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92期 2014.04.01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法鼓佛教學院、美國欽哲基金會合作藏傳佛典漢譯計畫,由校長惠敏法師(中)、宗薩欽哲仁波切(右二)代表簽約。左二為計畫主持人蘇南望傑教授,右一為翻譯姚仁喜,左一為現場引言人溫宗堃教授。(李東陽 攝)

藏傳佛典漢譯新紀元

法鼓佛教學院、美國欽哲基金會 合作漢譯藏傳佛典與人才培訓

【邱惠敏/臺北報導】藏傳佛典漢譯,開展現代譯經新紀元!三月六日,法鼓佛教學院、美國欽哲基金會於臺北安和分院簽署「藏傳佛典漢譯暨翻譯人才培訓計畫」,由校長惠敏法師、宗薩欽哲仁波切代表簽約,擔任翻譯的建築師姚仁喜、達賴喇嘛宗教基金會負責人達瓦次仁、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劉國威、政治大學教授林鎮國等三百多位教界、學界貴賓,都到場祝福。

惠敏法師致詞表示,創辦人聖嚴師父和欽哲仁波切都重視教育和文化,二○一二年欽哲基金會於香港舉辦「佛典傳譯•漢藏互譯籌備研討會」,希望邀請在佛學研究、人才培育上成果豐碩的法鼓佛教學院,成為藏傳佛典漢譯計畫的重要團隊。經一年多商議,雙方達成合作共識,並由曾在蘭州、印度、臺灣求學,於日本取得佛學博士的佛教學院助理教授蘇南望傑,擔任譯經與培訓計畫的主持人。

欽哲仁波切表示,雖然藏傳佛典的英譯工作已展開多年,但華文世界人數更多,如果能將藏典譯成漢文,將有更多人受益。蘇南望傑教授解說計畫時,提到從元到清代,藏傳佛典曾四次翻譯為蒙古文、滿文,其中乾隆皇帝禮請章嘉大師主持藏文《大藏經》翻譯,更是重要的里程碑。由於譯經年代差距等種種因素,造成許多佛典僅有藏譯本,或僅有漢譯本。西藏和印度的交流,直到佛教晚期仍持續進行,因此有上千部經典,是漢傳經典沒有的,藏傳佛典漢譯正可補足漢文《大藏經》缺佚的部分。

簽約儀式最後,欽哲仁波切以「翻譯佛陀的言語」為題,說明佛學研究還是要回歸東方,並以經典為主,因為學佛還是要依據經論。他以英國一處知名的佛教研究中心為例,由於西方人崇尚客觀,不承認龍樹、無著等人真實存在,也否認大乘經典,這樣的研究很難說是「客觀」。

「藏傳佛典漢譯暨翻譯人才培訓計畫」以三年為一期,目前共分三期,除了計畫主持人,譯者包含臺灣、大陸、印度、尼泊爾、西藏等地的法師和學者。未來佛教學院將配合計畫,加入翻譯課程,鼓勵碩、博士生以藏經翻譯為論文題目。結合佛學資訊組的專業,未來翻譯成果將透過網站公布,並建立資料庫、電子佛典,以利更多人研究運用。

................................................................................................................................................................................................................

湖北心理衛生協會年會 楊蓓演講「在親密關係中修行」

【本刊訊】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楊蓓,長年致力家族治療、推動心理衛生,以禪修結合心理學見長,深受國內外肯定。二月底應中國大陸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邀請,出席三月一、二日在武漢舉行的二○一三年學術年會,發表主題演講「在親密關係中修行」。會前二月二十七日,楊蓓還主持了「禪與心理輔導」工作坊,與心理從業人員分享禪法,學習觀照身心,內心安定有助諮商時看清整體狀況。

湖北心理衛生協會成員主要來自武漢中德醫院,被稱為「中德班」,而中德醫院為大陸臨床心理諮詢、執業心理治療師的搖籃,因此該協會的學術年會,備受大陸心理學界重視。本次年會主題「兒童與青年•性與親密關係」,聚集了義大利、德國、臺灣、中國大陸等地心理諮詢、臨床治療等相關領域專家及工作人員,約有四百人與會。

親密關係如何與修行取得平衡?楊蓓於主題演講中,從《維摩詰經》切入,探討維摩詰居士在修行與家庭中取得平衡的典範,是未來心理學可以予以解讀、探討的。楊蓓表示,以心理學來說,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完形」,也就是禪宗說的「本來面目」,促使個體逐漸走向完整的人格。

親密關係的種種互動變化,除了可拓展自我認知的廣度與深度,最終走向擁有自我的「存有感」,發展到最高層次就是「慈悲」。楊蓓說明慈悲的英譯compassion,是由com加上passion組成,com是「共同」,passion是「熱情」,人類關係的最高境界,就是擁有共同的大愛,這正是慈悲的真義。楊蓓的演說廣獲回響,現場許多人都表示,要好好讀一讀《維摩詰經》。

................................................................................................................................................................................................................

【2014生命自覺營學員心得】

我找到了人生目的!

◎郭演澔

▲自覺營裡,沒有手機和網路,每天四、五點起床,拜懺、上課、打坐、出坡普請,簡簡單單的生活,內心很平靜、很快樂。(法鼓山僧大 提供)

參加這次生命自覺營,對我來說是「撿來的」,因此格外珍惜。如果不是當年數學老師推薦認識法鼓山、如果去年寒假沒遇到禪修營的小隊輔……,好多「如果」只要一個不具足,這九天大概不會在自覺營了。

營隊第三天女眾說戒,從果通法師口中聽聞幸福是什麼,內心特別感動。當一百多位女眾在禪堂齊念:「我祈求……凡活著的盡皆幸福」,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出家人無時無刻,都以利益眾生為目標。

當法師問:「你幸福嗎?」腦中閃過一個個愛我的家人、順遂的求學路,還有幾個知心朋友,在心中自信答道:「是的,我很幸福!」但隨後,法師又問:「如果這些條件不存在了,那你還幸福嗎?」當下心中微微痛楚,隨之而來的,是如同恍然大悟般的震撼!原來一直以為的幸福,是構築在這些外在條件之上,任何一個無常變化,大概都會讓自以為的幸福離我遠去。經由法師引導,才了解幸福可以取決於自己內心,「修行,不是為了遠離眾生,而是為了找尋讓眾生幸福的正道。」

「小時候,快樂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後發現,簡簡單單,就可以很快樂。」這句話,作為此次營隊的註腳,真是再適合不過了。九天裡,我們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每天四、五點起床,表面上看起來,似乎過著不自由的生活,但其實內心很平靜、很快樂。就像聖嚴師父所說,我們需要的不多,是想要的太多了。

營期最後捨戒,我哭了,有種少了什麼的空虛感,九天為我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回到世俗後的此刻,內心平靜依舊,想開始人生的修行,希望自己能像在自覺營那樣,時時覺察內心的貪、瞋、癡,還希望多參加法會和當義工。

我想,自己已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那就是「奉獻」。

海涵萬情的出家夢

◎莫演珍

▲隨眾作息、演禮,從外在的威儀,慢慢走進內心的發現,整個過程,就像一場生命的洗禮。(法鼓山僧大 提供)

從自覺營回來已快一個星期,一切似乎又恢復到原來軌跡。每每憶起九日的出家體驗,宛如做了一個長長的夢,一個無關親情、無關愛情、無關友情、無關自私自利、無關塵世浮華,而是與世無爭、安靜如斯卻又海涵萬情的出家夢。

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直到有一天,鬱鬱寡歡,卻莫名走進一座寺院,第一次聽到梵唄音聲,感覺就像失足於茫茫大海裡、絕望想放棄掙扎時,有人在船上拉了一把。第二次被深深震撼,是這次自覺營中,果慨法師忽然唱起「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僅僅第一個音,便讓我熱淚盈眶。「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原來,這就是梵唄的力量,這就是佛的呼喚。

走入自覺營之前,依然煩惱三千。我抱著無盡的疑惑,隨眾作息、演禮、拜懺、上課、打坐,從外在的威儀,慢慢走進內心的發現,整個過程,就像一場生命的洗禮。

常遠法師說,念念初發心,恆持長遠心;果通法師說,真正的幸福就是活在此時此刻;果醒法師說,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與過去記憶的互動而產生……,每堂課、每位法師的分享,都像一把把開啟內心的鑰匙,尤其聖嚴師父一生的故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悲願,還有對「慈悲喜捨」的開示。

若持慈悲心,何來煩惱心?我忽然發現,親情也好,愛情也罷,我們之所以被種種情所困,其實都是我執在作祟。也許無法做到左腳菩提心,右腳出離心,至少可以常持慈悲喜捨心、常行菩薩道,因為菩薩不在他方、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原來,自己才是救度自己的大菩薩。

何等幸運,這一路遇見佛法、遇見引著我們走向菩薩道的老闆、遇見和我一樣被佛法感化的同事、遇見法鼓山、遇見諸法師,到現在,終於遇見了自己。

煙雨濛濛,溪水淙淙,梵音繚繞,鐘鼓聲送。捨戒離開法鼓山時,連續下了九天八夜的雨終於停了。被雨洗過的天空,如同我們被觀音甘露洗滌過的心靈,乾淨而透明。

-----------------------------------------------------------------------------------------------------------------------------------------------------------

劉老闆的願心

比起往年自覺營,今年香港來的學員特別多,有十七位還是同一間公司的同事,一同組團來參加。聽他們分享,才知道是老闆全力支持,不但鼓勵員工前來法鼓山、贊助全額機票費用,並提供九天有薪假。

這樣的老闆,不禁讓人感到好奇。營期結束當天,老闆特地來法鼓山接員工。這位年約四十多歲的老闆,在香港、深圳經營跨國貿易,名為劉佳略(後排左五戴圍巾者)。劉佳略笑著說,因為自己想出家,但已超過念僧大的年齡,雖然不能出家,但發願成就他人出家。

生於佛教家庭的劉佳略,和法鼓山很早就結了緣。一九八七年就讀文化大學時,惠敏法師當時就讀於華岡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因此是他的學長,李志夫所長則是佛學和英文哲學老師。劉佳略目前也是法鼓山香港分會副召委,護持佛法不遺餘力。他將法鼓山的理念帶入企業中,每週安排禪修課,教導員工放鬆、體驗呼吸,鼓勵員工受三皈五戒,參加念佛、禪坐、讀書會等共修活動。

劉佳略說,香港分會很缺法師,鼓勵員工體驗出家生活,希望成就更多人出家。「那你的員工不就少了嗎?」他回答,員工再培養就有,但要成就一位法師不容易。劉老闆無私的願心,也為今年自覺營增添了一段佳話。
(圖•文/法鼓山僧大 提供)

................................................................................................................................................................................................................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368期4月號

朝聖,向心中的靈山出發

佛教徒都嚮往到佛法源頭──印度巡禮聖跡。朝聖的意義為何?當我們決定向聖地出發,該做什麼準備?本期專題中,聖嚴師父教我們朝聖前要做的功課;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分享赴印度朝聖所見所聞,對佛弟子生命的啟迪與反思。此外,常霖法師赴印度的出家考驗行、旅遊作家邱常梵隨藏民轉聖山深入密境、專業導遊葉聰明帶團朝聖日本等多篇分享,帶我們到印度、中國、西藏、日本、南亞進行一趟朝聖之旅,在不同的聖地,體驗不同的感悟,感受朝聖的殊勝。

知名編劇左菁華晚年潛心學佛,「人生行旅」分享她用生命菁華演繹的菩薩行。現代出家人法務繁忙,要處理日常作務、帶禪修……,法師都全年無休嗎?且聽「西洋僧New Talk」常聞法師怎麼說。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也是《楞嚴經》的啟教因緣,「楞嚴導讀」看佛陀如何解救阿難的摩登伽難。(每本150元,訂閱一年144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http://www.ddc.com.tw

...............................................................................................................................................................................................................

【教育文化看板】

佛教學院推廣中心 夏季班招生

課程名稱 教師 開課日期 上課地點
禪柔瑜伽內臟保健系列2 簡淑華 5/19 德貴學苑
禪柔瑜伽身心柔軟系列2 5/22

【課程詳情】請上網查詢http://ddbctw.blogspot.com

【線上報名】http://140.131.255.111/ddb_pes/

【E-mail】buddedu@ddbc.edu.tw

【洽詢電話】(02)8978-2110分機8011

...............................................................................................................................................................................................................

藏傳佛典漢譯新紀元

湖北心理衛生協會年會 楊蓓演講「在親密關係中修行」

【2014生命自覺營學員心得】我找到了人生目的!

【2014生命自覺營學員心得】海涵萬情的出家夢

劉老闆的願心

【法鼓書齋】《人生》雜誌368期4月號
朝聖,向心中的靈山出發

【教育文化看板】佛教學院推廣中心 夏季班招生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