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313期 2016.01.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練習放下自我中心,從「利人利己,關心別人」出發,新任悅眾發願「救苦救難學觀音,平等普施學觀音」。(王育發 攝)

護法傳薪 張昌邦接任總會長

正副會團長、轄召、召委授證 悅眾鼓手共願共行做觀音

【林何臻/臺北報導】護法因緣,代代相續!護法總會授證典禮於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在農禪寺舉辦。以正副總會長為首,正副會團長、轄召、召委和新任委員等共三百四十四位悅眾,在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帶領下,齊聲誦讀聖嚴師父親筆撰寫的〈菩薩行〉,誓願傳承護法薪火,接引更多新血耕耘福田。

今年有不少悅眾是第一次接下召委或會團長等職務,護法總會副都監常續法師以自身領執經驗鼓勵悅眾,新職位代表的不只是重責大任,更能讓人從中學習觀照自身、消弭習氣,成為修行上的助力;新任總會長張昌邦也在致詞時,感恩過去前總會長陳嘉男與所有悅眾的無私付出,在此良好的基礎上,就算內心惶恐,也要鼓起勇氣承擔,把挑戰視為幫助成長、植福培福的機會。

「內心惶恐,是每個人都有『輝煌的面孔』!」接續總會長張昌邦的話,方丈和尚正面解讀,不時吐出如珠妙語。「護法就是學習佛法、弘揚佛法,透過法鼓山體系,接引更多人來培福。」並籲請悅眾們銘記聖嚴師父二○○五年五月一日於召委成長營的開示,發心成為萬年不爛的「老樹根」,居於幕後致力推動會務,廣納、培育年輕人才。此外,方丈和尚也提醒,接引的過程要契機契理、恰到好處,悅眾應多觀察社會所需,以同理心關懷他人,分享溝通協調的經驗,藉此廣結善緣,因為「募人募心最重要,當有需要時,大眾自然就會發心承擔奉獻。」

鑑於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接任合唱團團長的許美智,期許透過組織領導團隊培養人才,自己則扮演凝聚共識的安定力量,盼能讓「四眾佛子共勉語」在各地傳唱;曾擔任副召的新店辦事處召委呂麗華,希望透過分享和傾聽活動,深入關懷悅眾的家庭和生活,從而凝聚向心力;員林辦事處新任召委謝明昌則表示,將督促自己扮演好統籌角色,繼續協助幹部奉獻所長,一同成長。護法悅眾們各各勇於承擔、奉獻,就能將感動化為行動,讓法鼓山得以持續茁壯,推動如來家業。

.............................................................................................................................................................................................
【新任總會長張昌邦】

集眾人願力 成就利益眾生事

◎編輯室

▲(吳瑞恩 攝)

「感恩聖嚴師父,建設法鼓山從無到有,留給我們清楚的理念與方向;感恩陳嘉男總會長與所有參與菩薩,過去二十多年的努力,為護法體系扎下穩固基礎,讓接棒的鼓手,能穩健地繼續往前走。」甫接下護法總會大任的張昌邦,內心第一刻湧起的,是對師父、前總會長陳嘉男、所有鼓手的由衷感恩。

十多年前加入法行會,張昌邦平日公務繁忙,因聖嚴師父一句「忙人時間最多」,讓他珍惜把握每個護法因緣,先後擔任法行會會長、護法總會副總會長,深深感受集合眾人願心願力,能夠「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成就許多利益眾生的事。

「做為佛教徒,希望自己從佛法中得到的利益,也能分享他人。」張昌邦說,勸募是法鼓山接引社會大眾的重要方式,不管認識或不認識,勸募鼓手都抱持「勸人來學佛,募人來培福」的初發心,共同推廣法鼓山的理念。

有感於年輕一代接觸佛法有限,張昌邦期待各地勸募鼓手、護法菩薩,將接引年輕人當成一項重要目標,除了鼓勵子女,也鼓勵年輕人帶年輕人,一起來參與法鼓山各項活動,領略佛法的好處。不論是接引大眾、分享佛法、護持法鼓山,未來護法總會要做的事還很多,「有待眾人齊心,一步一步落實。」

.............................................................................................................................................................................................

【第四屆聖基會兒童寫畫創作頒獎】

純真之眼 寫畫生活之美

▲聖基會董事許仁壽至臺東信行寺頒獎,與得獎小朋友合影。(信行寺 提供))

【本刊訊】第四屆「聖嚴教育基金會兒童生活教育寫畫創作活動」,入選作品出爐囉!本屆海內外各類創作回響熱烈,繪畫、作文、書法三組共有二千三百多件作品參加,海外組除了上屆首度參與的溫哥華道場,更有馬來西亞道場、舊金山分會、雪梨分會、四川安心服務站參與。

為方便各地獲獎小朋友就近領獎,本屆頒獎典禮首度分成北、中、南、東區四場。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首場頒獎典禮於臺東信行寺展開,聖基會董事許仁壽、主任呂理勝特別親臨會場頒獎,感恩大眾踴躍參與。許仁壽表示,活動的目的是希望讓孩子從小接受良好觀念的薰陶,藉由《心靈環保兒童生活教育動畫3》的觀看、反思、再創作,有助於將良好的觀念深化,更能在生活中落實。

信行寺監院果增法師帶領義工們,迎接獲獎的小朋友及師長。當天大殿近兩百個座位座無虛席,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及姓名,都即時呈現在前方兩側的螢幕上,獎狀上印有獲獎小朋友的作品,同時也製成個人化郵票作為紀念。典禮並請來知本國小表演阿美族歌舞,還有桃源國小的布農族合唱,美麗的音聲讓大眾深受感動。果增法師也於開示時表示,淨化人心,要從小種子培養起,希望今天獲獎的小朋友,都能長成為人遮蔭的大樹。

中部地區的頒獎典禮,十二月十九日於寶雲寺舉行,就讀南投永樂國小的廖卉喬、廖庭瑩、廖信棠一家三個小朋友均獲獎,十分難得。寶雲寺監院果理法師特別感謝聖基會,能到中部地區舉辦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則分別於高雄紫雲寺、法鼓德貴學苑舉辦南區、北區頒獎,鼓勵所有的家長與小朋友,將內心這份美善與人分享。

▲中部地區獲獎小朋友合影,手中展示的是自己畫作的紀念郵票。(寶雲寺 提供)

▲運動•快樂(四川秀水一小謝天衣)

▲植樹愛地球(新北市集美國小陳立沛)

▲照顧阿公(臺南市崇明國小林可惟)

.............................................................................................................................................................................................

花蓮辦事處20週年 感恩再向前

▲花蓮辦事處二十週年回顧感恩活動中,果舫法師帶領信眾發願,繼續同行菩薩道。(花蓮辦事處 提供)

【陳曉婷/花蓮報導】在護法信眾支持下,花蓮辦事處二十歲了!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辦事處舉辦二十週年回顧感恩活動,資深悅眾齊聚一堂:當年發願成立共修處的林蓉敏、胡易,協助找到共修場地的詹伯仁、第一位禪坐共修監香趙文通、第一位念佛共修監香鄧美美,以及第一任輔導法師果舫法師也「回家」團聚。

為了呈現二十年走過的吉光片羽,鄧美美重讀二十年來的值班日誌,並邀集第一代菩薩前來整理照片,回憶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同時將照片翻拍,貼製成一棵「法身的生命樹」。此外,楊明勳、劉秀梅等悅眾用心規畫茶席,透過茶禪的安定氛圍,與信眾一起重溫聖嚴師父的教法。

活動當天,歡喜回家的信眾互道祝福、感恩,並用筆寫下彼此優點、心中想讚美的話,互相支持鼓勵。播放二十年活動紀錄後,眾人紛紛打開美好記憶:林小鳳分享十六年前參加活動,看到葛金雲師姊帶著兩個女兒在廁所夾垃圾,內心很感動;楊明勳分享曾有三年時間,與金蟬師姊在美崙山帶領法鼓八式動禪,向早起的登山朋友介紹動禪的美好;「雖然不是常見面,但大家都回來了,表示對法鼓山的認同。」胡易表達心中的感動和欣慰。

果舫法師叮嚀眾人除了培福,還要老實修行:「生命是苦,但自己要先解脫,就像救人溺水,自己先要有技術,不然兩、三下就被度走了。」法師鼓勵眾人念佛,並帶領眾人發願,繼續同行菩薩道,開創下一個二十年。

.............................................................................................................................................................................................

【生死皆自在】

真性流露 任它自然來去

◎釋常綽(關懷院監院)

法會中莊嚴的氣氛,清淨唱誦的音聲,常常會有人因感動而流淚。有一次,因為擔任法會主法的因緣,有位菩薩問我:「在法會中流淚,該如何處理?」

原來這位菩薩在母親癌末住院時,很珍惜照顧母親的時光,彼此間情感深刻而溫馨。母親往生時,家人十分悲痛不捨,只有她冷靜地處理大、小事務,直到告別式結束,都沒有流過淚,她甚至懷疑自己怎麼會這麼無情?

按照計畫,她到農禪寺參加梁皇寶懺為母親超薦,在法會進行中,不知怎地突然痛哭起來,照顧母親的點點滴滴,清晰地浮現,彷彿又回到最後那段時光。「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位菩薩有點不好意思,一方面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對在法會中身心發生的變化覺得疑惑。

失去親人的悲傷,表面上即使隨著時間過去而淡化,仍可能在生活中不經意時,再次觸動,因為親人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在法會中觸動情緒而思親,是很正常的情感流露,無須罣礙。相反地,要求自己要「好起來」,不再因思親而悲傷,反而是一種壓抑。

其實,我們本身的種種情緒、妄念,在法會莊嚴攝受的氛圍中,比較能夠沉澱下來,相對清淨的心,較容易和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相應。流淚是一種真性的流露,不須在意,也不用特別去處理,讓它自然而然地來去就好。

.............................................................................................................................................................................................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關懷生命專線

轉念,看見生命希望

【協談熱線】 (02)2311-8585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上午9點∼下午5點

傾聽•分享•支持•覺醒

.............................................................................................................................................................................................
 

護法傳薪 張昌邦接任總會長

【新任總會長張昌邦】 集眾人願力 成就利益眾生事

第四屆聖基會兒童寫畫創作頒獎
純真之眼 寫畫生活之美

花蓮辦事處20週年 感恩再向前


【生死皆自在】
真性流露 任它自然來去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關懷生命專線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