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92期 2014.04.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圓滿正受菩薩戒,戒子們發願學做菩薩,歡喜踏上修行起點。(李東陽 攝)

發下一個菩薩願

「戒為無上菩提本」,

二月底至三月初,在法鼓山上求受菩薩戒的戒子們, 歷經三天二夜演禮、懺摩,

心中發願,盡未來際行菩薩道,直到成佛。

這趟受戒過程,充滿著無限感動和法喜,與您一同分享體會。

過堂不起身 慚愧感恩

◎闕常聖

這次受菩薩戒,內心充滿無限感動。第一天灑淨時,覺得自己很有福報,那麼多人尋找正信佛教,卻不得其門而入,而我有機會接觸到正法。心中暗自發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來到法鼓山,學習正信的佛法。

第一次過堂不用起身,就有義工菩薩為每個人添加飯菜。平常在山上幫忙打便當、送便當,這次受到義工的服務,心中特別感恩。受戒期間不用出坡,我們只要全心投注儀軌上,由法師和義工齊心齊力護戒。這次內護全由法師擔任,義工是受戒人數的兩倍,這麼多人護持我們受戒,心中不禁生起了懺悔、感恩、慚愧。

平常參加念佛共修,拜懺時從未哭過,這次卻淚流不止。至誠懺悔自己的過失,懺悔待人不夠柔軟慈悲、常讓父母擔心;感恩聖嚴師父、眾多人努力建設這麼好的道場,感恩所有法師、義工的護持;慚愧自己不精進、懈怠,忘了初發心。拜完懺再受戒,感覺整個身心格外安定。

聖嚴師父的開示影片,讓我們更清楚受戒的意義,總護常應法師適時提點,常常點到我的心坎,像是我們這一屆有人罹患重症,擔心受戒時昏沉,忍著身上病痛不吃止痛藥,有些菩薩則是行動不便。想想自己,幾乎沒病沒痛來受戒,更要好好惜福,提起心力好好演練,一同圓滿這場佛事。

最後一天的正受就像是驗收,將幾天所學的呈現出來。受戒時,大家記住法師之前不斷叮嚀的地方,以最至誠懇切的心,大聲高唱,彷彿大殿也為之震動,感動了諸佛菩薩。

感恩師父及前人的努力,讓我們有機會來修學佛法,感恩法師及全體義工的奉獻,成就我們順利受戒,感恩!

踏上了修行起點

◎石演合(香港)

從法鼓山回來已經一星期了,心仍在沉澱中。記得去年(二○一三年)福田班回法鼓山參學,全程骨痛拖著右腿跑,回家後臥床一週;這次菩薩戒後,相同的情況至今沒發生過,而且身體狀況還出奇地好。

我被安排在椅子區,但站久了,骨痛難免,且雙腳水腫。法師慈悲,告訴我如果不適隨時可脫下鞋子。第三天早齋後,不穿鞋子上大殿,午齋時,由大殿直接到齋堂,無法回寮房穿鞋子,只好跟著隊伍向齋堂走去。中間經過一道走廊,先前大雨,地上濕了大片。硬著頭皮走過去,襪子濕了不要緊,但寒冷的感覺,從腳底直上膝蓋。心想不妙,膝蓋開始痛了。午齋後回寮換襪子,一邊按摩雙腿,一邊發願,祈願觀音菩薩讓我受戒圓滿。很奇妙,雙腿小歇之後,並沒有預期的狀況。真感恩。

懺摩之後正式受戒,法師不斷提醒,需要坐下的菩薩就坐下。雖然骨痛,腿也有點腫,但我還是站得直直的,穿著鞋子大聲唱誦,直到三位法師開示時才坐下。當三位法師就每個戒條,逐一問我們:「從今身至佛身……能持否?」我大聲答:「能持。」汗水雜著淚水,在臉上不停地流。

當維那法師唱誦「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們開始搭衣,這一刻,來自朋友的、自己的,所有的為什麼,都已不再重要了。若我沒有善根、因緣不具足,怎能在這莊嚴殊勝的大殿內受戒?

受戒並非畢業,而是修行的起點。深深體會「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定要努力追隨聖嚴師父的腳步,力行菩薩道、護持三寶,才不會辜負佛陀的教誨。

原來,這就是禪悅法喜

◎許渲姝(臺灣•臺中)

家人都想受菩薩戒,我也一起報了名,但孩子年齡過小,不適合受戒,於是我和同修前後分梯受戒,一人留下來照顧小菩薩。

戒期一共四天,其中包含三次「懺摩」,也就是懺悔過去無始以來,自己所造的各種罪惡。總護常應法師期勉我們抱著「懺悔心、慚愧心、感恩心」來懺悔,但說真話,感恩心我有,但說到懺悔、慚愧,自認除了一些小惡外,沒做過大壞事,所以第一次懺摩,在唱誦和跪拜之間完成,懺悔、慚愧心一點兒也提不起來。

第二次懺摩是受戒前一晚,法師再次提醒要提起「懺悔心、慚愧心、感恩心」,內心仍對懺悔、慚愧仍十分陌生,心想:就跟著唱誦、跪拜吧。結果只拜了兩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內心莫名的慚愧油然而生,說不出是什麼,但就是慚愧,接著痛哭。

站在中間,大殿三寶佛近在呎尺,卻慚愧到看佛像的勇氣都沒有。想起這輩子不是要「花開見佛悟無生」嗎?連佛的金身法相都不敢看,將來怎麼辦?於是緩緩抬起頭,望著眼前的釋迦牟尼佛像,一臉慈悲微笑地看著我,完全理解並包容我的無助和慚愧。

正受之前,須將所有的儀軌背熟,這對上了年紀的我是一件難事。於是,每天努力拜佛兩百次以上,行住坐臥「南無釋迦牟尼佛」聖號不斷,祈求佛菩薩讓我可以記熟儀軌,有能力依文作觀。正受前一晚在大殿打坐,心裡持誦聖號不斷,過了不久發現,即使不作意持誦,聖號仍自然從內心湧出,就像珍珠般一顆顆彈出,永不止息。心中真是歡喜!原來禪悅、法喜是這樣的感受。

正受時,已經熟記每一句儀軌內容,聽了聖嚴師父影片開示後,也能依文作觀。納受戒體時身心安定,感受「妙善戒法」涵蓋著慈悲、智慧和清涼,讓我感動萬分。雖然自己還是個「嬰兒」,但已開始學做菩薩。

.................................................................................................................................................................................................................

【聖嚴師父小故事】

興風作浪的浮球

◎釋果祥

有一回,聖嚴師父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弘法時,駐錫在一位居士家。師父利用空檔,在後院的水池附近散步。他看到水池邊有一顆浮球,便不經意地走過去,輕輕地按壓那顆浮球。

沒想到,僅是輕輕一按,池水便產生一波一波漣漪,從浮球這頭,快速漫延到水池另一頭,再從另一頭,反彈回到這一頭。

師父看到這個景象,便再用力按壓浮球,豈料漣漪竟然變成波浪。連續按壓幾次以後,小浪變成大浪、低浪變成高浪,後來湖面甚至像被狂風吹襲過一般,波濤洶湧。

直到師父停止按壓浮球許久之後,池浪才漸漸從急遽,恢復到中浪、小浪乃至漣漪。至於原來的波平如鏡,就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再看到的。

師父告訴我們,人的心情也是一樣,一旦起了煩惱,常會因為自己的凡夫習性,不斷地再複製煩惱,終於使小煩惱變成中煩惱,乃至大煩惱。當起過大煩惱後,就不是很快能夠平息的了。

我們必須經常保持高度警覺,不要讓自己動煩惱,使心湖起波浪。有了煩惱以後,更要告訴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趕快用方法,讓煩惱離去,才能保持智慧與清明。

.................................................................................................................................................................................................................

【方丈和尚會客室】

心平氣和 溝通更暢達

◎果東法師

「和樂無諍」是法鼓山今年與社會大眾共勉的關懷主題,並以「心平氣和,是非要溫柔;和樂平安,我為你祝福」這兩句話為落實方法。近幾個月來,從與信眾的互動中,發現大家比較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心平氣和。

有一對母女為了親子問題來找我。女兒感冒了,做媽媽的很心疼,表現出來卻是叨唸。「我跟她講,天氣冷了,記得要把衣服穿暖、穿厚,她不聽,現在感冒了要看醫生,我當然生氣。」又談起農曆年前,家中正在清掃,母女倆一起除舊迎新。近中午,女兒趕著要出門赴約,母親則希望她把房間整理好再出門,因此又上演一番激烈的「相對論」。

這對母女,平時互動很好,母女情深,為人所稱羨。只是家人再怎麼親密,難免還是有意見不同的時候,此時更需要尊重與理解。否則,愛之深,怨之切,一旦關心演變成期待和要求,對方並不容易領情。她的女兒便說,母親的關心,「只有百分之○•三。」意思是說,關心微乎其微,剩下的全是嘮叨。

我不是和事佬,無法為他們主持公道,只是分享關懷必須從「心」出發。這裡講的「心」,不是隨煩惱生滅的自我中心,而是平和穩定的慈悲心與智慧心。一般人的自我中心很頑強,常常因一件事、一個動作而起心造作,分別這是「我喜歡的」或是「我討厭的」,喜歡的便執著,嫌惡的便起瞋心。因此,面對家人乃至人際關係的對立、衝突,都不妨問問自己:究竟是為了他人好,或者只為了鞏固自我中心?

只有心平氣和,我們才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心平氣和是需要練習的,發現自己起了情緒波動,正是關懷自己,學習慈悲智慧的開始。同時也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給予尊重,才能理解;有了理解,才能達到良好的溝通。因此我建議他們,母女都要學習「心平氣和」這一堂課,成長自己、關懷他人,不再讓對方只感受「百分之○•三的關心」。

.................................................................................................................................................................................................................

【法鼓徵文】

一起分享師父小故事!

讀了每期果祥法師分享的「聖嚴師父小故事」,

您是不是也有「獨家」的師父故事呢?

無論是親身體驗或聽聞,都歡迎您來稿,

透過小故事,與更多人分享師父的慈悲智慧。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發下一個菩薩願

•過堂不起身 慚愧感恩

•踏上了修行起點

•原來,這就是禪悅法喜

【聖嚴師父小故事】興風作浪的浮球

【方丈和尚會客室】心平氣和 溝通更暢達

【法鼓徵文】一起分享師父小故事!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