,並於學期中分組討論,在元月十一日的最後一堂課上,由學生提出「校園心靈環保教育行動方案」研討成果。
這一門新生的校共同必修課,以校園為「環境教育學習園區」,採啟發式自主學習,九十五位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新生,依推動校園環境管理、落實環境教育、推動校園生活環保、整備環境教育設施等四大主軸,組成四大組跨科系、級別的研究團隊,提出復育校園原生生態、校園導覽行動APP、校園生活公約、善用水資源、空間綠化等行動方案,透過實際評估與調查,領略心靈環保的意義。
代表報告的博士生卜祥琨分享,螢火蟲曾是校園的原住民,建議校園採取「適度荒地化」,讓多樣性原生物種重回校園,無論是否恢復,與萬物平等共生的種子已深植心中。
初入法鼓山園區,楊秀娩坦言自己和多數新生一樣,認為「心靈環保」很抽象,經過準備報告的過程,她了解園區各項設施不全然以人類的使用方便為考量,更會尊重環境中其他生物的生存權益,由此感受到,心靈環保就在營造出來的環境中。
「純粹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有限,讓學生從小小的校園發想,將知識學習運用在生活環境,更能契入法鼓山心靈環保理念。」欣見具備創新、跨領域學習的報告內容,校長讚歎學生們的表現不凡,相信學生已奠定團隊合作的架構,期許未來在各角落發揮正面的力量,為人類與地球解決所面臨的危機。
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的創校理念,已在教學研究上鋪展出精采成果,延續講座的效益,校方亦成立心靈環保研究中心,扮演資源整合角色,將學生提出的行動方案,具體落實於校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